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瑤璇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以及由互聯網為核心的相關產業的蓬勃興起,網絡文學異軍突起,隨之誕生的電子閱讀在人們的閱讀方式中占據了重要位置。隨著網絡文學市場的日漸繁榮,由網絡文學衍生出來的影視劇、游戲等系列文化產品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娛樂內容和形式,同時也在創作繁榮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完整且相互融合的產業鏈。本文擬以網絡文學為核心,探討網絡文學與影視行業、動漫行業及其他相關衍生文化產業的關系,展示其衍生產業豐富樣態的同時深入分析其產業結構和生成性因素。
關鍵詞:網絡文學;影視劇改編;文化產業;生成性因素
網絡文學是指新產生的,以互聯網為展示平臺和傳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鏈接和多媒體演繹等手段來表現的文學作品、類文學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學成分的網絡藝術品。[1]根據《2021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02億,占網民總數的48.6%。[2]從數據來看,目前隨著我國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絡文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當下文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態勢,這從以網絡文學為主體而衍生出的影視劇產業的發展狀況也可窺見。
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市場規模達249.8億元,累計創作網絡文學作品2905.9萬部,網文作者累計超2130萬人,IP的改編量為8059部。[3]從網民、網絡作品、網絡作者三大主體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的網絡文學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而從其發展趨勢中可以看出,隨著網絡速度的不斷提升、網民用戶的不斷增多以及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傳統文學的發展特別是紙媒的生存空間被網絡文學這種新興傳媒方式壓縮,網絡文學憑借其自身的優勢迅速獲得了大眾的認可,成為當下人們最常采取的閱讀方式。網絡文學以自身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娛樂性強等特點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并在資本的扶持下衍生出了相關的產業。
一、網絡文學所衍生的相關文化產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資本市場的介入,網絡文學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相較于之前單純地通過互聯網傳播,如今的傳播方式不僅有線上閱讀,還衍生到影視劇、動漫、網游等文化領域,貫通付費線上閱讀、線下出版實體書、影視劇改編、衍生品開發等環節,目前已經形成以網絡文學為中心向多個領域衍生的完整產業鏈。
根據網易娛樂的數據統計,網絡文學改編的影視劇《花千骨》打破了多項播放紀錄,如中國電視劇歷史播放總量第一達150億、中國電視劇集均播放量第一近3億、中國電視劇單日播放量第一最高達3.76億。《花千骨》創造的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片方總收入約2.29億元,其中電視劇版權費收入約180萬元,番外定制劇收入合同額為2600萬元,同名手游月流水過2億元,周邊產品總銷售額約8.6萬元。因為網絡小說《花千骨》改編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獲得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由此掀起了網絡小說改編的熱潮,并衍生出一系列相關文化產業。
(一)網絡文學產業
網絡文學依托數字化媒介發展,不僅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審美需求,還順應了互聯網時代與經濟發展的特征,形成了文學與經濟相互融合產業化發展的新局面。
1.由電子媒介向傳統紙媒轉變
目前許多文學網站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產業鏈,網絡文學產業化模式主要以文學網站為主體,網絡作者、讀者、編輯為參與者,其中收入較高的收益方式有付費閱讀制、會員制,一些點擊量較高的網絡小說還可以通過在閱讀頁面投放廣告來獲取其他利潤,其中點擊量超高可以產生更多經濟收益的網絡小說被印刷成實體書出版,以紙媒的形式繼續產生利潤。比如《盜墓筆記》,該系列小說于2006年開始在網上連載,2007年1月正式出版,2011年12月19日《盜墓筆記捌——大結局(上)》和《盜墓筆記捌——大結局(下)》兩本實體書上市,首周銷量破100萬冊。《盜墓筆記》系列共出版實體書九本,單本銷量平均過百萬冊,九部總銷量超過1200萬冊。
2.版權的售賣
還有就是以售賣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為主體,投資方、出品人、導演組為參與者,對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化改編,使其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熱門的網絡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動畫等,作者也可以從中獲取版權費,其中許多仙俠題材的網絡小說借助改編熱潮,賣出了天價版權,為作者和出版商創造了巨額收入,如墨香銅臭寫的《天官賜福》,其版權被賣到了4000萬元,唐七公子寫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版權費更是高達6億元。目前網絡文學產業創造的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國家戰略層面也關注到這個現象,開始大力支持網絡文學的發展,推動網絡文學閱讀的主流化。
(二)影視劇文化產業
由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極大促進了影視劇行業的發展。不論是從劇情創作來看,還是從后期發展的經濟效益來看,網絡小說改編為影視行業解決了不少的問題。比如“三生”系列網絡小說,繼由楊冪和趙又廷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爆火后,該劇的支線劇情也得到了關注,資本方隨后又改編了相關系列中的《三生三世枕上書》,系列故事的內容龐大繁多,不僅解決了缺乏優秀劇本的問題,IP版權的售賣價格還會翻倍。
熱門網絡小說因為長期連載被眾多讀者熟知,本身具有一定的粉絲基礎和熱度,這就為影視劇的后續宣傳節約了成本,而影視劇的熱播又為網絡小說帶來了熱度從而被更多的讀者閱讀,二者相輔相成,形成了以版權交易為中心的良性循環,促進了網絡文學和影視劇產業的共同發展。
(三)漫畫文化產業
漫畫作為一種文化產品,以“圖文并存”的方式出現在大眾面前。
1.共同合作或出售版權
網絡文學作者可以選擇和漫畫作者合作共同出版系列漫畫或者將版權出售給漫畫公司,由漫畫公司進行后續的創作,最終使網絡文學以漫畫圖書帶活周邊的形式繼續產生經濟收益。網絡小說《天官賜福》本身具有較高的熱度和眾多的書粉,資本看中了小說的經濟價值而將其出版成網上連載漫畫,漫畫讀者已經超過140萬人,還榮獲嗶哩嗶哩2020年度十大漫畫之一、年度廚力最強月票之王等獎項。
2.網絡文學的跨界發展
《天官賜福》的衍生道路并未止步于此,2020年肯德基與漫畫《天官賜福》夢幻聯動,推出的海報周邊供不應求,實現了“網絡文學+漫畫+餐飲”三個不同領域的跨界聯動發展。
(四)其他文化產業鏈
網絡文學改編已經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除了主流的影視產業、動漫產業、網游產業,還帶動音樂產業、旅游業、餐飲業等多種產業發展。
1.音樂產業
以《魔道祖師》的影視劇改編為例,該劇發行了《陳情令國風音樂專輯》,據百度百科的數據顯示,《陳情令國風音樂專輯》同步上線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三大平臺,累計銷售額突破265萬元,并位于三大音樂平臺數字專輯暢銷榜日榜和周榜的第一位。
2.周邊系列
在影視劇火爆的同時,資本方還推出周邊售賣系列,結合旅游和餐飲產業,形成了多元的小說+旅游、小說+餐飲的產業形式。如《陳情令》官方商城,一個無羈同款鑰匙鏈的售價為28元,該網頁顯示共有1.8萬人付款,單單一個鑰匙鏈帶來的收入就高達50萬元。在餐飲行業中,閱文集團聯合QQ瀏覽器、百草味,圍繞《慶余年》《擇天記》《庶女攻略》《從前有座靈劍山》《萌妻食神》五部優質網絡文學作品,推出首個“小說禮盒”——書味閣,其中零食的名稱還與網絡文學作品的書名有關,如《慶余年》與抹茶麻薯組成“慶余年糕”、《擇天記》與去骨鳳爪(酸辣檸檬味)組成“擇天雞爪”。
在以往,網絡文學作品只能衍生到影視劇、動漫等文化領域。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文學作品的衍生已經滲透日常生活,涉及旅游、餐飲等行業,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不僅僅是一部電視劇、一部動畫,更是形成了以這個作品為核心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二、生成性因素分析
由網絡文學為出發點衍生出相關產業已經成為當前文化產業繁榮的一個主動力,其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學接受方式的改變
人們接受文學的方式在發生變化。接受美學是一種研究受眾審美接受的文藝理論,不同于以往的文藝理論聚焦于作者或者文本,接受美學更加強調讀者的閱讀感受以及對讀者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關注。文學意義的產生不再是唯作者論,讀者也是文學意義的生產者,也就是說創作者要通過關注讀者的接受、反應、閱讀過程和審美體驗,將讀者納入作品創作過程中來,從而最終創作出符合受眾接受心理和審美趣味的作品。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網絡文學相對于傳統文學更能考慮到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因為網絡文學具有互動性,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是根據章節進行創作的,一般而言也都是按章發表。網絡文學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在文學網站下方留言表達自己的觀看感受和閱讀期待,如果呼聲高,作者可以參考讀者的意見而對故事發展的走向進行更改,這種互動性在以往的傳統文學創作中可以說是很少見的,也正是因為這種讀者與作者互動性的加強,給予讀者新奇舒適的閱讀體驗,所以讀者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網絡文學的發展。同樣,接受美學理論也適用于網絡文學影視劇改編的過程,在影視劇改編初期,制作方也會征求觀眾的意見去選角、改變原始小說的劇情,呈現給觀眾更符合自己內心期待的觀看感受,從而獲得收視率的提高。當然,這種新型的作者與讀者對話的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以往“作者牽著讀者鼻子走”的狀況,可以說這樣的交互方式是“讀者牽著作者的鼻子走”,走的方向也不再是傳統文學的審美方向,而是獲利的方向,作者一味地去順從讀者的意見,采納讀者的意見,那么作者的主體性實際上被解構掉了。在這樣的交互方式之下,作品的審美性會隨之降低,某種程度上文學成了娛樂的工具,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審美性較強、讀起來需要一定門檻的文學。
(二)碎片化的閱讀方式
短視頻的興起帶來了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碎片化的傳播內容,更符合融媒體時代新聞受眾的需求與習慣,加之其簡單性與即時性,使受眾能夠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信息。網絡文學正符合這些碎片化方式的要求,大部分網絡小說都是短篇小說,閱讀速度快、接受性強、易理解;傳統文學相較網絡文學而言,篇幅較長、字數較多、難以理解深層含義。基于這些特點,網絡文學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才會蓬勃發展。網絡文學成為一種快餐文化,它快捷的傳播促進了它的消費速度。網絡文學追求的是即時性的文學享受和文學消費,這是它與傳統文學區別較大的地方。
(三)文學特征的改變
在消費主義和娛樂至死的社會環境的推動下,文學的特征也逐漸發生變化。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寫道:“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4]這里說的“娛樂至死”當然也包括文學,文學從挖掘深層含義、揭示歷史意義等逐漸走向了淺層次瀏覽的泛娛樂化,從難以為大眾所接受走向了滿足大部分群眾日常精神生活需求。網絡文學不再是傳統意義的文學,大部分網絡文學的存在價值也不再是傳統文學所具備的獲取知識,而是轉向了娛樂大眾。文學順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其特征發生了變化,取悅大眾、娛樂大眾變成了當今社會的主流,大部分文學創作和影視劇改編也都刻上了娛樂的標簽。
在泛娛樂時代下,網絡文學的閱讀只是一個IP開發的起點,網絡文學的真正價值是其衍生的泛娛樂化產業——向外衍生出多個相關產業以實現更高的經濟價值以及跨領域發展。
三、結 語
網絡文學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消費主義下的產物,作者進行創作往往是為了獲取收入,而資本通過對其價值的估算進行出版、發售、改編并衍生出一系列文化產業。文學消費本身便具有二重性,既是物質的消費,本身也是精神的產物,但網絡文學則將其作為消費品的一面無限放大,這也是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重要區別之一。
在消費主義至上的文化背景下,我們注意到,網絡文學多領域的跨界發展帶來了娛樂消費市場的大爆發,在市場經濟的引導下,眾多文化產業會圍繞一個IP進行全方位開發,使一條完整的文化產業鏈逐漸形成。網絡文學掀起了影視劇改編的熱潮,其衍生的動漫、電影及其他相關文化產業也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益,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有推進作用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娛產業的多樣性、競爭性。在開發網絡文學的過程中,文學本身的審美意識、形態功能和同類型作品的相似性,緩解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和影視劇質量的下降。為了保證網絡文學市場的良好發展,在改編衍生的過程中,要嚴格把控作品的質量,不應當只注重商業化的創作。在此基礎上,網絡文學可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同時參與市場競爭,最終實現網絡文學本身所具備的商業價值。
(新疆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杜慧然.手機閱讀應用滿意度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5.
[2] 陳翌陽,朱松林.從接受美學視角看河南衛視《端午奇妙游》出圈[J].傳媒觀察,2021(8):59-62.
[3] 陳淇.短視頻新聞傳播特點分析[J].采寫編,2021(12):89-90.
[4] 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