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在廣義上,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內容,以提高新時代青少年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核心環節。中小學思政課承載著引導中小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塑造理想信念、培養道德品質等任務,同時家庭教育也是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調研發現,目前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突出,這一現象凸顯了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和農村家庭教育的滯后性。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家庭教育功能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取代的。家庭教育水平對農村中小學生的學業水平、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情感需要等方面具有深刻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可為孩子提供樹立理想信念的風向標,父母獨有的情感關懷可引導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家風家訓的傳承可對孩子的道德修養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中小學生的人格心智的培養、理想信念的塑造等發揮著積極作用,為他們的人生發展指引前進的方向。農村中小學生年齡分布在6~16歲,正處于青春期階段,缺乏自控能力和辨別能力,易受不良思潮影響,同時具有可塑性強的階段特征,通過家庭教育引導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關重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遷移至城市謀求生計,衍生了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群體。調研發現,河南省新蔡縣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生為留守兒童,其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造成監護職責、照養職責、家庭教育職責均需由農村中小學生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承擔,“代際剝削”“隔代監管”現象在農村比較普遍。
首先,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城鄉教育水平差距大,城市和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鴻溝愈加明顯。農村家長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教育觀念存在信息差異、教育機會存在地域差異等因素,使農村教育水平整體落后,農村青少年在高等教育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調研發現,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未接受過教育甚至不認識字,導致農村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學校教育成為唯一途徑。其次,家長的教育意識淡薄及家庭教育觀念落后造成農村中小學生受教育意識薄弱。部分農村家長并不了解高等教育,認為當今社會高學歷逐漸貶值,不要求孩子考入大學。在家庭教育觀念影響下,部分農村中小學生對高等教育和高層次學歷認知有偏差,甚至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不愿意繼續接受高等教育,而傾向于進入社會打工賺錢。最后,農村地區生活環境相對封閉且思想文化相對保守,農村老年人對傳宗接代的觀念根深蒂固。走訪得知,部分農村青年獲取高學歷后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由于城鄉生活節奏差異,疏于對留在農村的父母的關心照顧,加劇了農村老年人的孤獨感。農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后,思想更加開放,結婚生子的觀念淡薄,不把血脈傳承和繁衍后代作為人生的必選項,導致部分農村老年人認為子女遠離家鄉,且思想觀念與其沖突是不孝順的表現,因此并不支持子女獲得高學歷后遠走高飛。
人格具有整體性,包含多種特質,如氣質、性格、價值觀、意志、習慣等。性格是人具有核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表現了對現實的態度,并具體體現在人的行為方式中。性格具有善惡、優劣之分,是在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和自身實踐中長期塑造形成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最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缺位容易造成孩子人格不健全、性格極端、自閉等障礙和缺陷,不利于孩子未來長遠發展。
首先,家庭教育可為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情感需要。父母以獨特的方式關愛孩子,滿足孩子所需的家庭情感關懷。部分農村中小學生為留守兒童,均由祖父母隔代監護,缺少父母的教育和關懷。而農村老年人的文化素養較低、身體素質較差,無法彌補孩子所缺失的家庭教育,難以顧及孩子的情緒,導致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并且農村老年人對心理健康這一問題不了解不重視,難以及時發現和干預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其次,家庭教育可有效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質及理想信念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父母在孩子的價值行為中起著監管和調節作用,可以進行批評糾正,及時阻斷孩子的不良行為。調研發現,擁有良好家風家訓的家庭,家庭成員都有相似的自律、上進、勤奮等美好品質,而缺失家庭教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道路中難以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導致未成年輟學現象在農村高發。最后,家庭教育有利于激發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孩子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家庭教育和思想認知之上,與家庭環境和父母的職業息息相關。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關鍵一環,雖然農村教育水平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已有大幅度提升,但仍存在著社會發展過程中日益凸顯的農村中小學生教育問題與落后的家庭教育水平之間的矛盾。
在調查對象中,農村中小學生的父母大部分為小學或初中學歷,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則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由此可見,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不全面不系統,并且無法承擔孩子的文化課教育輔導任務。因此,在“雙減”政策下,農村中小學生的課后作業主要由個人完成,或在學校設置的延時課程中完成。對于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出現的心理問題,農村家長重視不夠,難以敏銳察覺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科學的手段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部分農村家長教育觀念落后,甚至存在著“讀書無用論”和“唯分數論”的錯誤認識,嚴重阻礙了農村中小學生的成長成才,制約了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的提升。
農村中小學開設的課程科目具有多樣性,語文、數學和英語科目的授課次數較多且考試分值占比較高,而政治、歷史、物理等科目授課次數較少且考試分值占比較低,導致農村家長僅重視分值高的科目,容易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學生面臨著中考這一升學重任,而高中學校多集中分布在城鎮地區。相較于城市中學生,農村中學生在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上相對缺乏,因此,農村中學生為應對激烈的中考競爭,需要投入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才能脫穎而出,致使農村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對孩子道德品質、理想信念的培養。此外,良好的家風家訓有利于規范子女的行為及培養健全的人格,而農村家庭對優良家風家訓建設和傳承的觀念薄弱。
城鄉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城市擁有豐富多彩的娛樂設施和教學資源,城市中小學生在課后或假期可進行有趣的娛樂活動和人文科學活動。城市家長思想開闊且經濟能力較強,樂于讓孩子參加興趣班,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在這些娛樂活動中開闊了認識世界的視野,接觸了多元化的主流元素,提升了自身的實踐能力和文化素養。相較城市,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娛樂設施匱乏,農村中小學生在學習之余缺少娛樂方式,而智能手機這一娛樂工具成本相對較低,造成他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性強。農村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心智還未成熟,缺乏自控能力,容易長期沉迷于手機游戲、短視頻等娛樂軟件,對身心健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網絡信息繁多復雜,網民的素質參差不齊,不良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在網絡世界暗流涌動,而農村中小學生辨別力不強,其思想觀念易受錯誤觀念侵蝕。農村中小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容易產生厭學等不良情緒,因自身缺乏判斷能力,若家長未加以管控和調節,孩子則易誤入歧途。
針對農村中小學生家庭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家庭、學校、社會應承擔起各自的任務,加強三者間的合作與互動,共同推進農村中小學生家庭教育困境的有效破解。
優良家風家訓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環節,優良家風家訓對子女具有情感教化、倫理規約、價值塑造等作用,對家庭成員的道德品質、理想信念、價值涵養與家庭氛圍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這一論斷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依據,要以優良家風家訓傳承為切入點優化農村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環境,以爭創“五星支部”助力農村文明幸福建設,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存的和美鄉村。
增強農村家庭教育意識,更新農村家長的教育觀念,提升農村家長的教育水平是農村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先決條件和應有之義。農村基層相關部門應通過舉辦主題教育講座、舉辦親子文明活動、強化教育宣傳等途徑加強農村教育理論性建設,扭轉農村家長“重分數輕品德”“讀書無用論”等錯誤思想,為農村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構建家長與孩子穩定的溝通橋梁。同時,相關部門應整合社會資源,舉辦“家長學校”“家長交流會”等公益性活動,使家長重視自身文化水平的提升,積極扮演好教育角色,為農村家庭教育創造可能性、提升有效性。此外,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及時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積極與孩子保持聯系。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學校應采取設置獎金鼓勵、榮譽稱號等方式激勵農村思政課教師積極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任務,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塑造學生正直人格、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培育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其他任課教師也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將課程思政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全方位全過程貫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受經濟水平、地理環境、師資力量等因素制約,農村中小學教學條件落后、教學資源匱乏、缺乏實踐教學。對此,應貫徹落實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創建城鄉教師學習交流群,打造教學資源庫,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與方式,實現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農村思政課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站穩政治立場,不斷提升個人教學能力,善于運用網絡云課堂,拓展思政課教學平臺。同時,教師應主動搭建與家長交流溝通的平臺,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銜接,使二者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農村應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在政策支持下招商引資打造農村產業園,建設企業、工廠等,為村民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減少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這有利于農村青壯年守住家鄉、振興農村,也有利于農村青壯年參與到家庭教育中及時關注孩子成長。此外,受城鄉戶籍管理制度的限制,留守兒童無法跟隨父母在異地讀書,加劇了農村兒童與父母兩地分居問題。對此,政府部門應調整政策,完善借讀、戶籍等相關政策,并挖掘教學資源,開辦專門針對外地子女的公辦學校,減少“隔代教育”現象,妥善解決外地子女就學問題。同時,政府部門應整合社會資源,呼吁全社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完善家庭、學校、社會合力共育的教育管理體系,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