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藝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量。
在2023年4月27日召開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院長余曉暉對《報告》進行了解讀:在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數字經濟規模首次突破50萬億元,達到50.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近5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41.5%,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地位更加凸顯。
“數字經濟”這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1996年,美國學者唐·塔斯考特在《數字經濟:網絡智能時代的前景與風險》一書中描述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對商業行為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經濟社會數字化程度的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的內涵和范疇在早期基礎上產生了進一步地擴大。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文件中是這樣定義數字經濟的: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文件中還將數字經濟產業范圍確定為五個大類,分別為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數字化效率提升業。其中前四類為數字產業化部分,即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通俗來說就是在數字技術誕生后,因數字技術而產生的產品和服務,例如人們常用的智能設備的研發生產,以及云相冊、云網盤、導航軟件等。
第五類為產業數字化部分,指應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資源為傳統產業帶來的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是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例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零售業通過搭建自有線上渠道或加入線上化購物平臺來拓寬銷售途徑,并配合物流、售后服務等打造便捷流暢的購物體驗,以此來消減電子商務與實體零售之間的體驗差異。通過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線下線上全渠道銷售,有效實現效率與營收的雙重提升。據《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8.84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3880萬人,占網民整體的82.0%。全國網上零售額達7.16萬億元,同比增長13.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6.06萬億元,增長10.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6.6%。可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自己的消費方式,進一步推動著傳統零售產業的數字化。
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核心生產力,算法是重要生產工具,數據是關鍵生產資料。據《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隨著互聯網用戶的快速增長,數據體量急劇膨脹,對計算的需求也在迅猛上漲,與數據儲存、數據分析、數據安全相關的產業,例如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等已經投入商業應用的技術,在未來仍然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另外,仍處在發展中的新興技術也值得關注,例如數字孿生、量子計算等等,其中部分技術已經投入商業應用之中,未來或將成為更具規模的技術產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另外,跨境電商從數據來看有望成為未來的新外貿增長點,該產業的發展也值得關注。《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1.1萬億元,同比增長16%。跨境電商貨物進出口規模占外貿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5%左右;跨境電商主體已超10萬家。目前,全國已設立16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同時也在積極推進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各類綜合服務將持續惠及跨境電商企業。
得益于數字技術的發展,未來服務業也將變得可貿易。截至2023年6月,我國線上辦公用戶規模達5.07億人,占網民整體的47.1%。2023年上半年,線上辦公這一形式日趨成熟,日益完善的軟件功能和商業模式的持續迭代讓人們看到了工作方式的改變可能。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能夠線上化的行業將越變越多,其中某些傳統服務業的線上化,將賦予其可貿易的屬性,使其具備可快速跨國交換及全球化的特征,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數字經濟”一詞近年來頻繁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向有著重要指示作用。在部分投資者看來,這也可能是對未來投資的一種“提示”。
在今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經濟發展”,明確了未來的發展目標。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組建國家數據局,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目標的進一步明確和統一機構的建立,這意味著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將就此步入快速有序的發展軌道。
近年“數字經濟”已經成為A股市場熱門關鍵詞之一。無論是國家頂層設計與發展戰略的推動還是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改變,數字經濟都有所涉及。自今年以來,數字經濟板塊在A股市場的表現持續走高,截至目前年內最高漲幅超20%。即使出現過短期波動,也仍有專業機構認為數字經濟板塊將成為全年A股市場的投資主線。
相比市場其他板塊,數字經濟所涉及的產業鏈相當龐大,上游包括基礎設施、設備制造如5G、光纜、芯片、信號等方面,中游包括技術服務如電信、互聯網行業、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下游的應用場景,如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這些細分賽道都是數字經濟的組成部分,數字經濟總市值約占到A股總市值的20%。
在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洪流中,哪些板塊被持續看好,普通人何時入場,能否吃到投資紅利成為了關注的焦點。除了持續受到熱議的元宇宙、人工智能、云計算、芯片等產業所屬的科技板塊,與之相關的數字安全、數字貨幣和數字孿生等較新的概念分支,也大有成為市場風口的趨勢。
專業人士表示:盲目地對“數字經濟”進行大范圍投資并不可取。在難以精準挑選出具有潛力的個股的前提下,一頭扎進一個如此龐大的板塊中,未來的投資風險難以預測。因此,對于想要投資數字經濟板塊的普通投資者來說,可以嘗試在原有的投資布局上,“由點到面”地展開投資,通過關注大板塊中的某一領域進行“試水”,以此來避免追逐熱點而產生對于市場輪動過快與投資擁擠度的擔心,時刻關注行業業績與政策方向,結合自身抗風險能力,再進行后續的調整。另外,若是拿不準對股市的判斷,部分對基金感興趣的投資者,也可以選擇一個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行業指數基金來作為入場的嘗試。
數字經濟作為炙手可熱的新興板塊,自然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然而該板塊下,存在著對前沿技術的較高理解門檻、對新興產業的清晰認知,以及對部分產業的業績成長性擔憂等問題,這都對投資者的專業知識、投資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雖然板塊的后續發展值得長期關注,但普通投資者仍需保持頭腦的清醒,以更長遠的角度進行投資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