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意
(云南旅游職業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在2016 年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座談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指出,學生資助工作在度過溫飽階段后有兩個著眼點:一是實施精準資助;二是落實資助育人,改變資助是資助、育人是育人,只顧各自用力的兩張皮情況[1]。2017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落實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的通知》,要求高校要強化資助育人功能,把培養青年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資助育人的目標。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要求高校在精準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同時,加大貧困生能力素養培育力度。
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不斷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歸屬與愛、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感也愈來愈強烈,僅僅靠“扶困”這一單薄的舉措很難滿足其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同時作為脫貧攻堅主體之一的高校也難打破教育脫貧的桎梏。2017 年出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高校建立資助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將“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結合起來,建立“四位一體”的發展型資助體系。
在救濟型資助體系下,高校重點給予物質經濟幫扶,這種“粗暴”式的表層資助未發揮價值資助的功能,不能滿足學生全面成才的需要。
在發展型資助體系下,高校結合辦學特色和學生需求,通過經濟資助、心理輔導、就業指導、實踐鍛煉、感恩教育、創新激勵等措施實現“受助生自助”的目標。
在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僅擁有學校和企業雙主體的教育教學資源,還享受著雙主體的資助資源。首先,在資助資金來源上,通過設立企業獎學金和助學金,能夠擴寬高職院校資助資金的來源,緩解“僧多粥少”的局面,更好地滿足資助需求。其次,在資助育人隊伍上,通過將企業專家和技能師傅納入資助育人主體中,與學校資助人員形成聯動效應,優化育人主體網絡。最后,在資助內容上,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來說,資金的貧困是表層的貧困,更深層次的自信貧困、技能貧困、素養貧困才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校企合作中,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共同提供教育和資助資源、知識和技能資本、鍛煉和提升機會、文化和關系網絡,為受助學生開展理想指引、學業輔導、項目實踐、崗位鍛煉、素養提升等多個模塊的精準指導和幫扶。
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特殊的家庭環境,在家庭場域中往往得不到充足的關愛。因此,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應當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給予其更多的心理關懷和疏導。學校的學生工作人員、班級朋輩從學校側發力,通過談心談話、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心理疏導及精神引領。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為了尋求、培育、積蓄未來的發展力量,也會關注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對于渴望得到外界關注、認同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企業主體的額外關注、關心、關愛能使其產生愉悅的心理力量,以此對學生的情緒及學習狀態,乃至自信樹立、成長成才都會產生正向牽引。
獲得技能鍛煉、積蓄職業能力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取得連續穩定收入的前提。在校企合作中,學校開設職業規劃課程、舉辦職業能力大賽、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進行就業創業指導,能夠強化學生的內生意識、提升職業素質。企業通過訂單培養、跟崗定崗實習、開展校外勤工助學、企業文化熏陶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從學校到企業的空間轉換,受助學生的角色也從學生轉換為工作者,能夠鍛煉學生的實操技能,提升其職業信心。學生為了爭取更多的企業資助資源和就業機會更加努力,當企業選拔人才、培養人才的目標與學生抓住機遇、奮斗成長的目標契合之后,便會形成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螺旋式上升的職業成長通道。
價值引領和素養提升,不能光靠理論說教,而應該先內化于心、再外化于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價值提升。學校利用課程思政、思政課程進行教育教學,通過文化熏陶、第二課堂實踐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企業中較強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和競爭精神,能夠讓受助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驗證精益求精、求實創新、誠信友善、奮勇拼搏的重要性,相比家庭和學校價值觀塑造的平和內隱,企業的價值觀塑造則呈現“優勝劣汰”的強規則和強競爭,具有更大的素養提升沖擊力。
經濟資助仍然是目前資助體系中力度最大、覆蓋范圍最廣、作用最直接的方式。學校已經構建起了“獎助貸勤補免”的資助政策體系,符合條件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過申請和審核,可以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政府獎學金、校內獎學金、國家助學金、校內助學金、助學貸款、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經濟資助。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下,企業的加入能夠帶來更豐富、更多元的資助方式。學校可與企業簽訂資助協議,鼓勵合作辦學企業通過常規資助與機動資助相結合的方式,建立“獎助勤補”的資助體系,幫助更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解決生活困難。通過設立企業獎學金的方式,鼓勵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努力學習,爭取做到品學兼優;設立企業助學金,鼓勵貧困大學生積極進取、熱心奉獻;結合專業特色設立企業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動融入企業和社會,在助學崗位上獲得報酬及技能提升;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設立求職補助、路費補助等機動補助,實行臨時救助。
文化育人是一種潤物于無聲的育人方式,學校可通過征文比賽、視頻比賽、音頻比賽、宣傳畫比賽等方式來開展“誠信教育”“感恩意識”“自立自強”等主題教育,宣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功成才的感人事跡,發揮朋輩帶動作用,以此來強化學生按時按規還款的契約精神、知恩感恩報恩的社會責任感及自立自強、勵志成才的進取意識。
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競爭、發展的靈魂,通過了解企業的發展歷程與奮斗故事可以鍛煉學生頑強奮斗、不懼困難的韌性;通過評選優秀員工的活動,激發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過宣講企業先進人物事跡,引導學生樹立精益求精、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讓學生通過工作的歷練,在實踐中達到團隊協作、勇于擔當、淬煉自我的目標。
助學先助困,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順利畢業,是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的頭等大事。學校應對接受助生的學業成就需求,以多種方式激發受助生的學習興趣、找準學習方法,比如實施老帶新“傳幫帶”的幫扶措施,讓優秀高年級受助生結對幫扶低年級受助生、優秀畢業生返校結對幫扶在校受助生,提高幫扶的針對性;實施專業技能考證培訓幫扶,對參加“1+X”證書培訓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考證費用資助或減免;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施升學培訓幫扶,對他們的升學報名費給予適當補助;建設并開放線上免費課程學習平臺,滿足受助生接觸多樣化教學資源的需求;發揮榜樣作用,在被幫扶學生中評選進步典型并進行廣泛宣傳,鼓勵更多受助生奮發圖強。
學校可與企業實施經濟困難學生圓夢計劃合作項目,開設信息化素養、色彩課程、攝影課程、音樂欣賞、舞蹈欣賞、書法繪畫、人際關系訓練營等多元化、個性化能力提升系列課程或訓練營,在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的基礎上,幫助受助學生豐富知識、增長見識。
在發展型資助體系下,想要達到“受助生自助”的效果,就必須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力度。學校和企業通過為學生提供專業實習和實踐鍛煉的平臺,讓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強大動力,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專業技能、組織管理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從而在崗位體驗中識別不足、完善不足。此外,學校和企業可以開展職業素養提升的系列活動,如開展專業技能大賽、師徒結對、“陽光訓練營”等活動,有針對性地鍛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職業信心和職業能力。學校和企業也可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前往國內外企業、其他院校開展交流調研活動,以此擴寬其眼界,提高崗位勝任能力。
相對來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比如自卑、焦慮、抑郁、偏執甚至對社會的不滿[2]。因此,幫助這部分學生正確認識貧困、積極面對心理問題,培養他們自信自強、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十分重要。學校要利用“5 25”心理衛生系列活動,積極宣傳心理衛生知識,預防心理疾病,加強學校心理衛生中心的功能建設,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增強心理調適能力等,利用演講、知識講座、榜樣示范、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專家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此外,還可以開展志愿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社區服務、“三下鄉”社會實踐等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用實際行動奉獻社會,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對企業而言,可以在學生實習實踐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資本培育,組織開展主題性團體心理輔導,幫助受助學生提升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認識自我價值,找到自我定位,實現自我超越,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求學中往往承載了更高的期望,他們不僅渴望通過努力改變自身命運,還承擔著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幫助這部分學生盡早走出職業迷茫、合理規劃大學生涯、找準職業方向、提升就業技能實現高質量就業,就成了學校和企業資助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學校應當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貫穿于學生大一至大三的各個階段,開展“職業成長解惑屋”“職業星辰大講堂”“職來職往訓練營”“職涯愛心加油站”等系列活動宣講就業政策、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而企業則可以開展“走進職業世界”活動,通過組織行業內有一定資歷的成功人士,將自己的職業發展經驗分享給學生,引導受助生盡早進行職業規劃,盡量避免他們走彎路、分岔路。還可以開展“職場語言禮儀”“職場服飾搭配與合適著裝”“‘職’等你來模擬面試”等活動加強對學生就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另外,鼓勵企業實施“職業導師制”,聘請企業專業人士擔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職業導師,高校與企業聯合制訂“訂單”人才培養計劃[3],使受助學生在入校時樹立“企業人”思維,就讀期間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進入企業進行專業實習,畢業后留在企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