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愈高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安排賦閑的有社會名望并且具有文史專長的老年知識分子,以及部分舊中國軍政界中的愛國人士,在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發(fā)了《中央人民政府關于設置文史研究館的決定》。根據(jù)政務院這個決定,四川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12月15日批準成立了以劉孟伉為館長,向楚、林思進為副館長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同時聘任謝無量、馮灌父、陳戎生、季云竹等51人為首批館員。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建館70年來,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領導下,全體館員和全館干部職工齊心協(xié)力,在“文史研究、參政議政、海外聯(lián)誼、社會服務、書畫創(chuàng)作”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彰。
作為一名以文物工作者退休的新館員,筆者以前曾與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中的書畫藝術方面的老館員有些交往接觸,主要是向他們請教有關四川地區(qū)的書畫篆刻藝術方面的人和事,盡量弄清楚四川地區(qū)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中的一些問題,為傳承我國優(yōu)秀文化、正本清源做點實事。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立70周年之際,筆者僅將了解到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早期館員(1952—1966年)中的篆刻家的簡歷及藝術傳承和作品概況作如下介紹,以緬懷四川篆刻界的這批老前輩。

施孝長(1888—1974)字教常,號宋丁、磊翁、墨池上人,祖籍江蘇溧陽,出身于成都中醫(yī)世家,早年畢業(yè)于上海藝術大學,曾任教于重慶藝專、華西中學、成都師范大學等學校。1949年后,被選為四川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施孝長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篆刻家,而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書畫家,系四川地區(qū)近現(xiàn)代最著名、最受人們敬重的書畫家之一。1953年,施孝長先生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硯波亭1.8cm x 4.7 cm

紅旗漫卷西風

施孝長金石文字圖書

姚石倩(1879—1962),字宜孔,號渴齋、硯田牛,書齋號“金石逋”,安徽桐城人,曾任國民革命軍第28軍秘書、北川縣知事。他早年拜齊白石為師,研習齊派花鳥畫及齊派篆刻技藝;1949年后在成都市西玉龍街172號掛牌,鬻書畫兼為人治印為生。1953年,姚石倩先生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梁伯言(1898—1991),號漪庵、漪叟,四川長寧人,早年畢業(yè)于四川法政學校,曾任川軍第21軍、23軍少將秘書長、軍法處長等職,1949年底隨川軍潘文華部起義。其工書法詩詞,兼擅篆刻。
1953年,梁伯言先生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文史研究館館員。


溫筱泉(1871—1961),又名小泉,字翰橫,號蛻安,四川瀘州人,前清舉人,曾任川南師范學校監(jiān)督,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時,他任川南軍政府副都督,后改任樞密院院長;1912年12月,出任北京政府(北洋政府)第一屆國會議員;1916年卸職返回瀘州,繼承祖業(yè)“溫永盛酒坊”(“瀘州老窖前身”),為瀘州地區(qū)的酒業(yè)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溫小泉從小喜愛書法,兼工篆刻之法。他廣泛學習各種流派的篆刻技藝,不局限于某一家一派。其篆刻技藝受到川南地區(qū)文人名士的認同和欣賞。1953年,溫筱泉先生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王庶咸印(1953年作)

劉東父(1902—1980),名恒壁,號樂無居士、曠翁,四川雙流人,出身于蜀中翰墨世家,工書法,兼工山水花卉小品,也研習篆刻之道。民國時期,他曾任川康綏靖主任公署秘書處少將處長等職。1954年,劉東父先生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曾默躬(1883—1961),字思道,號苦行者、墨公、默公、默居士;齋號“暾齋”,成都人;職業(yè)中醫(yī)師。其工書畫,兼擅治印,系齊白石的“神交之友”。1959年,曾默躬先生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余中英(1899—1983),原名世澤,字中英,號興公,四川郫縣人,畢業(yè)于保定軍官學校??谷諔?zhàn)爭時期,他曾任第七戰(zhàn)區(qū)中將副參謀長、成都市市長等職。1935年,他拜齊白石先生為師,研習篆刻治印,兼習書畫。1949年后,他曾任四川省政協(xié)委員、四川省書協(xié)副主席。1962年,余中英先生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熊承顯(1906—1981),字光周,號蒼垠、秋澗齋主,四川簡陽人,早年肄業(yè)于成都尚友私塾,曾受四川“五老七賢”中趙熙、林思進等先賢教誨,擅詩詞書法,兼擅篆刻。民國時期,他曾任資陽縣田糧處長、四川省民政廳秘書等職。1963年,熊承顯先生受聘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在以上8位早期館員篆刻家中,有兩位(姚石倩、余中英)是中國篆刻大師齊白石的入室弟子。他們是白石老人在川的五位篆刻弟子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余中英先生,更是深得齊派篆刻技法之精髓。從筆者收藏的余中英先生于1935年秋為四川民國時期著名畫家袁樵云所刻的“樵云萬歲千秋”陽文印中,即可證之。另外一位早期館員篆刻家曾默躬先生,雖不是齊白石大師的門生,但他的篆刻藝術理論和水平,受到齊白石大師的肯定和贊揚,并稱他為“神交之友”。另外,值得重點一提的是溫筱泉先生。他一生除了研習書法外,還利用工作之余,廣泛地學習中國篆刻藝術各流派理論和技法,已臻較高水平。從筆者收藏的溫筱泉先生1953年82歲高齡時,為榮縣民國時期著名書畫收藏家王庶咸老先生刻的兩方?。ㄒ环綖榉聺h白文;一方為細圓朱文),就能看到他的篆刻藝術實在不凡。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早期館員中,除了以上8位篆刻家(也是書畫家)外,還有許多具有深厚造詣的書畫藝術家。他們?yōu)楹霌P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金石書畫藝術,促進海峽兩岸及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值得后輩金石書畫藝術者們學習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