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賓
“不困在于早慮,不窮在于早豫”,語出西漢劉向《說苑·談叢》。意思是說,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須提前謀劃;要想不至于絕境,就須事先預防。究其所本,這句話又源于《荀子·大略》所說的“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通‘捷),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后,后則事不舉。患至而后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簡言之,其所表達的乃是防患于未然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特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內涵。
就歷史而言,中華人文精神的覺醒發生在殷周之際,其原動力就是憂患意識。作為中華元典之首的《周易》便是這一時期憂患意識的產物。“《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周易·系辭下》)《周易》開篇乾卦之九三爻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整天剛健奮勉,振作不已,到了夜晚仍心懷憂懼,如同危險就在身邊,不敢懈怠,從而得以免遭災禍。乾卦《象傳》又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精神背后蘊含的正是深沉的憂患意識。既濟卦《象傳》說:“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既濟是說事情已成,功業已定。當此之時,并非高枕無憂了,危機仍然存在,因此君子要謀慮可能發生的禍患而預先做好防備。可以說,《周易》通篇都充溢著濃郁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直接為孔孟及后世之儒者所繼承和發揚。孔子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又云:“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系辭傳下》)《左傳》襄公十一年載:“《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孟子更是發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深切告誡。正是這種發軔于殷周之際、大成于孔孟的憂患意識,激發了中華民族剛健自強的精神氣概,使得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歷久彌新。
從思想上看,憂患意識產生于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在歷史的實踐中,人的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提升,逐步認識到人世的吉兇禍福并非取決于天命鬼神的意志,而多是人自我作為的結果。所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尚書·君陳》),說的就是祈福于鬼神不如修省自我之德行的意思。當人的意志屈從于天命鬼神的時候,對于世事與人生的變化只有無盡的恐懼,談不上有何憂患意識。須知,憂患意識是一種理性的主體精神。這種主體精神在實踐中,首先表現為一種責任感。人必須在認識到自我對事情的好壞成敗負有責任時,才能產生憂患意識。由主體精神和責任感所引發的憂患意識,進一步便彰顯為大有為的擔當精神。兩千多年來,從孔子的“當仁,不讓于師”,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反映的都是深懷憂患意識的中國古代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憂患意識在強調主體當下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同時,又引發主體自覺地對未來的可能性進行預判,體現為一種前瞻性思維。《周易·系辭下》云:“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其所說的“幾”就是事物將要變化的前兆,它既可能是好的苗頭,也可能是壞的苗頭,往往是危機與良機兼而有之。能適時準確地把握住它,就能將禍患消弭于無形,就能將事業培植廣大。“見幾而作”,就是憂患意識之下滋生的實踐智慧。清代思想家魏源說:“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默觚·治篇二》)所以,憂患意識所具有的前瞻性特點,使人在覺察到危險潛存的同時,也能看到機遇的萌生。適時通變,消除危機,把握機遇,就是憂患意識所蘊含的大智慧。
(選自《光明日報》2021年6月18日,有刪節)
◆提煉
1.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生活本身存在著相對立的兩個方面。考生在寫議論文時要從相對的兩方面辯證地分析論述,這就需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全面地認識問題。如這篇時文辯證審視、一分為二地客觀分析憂患與機遇,使文章極具思想深度和現實針對性。
2.用相互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且事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的。所以,考生要注意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學會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對事物之間關系的正確把握是辯證分析的前提,只有分析明白事物之間的關系,才有可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如這篇時文聯系歷史發展、主體意識等憂患意識產生的客觀條件,分析出憂患意識的三層內涵——“適時通變,消除危機,把握機遇”,這就是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
3.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
寫作議論文時,考生要學會用發展的觀點來分析論證,避免靜止地看問題而使分析不深刻,避免保守地進行思考而使論述缺乏遠見性。如這篇時文中,“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須提前謀劃;要想不至于絕境,就須事先預防”從縱向和橫向進行聯系,就憂患意識的產生與發展進行闡釋,合乎情理,且頗具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