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群闡釋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人文主題是“中華文明之光”,單元核心任務為: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整體把握經典選篇的思想內涵,認識其文化價值,思考其現代意義。下面,我們就通過閱讀三篇先秦諸子散文,談閱讀體驗,寫閱讀筆記,具化學習任務,建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作品選讀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選自《莊子·秋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選自《莊子·養生主》)
閱讀體驗
王聰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講述了莊子與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橋梁之上,展開了一場“人能否知魚之樂”的辯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這場辯論引向深入。莊子肯定自己知道魚之樂,惠子則否定了莊子的說法,認為人和魚是兩種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魚的喜怒哀樂。先不論這場辯論中誰對誰錯,僅是辯論中兩人通過對話所反映出的思維的敏捷和思想的睿智就令人拍案叫絕,同時帶給我們深深的思考與感悟。
陳欣妍:讀了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覺得孟子真不愧為“亞圣”,對戰爭勝敗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徹。此文哲理深刻,文采飛揚,無論是從思辨的角度還是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都非常精彩。“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就是失道寡助;“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就是得道多助。隋煬帝暴政,游江都、征高麗、修運河,人民怨聲載道,于是農民起義不斷,國家狼煙四起,隋朝不久便滅亡了;袁世凱不顧人民的反對,龍袍一披就大模大樣地由軍閥變成了“皇帝”,想繼續維持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封建帝制,結果“龍椅”還沒坐熱就被趕下了臺,正所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正是由于其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深受人民愛戴,正所謂“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錢宇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的這句話曾經使我感到很困惑。我們從小就懂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和“學到老,活到老”的道理,所以我一開始不免對莊子“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有害身心的”這樣的觀點產生質疑。但是,經過深入思考之后,我明白了莊子的這種觀點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很有道理的。仔細想想,如今很多人都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去學習,真正為了充實自己而去學習知識的人又有多少呢?當你竭盡全力之后,卻發現并沒有達到某種目的,無盡的失落便會讓你陷入深深的迷茫中,從而影響你的身心健康。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因為熟悉了牛的機理,因而懂得在何處下刀,做事自然“游刃有余”。牛的機理是復雜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復雜多變的呢?如果我們能了解、領悟事物所蘊含的道理,摸準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化繁為簡,真正獲得輕松和愜意。
讀書筆記
先秦諸子散文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是中國學術思想中最有原創性質的部分。中國古代的先賢們運用自己的智慧,把自己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以及對日常生活的認識進行整理與概括,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觀點,有力地批駁他人的思想與觀點,于是形成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盛世——“百家爭鳴”,奠定了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基石。那閃爍古今的思想,輝煌璀璨的文化,繁榮燦爛的學術,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那個乾坤巨匠、名士英才輩出的時代,鐫刻著諸子百家精神,構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和思想精髓。
三位同學通過理解這三篇選文的核心思想,表達了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王聰越同學從辯論的角度出發,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感受著古人的哲理思想帶給他的思考與啟示,看到辯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閱讀中莞爾一笑。陳欣妍同學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核心思想出發,引用隋煬帝和袁世凱的事例論證了其失敗是因為“失道寡助”,而與之相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最終取得勝利,正是體現了“得道多助”。錢宇程同學從自己的閱讀思考的角度出發,一步步加深對莊子思想的理解,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學習知識不應太功利,要學會去掌握生活的規律,尊重規律,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化繁為簡,事半功倍,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輕松和愜意。無論同學們從哪個角度談閱讀體驗,都能從先秦諸子散文中汲取能量,這就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