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芮含 史家毅
(河北大學 保定 071000)
在當今全民閱讀視域下,有聲書已經成為全民閱讀中新的支柱,隨著AI、VR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在技術賦能、媒介優化的社會條件下,截至2021年下半年,我國各種聽書網站和APP已經超過200家,其中喜馬拉雅FM擁有4億用戶、蜻蜓FM擁有3億用戶、荔枝FM擁有1億余用戶。喜馬拉雅2021年發布的聽書報告顯示,2020年有聲閱讀內容同比增長63.56%,聽書用戶同比增長22.23%,較上年同期增長32.14%,未來有聲書大規模發展勢不可擋,更多人選擇加入聽書大潮,形成了穩固的聽書習慣。在當今的文化強國戰略下,許多傳統出版機構如中華書局、人民出版社等紛紛加強與喜馬拉雅等互聯網移動音頻平臺的合作,如喜馬拉雅推出經典名著頻道,將內容主體進一步細化;許多傳統出版社為了占據有聲出版行業的先機,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傳統文化有聲書。
傳統文化承載著一個國家的價值觀念取向,當下國家對弘揚傳統文化給予高度重視,但在現代和西方文化沖擊下,傳統文化有聲作品相比于其他作品,面臨著二次創作的過程。本文將以喜馬拉雅FM經典名著專欄“回響劇場”中推出的《水滸傳》為例,通過深入評論,統計評論樣本,對聽眾的態度進行歸納,來探討有聲書作品的價值及如何更好地實現傳播。
有聲書作為閱讀形式有著巨大潛力,其作為互聯網下的閱讀新秀,也有很大的社會價值。近年來,我國在復興傳統文化方面出臺了各項相關政策,在出版行業方面,推動“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當下我們面對著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文化的相互交疊、民族藝術文化和外來藝術文化的相互碰撞,各種新的文化思潮不斷涌現,但只有中華民族的文化底氣才能讓中國民眾感到個人世界真正的飽滿充實。將傳統文化與全民閱讀相結合,有聲書閱讀無疑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喜馬拉雅FM的經典名著專欄推出《西游記》《水滸傳》《“曹操”品三國》《紅樓夢》等百集解惑節目,其中《紅樓夢》的收聽量達到了1.2億之高,訂閱量也達到了百萬,顯示出其優秀的社會價值與文本價值。當下,許多傳統出版社掌握著優質的內容版權,其中很多可以轉化成為有聲書形式,文學作為國內IP的源頭,具有歷史悠久、體量龐大的特點,其作為載體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潛力無限。
有聲書產品是對文本內容的二次創作,是一種傳播的新形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需要演播者活靈活現地演繹、配樂與角色的選擇等進一步將書中人物“賦活”,從而吸引原著書迷、IP粉絲并進一步增強用戶黏性。因為有聲書中的情感加持與沉浸式的特性,廣播劇與有聲書產品成為了眾多頭部IP版權方青睞的表現方式,隨著這種形式越來越進入精細化的運營階段,其演繹形式已趨近于和電視、電影、游戲地位相當的產品。如喜馬拉雅近期上線的《三體》有聲劇和《哈利·波特》中文有聲書收獲了大批粉絲的追捧,好評如潮;有聲作品中恰當的人物角色配音、適宜的配樂、情感的加持,可以讓用戶更有畫面感,整體感和代入感更強,留給聽眾的想象空間更大。有聲書的這種藝術價值也被IP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一步發現,其通過對產品演繹性的考察,挖掘一批可以繼續進行IP產業鏈開發的優秀作品,為開發影視、音樂、動漫等提供借鑒與渠道。
有聲書產品可以解放手眼,收聽便捷且收聽門檻低;作品一旦上線,隨著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收聽內容的“無限復制”,便可以在此基礎上通過流量變現的方式來覆蓋用戶成本,帶來很高的經濟價值,當用戶規模超過一個臨界點,產品推廣帶來的收入可以覆蓋固定成本甚至產生許多衍生品,為經典名著帶來經濟價值的再開發。相比于傳統紙質書籍的出版,有聲書產品因為其數字化特點,制作時間短、修改靈活性強,沒有強制性的審稿、裝訂、發行時間等限制,其借助大眾媒介的宣傳,可以實現長線變現。同時隨著許多下游的企業都開始著力發展自制IP,反向豐富了上游出版企業的資源庫,實現了經典名著經濟價值的再開發。
目前,中國互聯網音頻產業的市場規模仍處在快速增長的階段。喜馬拉雅FM是當前國內最大的移動音頻平臺。截止到2021年6月,喜馬拉雅FM平均月活躍用戶數量達到2.62億,移動端總收聽時長占有率達到70.9%,均為業界第一。相比于其他音頻軟件如蜻蜓FM、得到APP,其穩定、大量的用戶,專業化、系統化的特點也讓其音頻節目得到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回響劇場”是喜馬拉雅FM在經典名著專欄推出的有聲劇劇場,其中集合了中外文學經典,打造出許多中外著名IP的精品有聲劇,如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已悉數推出,再比如西方文學中托爾斯泰的集大成之作《復活》、法國名著《包法利夫人》有聲劇,都請來了主持界、演藝界的大咖傾情演繹,滿足了廣大聽眾聽書、聽經典的需求。其之所以能讓經典“喚新”,離不開背后的專業制作團隊:上海電影譯制片廠,其與喜馬拉雅合作將經典著作改編為精品有聲劇,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幫助人們在浮躁的生活中獲取精神食糧與內心向上的力量。
《水滸傳》是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題材,通過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生動故事,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它之所以稱為中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不僅在于思想內容的豐富,最突出的顯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有聲書形式在人物塑造方面讓書中的典型形象更加個性鮮明、有血有肉,許多人物配音讓人感到“英雄底氣”,讓聽眾感到十分熟悉。同時,《水滸傳》將白話運用得繪聲繪色、惟妙惟肖,不同于《三國演義》的半文半白,其以北方口語為基礎,簡潔明快,多用白描,這也讓有聲書《水滸傳》更加易于接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突出。
在精品傳統文化有聲書創作中,喜馬拉雅FM“回響劇場”推出的《水滸傳》是傳統名著二次創作的一個很好范例。在呈現方式上,其用原汁原味的故事敘述并采用電影級的后期音效,主講人大膽采用童謠的形式呈現出《水滸傳》街談巷語的特點,并且大膽地采用評書和快板;在嘉賓陣容上,其請來著名演員劉風、張鐵林,以及資深配音演員如張欣、劉欽等來飾演書中的宋江、吳用等,這都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專業度與知名度。在水滸故事之外,有著許多有趣又關鍵的典故,解惑人張鐵林著眼于人們通常忽略的閑筆,明察秋毫,從宋朝的市井生活、小酒店,到兵戈鐵馬、蒙汗藥等帶領聽眾鏈接到真實的宋朝歷史,鋪展北宋的歷史民俗畫卷。
“回響劇場”推出的《水滸傳》采取了“有聲劇-解惑-賞析”的形式,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名著進行了進一步的改編和解讀,豐富了作品形式,旨在推進名著本義與解讀他義的相得益彰。但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在部分作品的“賞析”篇章下,關于《水滸傳》的解讀出現了許多爭議。
有聲語言創作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水滸傳》有聲讀物的讀者大多為原著書迷。通過對評論的研究發現,除了對播講效果的考量,相比于觀點的“新”,聽眾在意的是精品傳統文化作品改編的客觀性和對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性,以及是否能體會到有血有肉的、帶有閃光點的人物形象。比如《水滸傳》中第40回張鐵林的解惑篇《陸虞侯為何請林沖上樊樓吃酒》篇的解惑,就得到了聽眾的一致好評,在談到陸虞侯請林沖喝酒為何不吃大排檔來伺候肚腸時,其解惑道:“不要以為只有現代人才吃大排檔,論起伺候肚腸來,古人的本事一點兒也不小。唐代以前,中國的城市經濟上的功能并不突出;可到了唐代以后,復合型城市長安、經濟型城市揚州相繼崛起,原本被官僚貴族壟斷的美食也就流向了市民階層。大唐朝的酒樓酒肆也就遍地開花!”這篇解惑不僅結合了中國古代的城市發展,帶領我們感受到了古代長安與揚州的演變;而且在說到夜市時,解惑人說:“兩大夜市,那是赫赫有名,什么水飯、熬肉……吃膩了葷腥,還有生腌水木瓜、杏片梅子姜,即便是王公貴族,也要派人到夜市上買些時鮮美食回去過過嘴癮。”這一段帶領聽眾一覽唐朝的時鮮美食,體驗我國豐富的美食文化,許多聽眾都表示“講解很接地氣”“講到菜名都饞了”,從原著的時代價值出發,會讓講解更加生動、歷史更加真實。
一部經典的有聲書作品不僅要有豐富的形式、有對原著的生動播講,更要從原著本身的時代價值出發,發表客觀的、符合正確價值觀的、具有引領性的解讀與評論;在尊重解讀、適當改編的基礎上堅守有聲語言的文化價值導向。若一味追求新穎,僅發表“博眼球”的評論,會傷害原有書迷的感情,更不利于有聲書本身的傳播。
有聲書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作為聽眾“每天的精神食糧”,平臺在出版過程中要對名著的解讀、賞析多些揣摩與考察,要通過深耕內容生產為用戶提供更多具有內在價值的優質作品,堅守初心,為聽眾創造有溫度、有價值的文化產品。
1.有聲書的旁白:用心播讀,起承轉合
相比于聲音單一的傳統評書,其通篇大多采用一人演播的形式;而有聲劇在旁白演繹與角色塑造方面可以更好地還原經典、利于讀者展開想象。因為有聲小說的不可見性,旁白尤為重要,其在有聲作品中旁白和獨白一起配合運用,承擔了敘述、說明、點評的作用。旁白的播讀非常考驗配音演員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在錄制時,播讀時的態度、語氣等都需要考量。在播讀旁白時,要注重播講過程的起承轉合,注重播講的心理節奏。
2.有聲書的角色塑造:強化讀者印象,增強聯想
對于有聲書中的角色塑造,若想要聽眾快速對書中的人物角色印象深刻,除了文本本身對角色的塑造,如何用合適的聲音、語氣、詞匯、口頭禪等特異的行為與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形象、習慣,用特征性的氛圍來強化讀者的印象是角色塑造十分重要的一點。這就要求有聲書在二次創作時將原著中人物特征明顯的部分額外提煉出來,并挑選合適的配音員,從聲音的類型與配音習慣入手,選擇與人物形象貼合的聲音,讓讀者對角色有更好的聯想。
對于有聲書來說,若只是將紙質書進行簡單有聲化處理是遠遠不夠的;當下許多傳統出版社只是對演播者的干音進行簡單的有聲處理,并沒有從受眾收聽習慣和圖書內容安排出發。筆者調查發現,聽眾更傾向于邏輯內容清晰簡單的呈現方式,拿《水滸傳》有聲書來說,由于其內容銜接緊密、信息量較大,作品往往采用白噪音,以便讀者更好地沉浸于有聲書內容的呈現中。不同的有聲劇要根據作品內容的特點選取不同類型的后期制作方式。
當下國內有聲書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為我國傳統文化有聲書的出版提供了沃土,如何利用優質資源、對有聲書產品進行宣發,增強傳播效果也是出版社要考慮的問題。
首先,傳統出版社可以深入挖掘多種傳統文化形式,像“回響劇場”《水滸傳》一樣,將快板書、戲曲、歌謠等藝術形式融入音頻作品中,打造傳統文化類有聲書獨有的作品特色。其二,拓展有聲書的推廣渠道,傳統出版社可以利用有聲版權進行跨界合作,發揮名人效應與“破圈”效應,吸引更多粉絲。其三,加強與中下游IP產業的合作,將有聲書作品向下游的可視化、生動化延伸,傳統文化有聲書作為頭部IP,開發過程中有明顯的“飛輪效應”,有低啟動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具備打通全產業鏈的優勢。
傳統文化讀物是古代圣賢思想的凝結,同時也是當時時代背景的體現;因為其較強的專業性,在傳統有聲書讀物的制作過程中,一是要注重對歷史的正確解讀,二是做好讀物的再創作工作,做好典籍文本的再整理后,要對文本中蘊含的時代價值、感情互動、生活常識、社會風物等進行再挖掘和再開發,讓聽眾真正了解經典、感受經典,讓傳統典籍在現代環境下煥發新的光彩。
有聲書的語言創作要有高規格高品位的文化格調,也要把握語言表達的尺寸與效力。要多一些有溫度的傳達,少一些蒼白無力的聲音;多一些有價值的傳達,少一些嘩眾取寵的聲音;多一些經典的傳達,少一些夸大虛假的聲音。有聲書語言中文化價值導向的堅守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達,更是大國實力與形象的彰顯。
有聲書的發展前景有目共睹,經典傳統文化類有聲書更是有很強勁的出版需求與潛力,但如何借助這股力量挖掘市場需求、對作品進行合理的創新,推出更多精良、滿足受眾需求的有聲作品是出版社必須要面臨的問題。本文以喜馬拉雅FM“回響劇場”的《水滸傳》為研究對象,初步闡述了傳統文化有聲書的社會價值、發展現狀、出版實踐情況及部分問題。試圖探索傳統文化名著有聲化的更好路徑及傳播策略,借以引起業界同仁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