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思融(吉林開放大學)
自從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以來,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開啟了探索思政教育課程改革之路。改革重心是注重大中小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全方位構建全員、全程和全課程的“三全”育人格局,并將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融入到高校各門學科課程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舉止。課程思政本質是立德樹人、理念是協同育人;課程思政教育結構是立體多元化的,旨在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多元統一;課程思政的方法又是顯隱結合的,把顯性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可以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同時,課程思政思維又是科學創新的,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需要創新思維,以新思維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謀求新發展,從而實現課程思政的創新發展。課程思政教育具有創造性與滲透性特點,高校思政教育要融合課程思政理論內涵,為實現全方位育人效果,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和元素,以打造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

信息化時代社會價值呈現多元化趨勢發展,高校應加強頂層設計,以思政課與專業課為育人陣地構建大思政教育體系,將社會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為實現最佳育人效果,需要不斷完善內在動力和育人體系,積極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為此,由謝瑜撰寫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學研究》一書,對信息化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探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者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教育對象特點和教學活動實施的具體環境,以及思政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為了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之后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建立兩者有機融合的有效路徑,這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因為關乎融合之后思政課程的教學質量。如果融合方法欠佳,那么這種“生拉硬扯”的融合就會適得其反,這樣課程思政建設進程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在書中,作者首先闡述了該課題的研究意義、相關文獻綜述和研究方法,對一些核心概念進行了辨析。然后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教學進行了深入思考,思考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理念交互問題,探索了“三全育人”與工科課程改革視域下的融合理念等維度問題。其次,探究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容如何相互嵌入的問題。具體闡述了國際視野與思政課的有效融合問題,既如何把國際政治理論嵌入到思政課程教育之中;闡述了人文素養與專業課之間的有效融合問題,既如何把思政元素嵌入高等數學課程思政之中;闡述了科學思維與專業課之間的有效融合問題,既如何把思政元素嵌入基礎力學課程思政之中。第三,論述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融合的方法。具體闡述了問題意識視角下的研究生思政課對話式教學法、話語建構視角下的自然辯證法課程的中國話語教學法、環境視角下的工科課程思政情境教學法、學習遷移視角下的理科課程思政關聯教學法、實踐視角下的社會科學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法等。最后,通過教學評價反饋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之效果。
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我國高校教育領域重點工作,將思政教育研究從宏觀轉向微觀、從抽象轉向具體和從理論轉向實踐,以課程思政為目標大力推動思政課堂教育教學改革。
積極探索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實現兩者在理念、內容和方法的有效融合,形成課程與思政合二為一,不僅要在觀念上形成共識,還要在實踐中“落地生根”。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入探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融合策略與方法,要能夠做到理念互通、內容互嵌和方法互補。作為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政理論課的育人作用,從平面課程體系向立體教學體系轉化,從顯性教育向隱性教育拓展,以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功能。
首先,要轉變高校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將傳統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對接以形成全方位、全新課程思政教育模式。通過具體的思政課程樹立課程思政的大思政教育觀,通過各科課程思想浸潤取得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效果。把思政理論課與專業課緊密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引領。思政教育工作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之需,思政理論課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其次,要想實現專業課思政教育,要深挖各門學科蘊含著的思政教育資源和豐富的思想教育元素,提高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的融合度以保障全面育人教育目標的實現。把課程思政建立在專業課基礎上的同時,還要建立學科育人共同體,利用社會學科進行文化育人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利用自然學科挖掘科學精神和培養創新意識。第三,打造專業課融合思政教育方法體系。探索有效的課程教育方法體系是取得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利用課堂教學渠道和課程思政,打造課程思政系列化課程以培育既定價值觀,找準專業課與思政課、學術與政治的結合點,實現高校課程同向同行,利用慕課等新興教學方式進行網上思政教育。第四,不斷完善思政教育融合效果評價和建立全方位協同育人機制。總之,要順應信息時代發展趨勢,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發揮教學影響的中介作用,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
綜上所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課程思政只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而非門類課程,在融合過程中,思政課程要向其它課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從中吸收深厚的人文底蘊;同時,各類課程也要向思政課程學習,不斷挖掘各類課程所蘊含著的思政教育元素,二者的有機融合可以實現同頻共振,它們都堅持立德樹人的一致目標,形成協同教育效應。通過不斷創新改革以完善育人體系,通過優化整合以提升內在動力,通過示范引領以實現教學相長,通過“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隱性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