【摘 要】領導調研報道作為黨媒時政新聞的一個類別,真實反映了黨政領導同志深入基層開展考察調研、履行職責的過程。本文分析了新時期領導調研報道的特點、難點及存在的問題,以及領導調研報道對記者素養的要求,并結合工作實踐闡述了做好領導調研報道的策略和工作重點,具體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大部分,以期為業界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黨政領導;調研報道;思考研究
作者簡介? ?龔文穎,廣西日報社政府報道工作站副站長
領導調研報道是時政新聞的一個類別,主要指對中央或地方黨政主要領導深入基層傳達施政綱領、開展調查研究、指導實踐工作、解決實際問題等政務活動的新聞報道。旨在及時反映黨和國家在治國理政、處理國際關系方面所實施的戰略方針,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階段性重點工作等。它被視為黨委、政府工作的風向標之一,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政策性、廣泛性、信息性特征。在新時代背景之下,是培養社會大眾政治情感的有力工具,更是深化民眾政治認知,堅定民眾政治態度的重要途徑[1]。但同時該類報道內容同質化、親民性低等問題也日益凸顯。當前,正值黨中央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做好領導調研報道,事關進一步提升公眾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提高對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施政綱領的認識度和認同感,從而推進各項工作落實見效。這要求黨媒時政報道記者依照新時期新聞思想文化宣傳特點進行深入思考,并全面優化。
一、新時期領導調研報道中的難點和存在問題
(一)不可控的因素較多
與其他即時性新聞報道相比,領導調研活動的地點、主題、對象和流程都不依照新聞記者設想的程序執行。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記者自主性較少,不能對場景和人物行為進行調控,只能作為隨同人員進行旁觀和記錄。由于無法干預新聞主體的各項活動,新聞要素常常稍縱即逝,不可逆、不可控因素較多。
(二)格式和內容較固化
有研究者認為,從文風的角度而言,領導調研報道沒有太大的限制,可以依照題材內容的實際需求,進行靈活設置[2]。但在實際工作中,領導調研報道多以復述性內容為主:領導去了哪里、考察了什么工作、強調了幾項要點等,相對于常規新聞報道,格式和內容相對程式化。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按照固定格式進行報道,既降低了采寫難度,也不容易犯錯,是比較保險的方式。二是新聞記者長期跑領導報道活動,出現職業疲憊或缺乏新媒體意識,即使在調研活動中發現了特點亮點,也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補充采訪,探索內容和形式創新。如此按部就班寫出的領導調研新聞報道,弊病也十分明顯:內容枯燥乏味,讀者既不愛看也難看懂,新聞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多種要素難以兼顧
與常規新聞報道相比。領導調研報道應該是新聞要素、政治要素、信息要素等多種要素的綜合呈現,從新聞要素來說,要求有現場感的呈現,有新聞客觀性、實效性,從政治要素來說,對調研場景和對象的選擇有較強指向性,指導思想明確,輿論導向鮮明,調研成果能給人以啟示,從信息要素來說,要求在有限篇幅內盡可能展示背景信息,增加新聞報道內容的厚度和廣度。這些要素的收集整合,無疑加大了記者的工作難度,容易掛一漏萬、忙中出錯。
二、新時期做好領導調研報道對記者素養的要求
時政報道歷來是黨媒的重頭戲,是黨媒發揮主功能的重要手段。對時政新聞的報道,從國家通訊社到省級黨媒乃至地市級媒體,一般都安排有相對固定的記者團隊,稱為“跟班記者”。時政報道由相對固定的記者承擔,會比較熟悉相關情況和相關程序,有利于準確高效順利地完成新聞報道任務[3]。但就領導調研活動來說,大多數情況下活動密集、行程緊湊、截稿時間緊迫,且對新聞報道質量要求較高,這也對記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旗幟鮮明講政治
做好領導調研報道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記者必須自覺把講政治貫徹新聞報道始終,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及時關注黨中央重要會議、重大決策部署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精準把握其精神實質,力爭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同步同頻。在參與調研活動過程中,記者應保持黨的新聞工作者的政治忠誠、政治品格,嚴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其他政治紀律,在新聞報道和個人活動中有分寸、不逾界、不打擦邊球,以實際行動維護黨性原則。
(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新時期背景之下,領導調研活動是黨委、政府與基層群眾溝通的一道橋梁。領導調研報道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一篇在新聞媒體上公開發表的調研報告,是調研成果的集中反映,根本目的是引導輿論風向、展示調研成果、助推各項工作落實。要堅持“黨媒姓黨”,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首要前提,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穿在新聞報道內容之中,使新聞報道在精準傳達黨的聲音、闡釋黨的決策的同時,拉近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與基層干部群眾之間的距離,提高領導調研活動的實效性。
(三)具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
在新時期背景下,負責領導調研報道的記者應具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一是不斷夯實政治、思想、理論基礎,進一步提高思想站位,以更加敏銳的眼光觀察新時代新征程,以更加精準的文字反映新實踐新成果。二是不斷拓寬國際視野和歷史眼光,從國際背景和大歷史視角出發,對領導調研活動的宏觀意義洞悉領會、心中有數。三是努力當一名“雜家”,開展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和觀察,了解掌握社會和時代動向,使領導調研報道更有創新性、時代性、貼近性。
(四)善抓新聞“活魚”
領導調研是奔著重點工作去、奔著先進典型去、奔著解決問題去的,調研內容關乎國計民生、關乎創新發展、關乎群眾利益,蘊藏了許多優質新聞線索。從新聞采訪的便利性來說,領導調研報道記者擁有其他媒體記者不具備的優勢,例如,可以進入核心區域,拿到詳細材料,能從領導同志與相關負責人的交流對話中了解情況。但領導調研可能天天有,記者長期跑領導調研,對一些鮮活的新聞線索視而不見、見怪不怪,失去了對新聞“活魚”的敏感[4]。記者要努力擺脫這種心理疲態,不能只當“看客”“聽眾”“寫手”,要主動出擊,變“走馬觀花”為深挖亮點,變慣性思維為創新思路,力促領導調研報道政治性和新聞性雙向結合。即便是出于時效性和篇幅限制,也可以先保障常規報道的刊發,再回頭研究素材、補充采訪,不讓新聞“活魚”白白溜回信息海洋。
三、新時期做好領導調研報道的策略
(一)報道前期工作
1.確定調研主題
常態化的領導調研活動一般圍繞傳達重要精神、推動重點工作、察看重點產業、解決重點問題等展開,又根據工作實際細分為不同主題。記者在接到采訪報道任務后,應詳細了解本次調研活動的目的和意義,了解參與活動的主要人員及規模,做好報道內容、角度介入、關注對象的確定,以便確立新聞報道的標題導語,突出重點內容。如在疫情防控工作進入新階段之際,2023年1月7日,即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前一天,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就歲末年初疫情防控、疫情防控迎峰轉段工作開展調研。記者在接到采訪通知后,及時與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對接,進一步了解調研計劃,并結合近期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部署要求,事先擬定了報道主題,并結合現場采訪情況,最終以《穩妥有序實施“乙類乙管” 科學精準高效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工作》作為新聞主標題,次日在《廣西日報》刊發。
2.搜集背景資料
在實際采訪以及報道的過程中,記者僅掌握領導活動的基本情況是遠遠不夠的,要用“人一之,我十之”的工作態度,盡量全面完整地搜集背景資料,以應用于新聞稿件中。如2023年5月2日《廣西日報》刊發的《劉寧以“四不兩直”方式隨機檢查南寧節日文化旅游市場公共秩序情況》。由于此次調研不事先通知、不帶記者隨行,給新聞采寫帶來不少挑戰。臨時接到新聞報道通知后,記者通過積極搜集背景材料,對南寧市“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的前身、保護開發過程和現狀進行詳細了解,并將新聞報道落腳點定在“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積極促進消費恢復”,迅速確定新聞報道的重點內容,并向現場工作人員進一步了解調研細節,把更多筆墨落在“維護文化旅游市場秩序”“促進商業消費恢復”等方面,豐富和深化了領導調研報道的內容,新聞稿件撰寫后順利通過審核。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對背景材料的高效梳理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
3.掌握調研行程
領導調研活動往往時間緊張、行程緊湊,記者應盡早掌握具體調研行程,并根據各調研點情況,結合前期收集的背景資料,提前考慮好新聞報道內容的詳略安排。此外,調研行程的不確定因素(如臨時增加或減少調研點、縮短或延長調研時間、更換調研對象等)也會對報道造成影響,記者要做好“盤馬彎弓打快仗”的心理準備,避免因為行程調整而措手不及,出現錯、漏、差、亂的情況。
(二)報道過程工作重點
1.積極跑動,認真記錄
采訪是開展新聞報道的重要環節,沒有扎實的采訪,就沒有合格的新聞報道。在跟隨領導同志開展調研活動時,記者不能只滿足于“領導說什么我就記什么”,還要在每個調研點積極走動觀察,認真記錄有價值的信息,獲取第一手材料、核實第二手材料。
2.留意細節,尋找亮點
記者在完成既定報道任務的同時,也要保持一定的新聞敏感,及時發現領導調研活動過程中可能潛在的新聞熱點,不斷豐富報道內容、挖掘新聞“富礦”。例如,2023年8月3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到廣西旅游發展集團開展實體經濟調研活動,并主持召開座談會,邀請10家文旅企業代表參會,共議廣西文旅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困難。會上,10家文旅企業代表先后提出了“企業發展資金壓力大,投入不足,希望獲得專項資金和金融支持”“人才流失問題亟須解決”“希望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等意見和建議。新聞報道由于篇幅限制,不能對這些問題具體展開討論,但這類主題明確、“干貨”滿滿、訴求集中的交流機會相當難得,記者在完成既定的報道任務之外,還可以從各企業代表的發言材料中提煉梳理新聞線索,結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策劃一篇甚至一系列經濟類報道,吃透、做好一個新聞話題。
3.少說官話,多接地氣
在領導調研報道中,記者將報道的重心過多放在領導同志身上,通篇均是“某領導做出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官話套話”的堆疊,令讀者敬而遠之,達不到傳達精神、指導工作的目的。無形中拉遠了領導同志與群眾的距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新聞記者在開展領導調研報道時,也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不能有意或無意選擇“高高在上”的視角,而是多加留意領導同志在調研中的言談舉止,善用群眾語言。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的調研活動報道就是很好的示范。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山東菏澤考察時指出,要努力轉變發展方式,不能“撿進籃子都是菜”,都是讓人聽得明白、記得清楚、倍感親切的講話。
例如,2023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到大化瑤族自治縣調研鄉村振興工作時,走進某村屯一戶水庫移民家中,不僅關切詢問家庭收入構成情況,還走到房前屋后,仔細察看居住環境,甚至詢問起房子是哪一年建造、花了多少錢、是否有補貼,停留的時間比預定行程足足多了一倍。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對這次入戶走訪多著筆墨,細寫領導同志“與大家圍坐一處,盤點村里產業項目,細算經濟賬、生態賬”時的場景,形成《立足本地優勢 發展特色產業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一稿。
(三)報道后期工作重點
不少情況下,領導調研報道存在“一事一報”的局限性——領導調研活動完成后,記者也“例行公事”結束報道。但須知“實踐出真知”,調研活動既是領導政務活動,也是記者提煉信息、集思廣益的過程。記者在參與調研活動中摸清情況、拓寬視野、增進認識,在整理手頭材料時歸納分類、總結分析,有利于快速提升專業能力、構建專業知識體系,寫出更具深度、更有格局的新聞報道。
四、結語
綜上所述,領導調研報道在我國時政新聞中占了較高的比例,而傳統的領導調研報道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固化、千篇一律的情況。記者應該站在更高層面,加大對既往領導調研報道的研究,注重問題導向、結果導向,大力弘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為高質量完成領導調研報道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李軒甫,劉瓅. 海口瓊山:人大常委會領導調研檢察工作[N]. 檢察日報,2023-01-30(06).
[1]李永香.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做強文創產業 北京時尚控股領導調研北京工美集團[J].時尚北京,2022(12):39.
[3]陸峰.黨報時政報道的創新實踐與思考[J].傳媒觀察,2010(6):24-26.
[4]楊文剛.如何在領導調研報道中搶抓新媒體“活魚”[J].記者觀察,2020(18):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