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劍濤
高考語文第二輪復習的重點是查漏補缺,并進行針對訓練。其中,作文備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內容要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二是表達要符合文體要求、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字跡工整;三是發展特征要鮮明: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其中內容以題意、中心為重點,表達以語言、文體為重點,發展等級以深刻、有文采為重點。下面筆者從主題、文體、語言、節奏等四方面支招,幫助考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主題:立意要高遠
主題是作文立意時確定的中心意思,貫穿作文全部內容,體現寫作主要意圖,包含考生對客觀事物的基本認識、理解和評價。高考作文立意要高遠,就要達到格調高、挖掘深的境界。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高考作文的“格調崇高”表現為立意切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挖掘深刻”表現為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觀點具有啟發作用,邏輯關系密切,環環相扣。要做到格調高、挖掘深,考生一方面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關注社會發展,多閱讀鮮活時文,多積累能體現時代主旋律的寫作素材,使作文充滿時代生活氣息,讓主題自然、有新意,給人以新鮮感;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火熱的時代生活,做生活的主人翁,多觀察、多思考,多表達、多交流,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讓主題漸趨獨到,使立意漸至深刻。
第二輪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考生短時間內想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來提高立意的水平,顯然是很困難的。因此,考生要注重進行審題立意的專題訓練,對不同類型、不同系列的材料和題目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舉一反三,以一當十。需要強調的是,考生在審題時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分析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從而抓住“最佳立意”的能力。
文體:特征要鮮明
高考寫作文體有文學作品和實用文章兩大類:文學作品突出生活的趣味性,重在欣賞;實用文章突出生活的實用性,重在現實。要想得高分,考生在寫作時必須“符合文體要求”:小說、戲劇是敘事文體,故事情節、戲劇沖突層次分明;詩歌、散文是抒情文體,分敘事、抒情、哲理(議論)三大類,特征鮮明;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應用文的特征、用途、方法,各部分邏輯嚴密。另外,要根據文題的文體要求、任務驅動、內容傾向來選擇文體。如2022年高考北京卷兩道作文題分別要求寫記敘文和議論文;2020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題要求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寫一篇演講稿,2020年高考全國卷Ⅲ作文題要求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202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題“煙火氣”設置了詩意的闡釋和引申,暗示考生寫記敘、議論、抒情類作文。
第二輪復習就是查漏補缺,考生既要針對自己擅長的文體進一步強化,也要就自己不太熟悉的文體強化訓練,確保萬無一失。
語言:表達有文采
文采靠什么來體現?靠語言表達。高考作文發展等級“有文采”包括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有人說,好的文章善用“三比”:對比、排比和比喻。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有文采”這四個特征。高考作文要做到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生動,還必須下功夫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認識水平,錘煉自己的思想。寫作的過程,其實是整理我們的思想和經驗,使之明確化、條理化的過程。如果考生沒思想、沒經驗,或者思想沒深度、經驗不豐富,只是機械地堆砌積累的成語、名句、優美文段,那么作文就只能像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里說的那樣“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是因為優美文段表達的是作者的思想,不可能和考生的思想完美吻合,如果斷章取義、生搬硬套,勢必陷入堆砌辭藻、言之無物,甚至俗套、宿構、抄襲的泥淖。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從上面這篇文章里獲得學習語言的途徑:學習人民群眾的語言,吸收外國語言中的好東西,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東西。學習語言光靠“讀”是不行的,必須接觸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社會生活。而處在第二輪復習階段的高三考生,怎樣接觸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生活呢?只有廣泛涉獵新聞時事、報刊書籍等。考生只有博聞強識,豐富了自己的語言材料庫和寫作素材庫,寫作時才能廣采博取,使語言表達有文采。
節奏:結構有藝術
節奏,本是詩歌用語,押韻和節奏是詩的兩大特點。詩歌節奏主要體現為飽含感情,想象豐富,語言凝練,形象生動,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富于音樂美。古人作詩文特別講究語言的平仄,雖說現代文寫作不必像古詩文那樣嚴格,但正如老舍先生在《關于文學的語言問題》所說的那樣,好的文章要“讓句子念起來叮當響”“讓人家愿意念,也愿意聽”,考生在作文備考時也要講究一些節奏。
如下面三個例子:
(1)你向往山居的清凈,就必須舍棄都市的繁華;你仰慕奮斗者的成功,就必須舍棄安逸閑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萬水,就必須舍棄鄉土鄉音的溫馨。
——《距離產生美》
(2)快樂就壓在煩惱的褶皺里,藏在疼痛的口袋里,它在你的頭頂,在你的腳下,在你深深的眸底。——《尋找快樂》
(3)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
——《故都的秋》
雖然例(1)~(2)中的最后一個字在平仄上并不協調,但讀起來卻有節奏感。例(3)中,一組排比句的末一字是仄平仄平,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和鳴。更主要的是,這些例句中無一例外都用到了排比。排比句子結構相同,內容相關,語氣一致;朗讀時語速漸快,語勢漸強,內容得以突出,感情得以強化,這些都是講究節奏的功勞。古人寫文章有兩個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內容;有序,就是要有條理。內容與形式相適應,這就需要合適的文體;內容靠語言來表達,錘煉語言就是升華思想;文章是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有機結合的統一體,這就要講究結構的藝術,講究節奏的張弛緩急。
作文的節奏,另一個重點是結構藝術,包括謀篇布局、段落層次,甚至是句式選用。我們所說的“鳳頭、豬肚、豹尾”,都關涉作文的節奏。近年來,很多高考優秀作文采用總分總式的“三段論”:開篇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將總論點一分為三,采用橫式并列或縱式遞進的結構模式,將分論點用結構相同的整句放在每一部分的開頭,形成排比段;最后得出結論,收束全文。這種結構之所以受到青睞,就是因為它充分體現了結構嚴謹、構思巧妙、思路清晰、節奏鮮明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排比段的使用鮮明地體現出了發展等級“有文采”里“善于運用修辭手法”的要求,使作文體現出“發展等級”的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