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平

強化材料意識,取之于“材”用之于“材”
取之于“材”包括觀點源自材料、論述引用材料兩個維度。材料既是觸發(fā)思考感悟的媒介,也是作文要表現的對象。近年來,材料作文呈現出四大特點:(1)真實性:材料來自生活,多為當下的新聞熱點和生活事件,如2022年全國乙卷作文題“雙奧之城”、全國新高考卷Ⅱ作文題“共青團成立一百周年”、北京卷作文題“在線”、浙江卷作文題“本省的發(fā)展和浙江青年的表現”。這種對于真實的社會和生活的關注,要求考生體驗日常生活、關注社會時事。考生只有對身邊的人、事多觀察、多思考,才能在考場上迸發(fā)出有廣度、有深度的見解。(2)多元性:提供多個觀點,往往涉及幾類人、幾種觀點,從而形成幾種立意的角度。如2020年全國卷Ⅰ作文題的材料涉及了齊桓公、管仲、鮑叔三個人物,并讓考生闡釋“對哪個感觸最深”。(3)思辨性:提供多個概念,進行多元思辨。如2022年全國甲卷作文題中的“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根據情境獨創(chuàng)”,全國新高考卷Ⅰ作文題中的“本手”“妙手”“俗手”,都要求考生對三個概念進行思辨。(4)導向性:高考作文命題堅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強調對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引導。考生要對這種導向性有所認知,扣合要求,準確行文。如下面這道作文題,考生就要充分理解材料內涵,準確立意行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對細小的聲音,要側耳傾聽;對巨大的聲音,要保持質疑。”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聯(lián)系現實生活,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這是一則名言警句類材料作文題,前后兩個分句一起構成思辨關系,引人思考。提示語中的“聯(lián)系現實生活”,引導考生從生活中選材,進行舉例分析,拒絕遠離現實的空談。審題時,考生首先要對核心概念進行剖析。何為“細小的聲音”?它可能是普通人、個體的觀點或態(tài)度;何為“巨大的聲音”?它可能是權威的話語、社會輿論等。我們要把“細小的聲音”與“巨大的聲音”結合起來,對兩者的現狀進行解讀,絕不能前后割裂。其次,在弄清楚“是什么”之后,考生要進一步從“為什么”的角度深入思考,對現狀背后的緣由作深度剖析。最后,考生要把聲音的狀態(tài)還原至自然,拋卻聲音的大小與來由,結合社會生活審慎辨析,解決“怎么辦”的問題。如此,方能寫出有現實意義、有深度、有溫度的作文。
強化文化意識,用深厚底蘊為作文添彩
作文要深刻,就必須體現文化的內核,將古今中外思想融入文中,讓其進行碰撞,強化文化色彩。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作文必然理性而深刻,立意必然高遠而大氣。著名學者李旭東曾指出,高考作文的文化引領的終極指向是通過高考作文命題與考試,激發(fā)出考生的文化自省力、文化融合力以及文化創(chuàng)新力,在文化自覺中意識到作為社會公民應該擔當起應有的社會職責。這種文化意識在高考試題中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為載體,表現出社會責任的擔當、公民道德的擔當以及人格尊嚴的擔當。在常規(guī)寫作中,考生可以采取引用(或化用)詩詞歌賦點染文韻墨香,以名言警語闡釋話題內涵,以文獻典故彰顯人文精神,寫出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活的時代氣息的作文。考生要善于汲取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關照社會、關注時代、思考未來,做到“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強化現實意識,“文章合為時而著”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就提醒我們選材要關注時代、關注社會,寫作不能“老氣橫秋”,而要充滿時代感,這樣才能吸引人。因此考生在寫作時,不能“只見古人,不見今人”,要扎根現實、服務現實,剖析現實現象,解決現實問題,體現現實價值,具有思想深度。
綜觀近幾年高考作文題,我們不難發(fā)現,除了強調思辨性、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外,還非常注重“三貼近”——時代特色、社會生活、個人經歷。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作文材料反映現實,二是通過作文提示語或任務設置驅動引導考生聯(lián)系現實生活。但在具體寫作中,不少考生所寫內容無視現實生活,缺少現實針對性。考生在作文時,首先要具備強烈的聯(lián)系生活的意識,也就是說,看到材料后,要先有意識地主動聯(lián)系對接現實生活,分析其反映出怎樣的現實問題等;其次,如果舉例說理,盡量選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或人物、事件等。
強化主體意識,以我手寫我心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青年成長,多次勉勵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寄語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近年來,高考作文寫作主體身份始終立足于青年,突出強調青年的身份特點,特別是情境交際性寫作,強調青年的使命擔當、胸懷視野等。如2022年全國甲卷作文題要求中的“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2021年全國甲卷作文題的主題“可為與有為”、2020全國卷Ⅲ作文題的主題“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均是如此。因此,考生必須要增強青年的身份意識,做到“內在的我”與“社會的我”的統(tǒng)一。著名特級教師陳淮高將“主體”細分為“真我”“新我”“大我”,也即聚焦真我,凸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特質;探索新我,尋求“一水深澄蒼玉遠”的新意;樹立大我,展現“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大氣,從典型性到特殊性再到時代性,要“活在當下,我在其中”。考生在寫作時要增強身份代入感: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一員,要為自己代言,也為群體代言,理性思考社會現象,堅定立場,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我手寫我心,也寫我輩之心;做好“小我”,更要心懷“大我”,與時代同行。
強化文體意識,解鎖寫作“密碼”
不同文體適應不同的情境需要,有不同的表達要求。因此,考生不僅要熟練掌握不同文體的特征,還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模擬訓練,掌握不同文本的表達特點,鞏固相應文體的寫作技巧。考生在寫作議論文時,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要齊全而鮮明,要有清晰的論證結構、嚴密的邏輯思路、靈活多樣的論證方法,突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立論——本論——結論”的文體特征。書信、發(fā)言稿、文學評論是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單元學習任務中極具代表性的三種文體,考生備考時也要著重進行專項訓練,掌握其文體特征:文學評論是對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藝術形式進行思想內容、創(chuàng)作風格、藝術特點等方面的議論評價;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文體;發(fā)言稿就是講話稿,是在一定的場合,面對一定的觀眾,圍繞主題講話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