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鈺沨
應運而生,即順應與利用時運去生長、發展。應運而生不是簡單的順時而生,順時而生是一種自然生長的狀態,如草木順時節而生;而應運而生中“應”更為關鍵,強調在順應時運的基礎上,發揮自身才能去主動利用時運,而非被動順從時運。
應運而生,我們需要以順應和把握時運為前提,時運為外因,順時運而為可以助力發展。漢文帝、漢景帝在漢朝初建、民生凋敝之時,主動選擇休養生息,無為而治,造就“文景之治”。其時有識之士如賈誼曾作《過秦論》,結合秦國興亡之事討論時運。秦國前期順應七國混戰的局勢,依靠法家與霸道統一六國,卻在統一后未洞察“攻守之勢異也”,逆時運而為,不行仁義以鞏固統治,導致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推而至今,對于互聯網所帶來的時運,許多人主動出擊,抓住時運,發展出許多新業態與新模式,坐上時運這一順風車,“互聯網+”應運而生,扶搖直上。由此觀之,由古至今,在把握時運并主動選擇順應時運,我們可以創造出一番新事業與新成就。
然而我們縱使能夠把握時運、洞察時運,也仍然有無法利用時運發展的情況。究其原因,在于我們需要在把握時運這一外因的基礎上,提升個人才能,在“運”的基礎上依靠內因“生”出新事物,以助力發展。“運”誠然關鍵,但如何“應運”以達到“生”更為重要。我們唯有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把握時運的前提下利用時運,從而“應”運而生。仍以互聯網為例,互聯網所帶來的時運是相同的,但為何成功做到應運而生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大浪淘沙,能夠站在時代浪頭、歷久彌堅的,一定是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高效的經營體制的企業,這是其能力所在,也是其能應運而生的原因。時代發展至今,為我們提供了時運。我們身為新時代之新青年,須鑄自身強力,借時代之運,應運而生、應運而長,成長為國之棟梁、民族脊梁。由此可見,增長自身實力與才干,才能在把握時運后利用時運,做應時而生者,而非望運而嘆者、為運所棄者。
綜上,應運而生中“運”固然關鍵,但要做到應運而生,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時運。我們應主動出擊把握時運,并提高自身能力去利用時運,使時運為我所用,從而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應運而生”。
【北京市十一學校】
◆點評
考生認為應運而生不是被動地順應時運,更重要的是發揮自身才能去主動利用時運,這樣立論,較為深刻。論證過程中,考生先著眼于外因,論證順應和把握時運的重要;再著眼于內因,重點論證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個人才能以促“生”新事物。這樣論證,具有思辨色彩,“文章合為時而著”,真正體現出了分析論證的現實意義。
【雷其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