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受秸稈全量還田、氣候條件和水稻讓茬等因素影響,F縣稻茬麥秋播、冬前苗情、春后成穗率等方面存在部分問題。本文分析制約F縣稻茬麥生產的影響因素,探析稻麥周年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提高F縣稻茬麥產量、品質和生產效益提供參考,以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關鍵詞 稻茬麥;障礙因素;稻麥周年生產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21-0027-03
F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屬于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類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資源豐富[1],小麥種植增產潛力較大。F縣作為全國優質糧油生產基地縣和安徽省優質農產品十強縣,小麥種植面積約2.67萬hm2,總產約13萬t。周年種植模式為水稻—小麥(油菜)輪作種植模式,水稻種植面積約7.67萬hm2,稻茬麥種植面積約1.80萬hm2。近年來,受秸稈全量還田、氣候條件和水稻讓茬等因素影響,稻茬麥秋播、冬前苗情、春后成穗率等方面存在部分問題[2]。本文重點分析制約F縣稻茬麥生產的因素,探析稻麥周年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提高F縣稻茬麥產量、品質和生產效益提供參考。
1 稻茬麥生產的影響因素
1.1 自然因素
F縣處于小麥生產南北過渡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稻茬麥生產的復雜性。2016—2022年F縣的氣候條件較為特殊,小麥播種季節多為陰雨或干旱天氣,越冬期偶爾發生低溫凍害,春季倒春寒天氣頻發,成熟期遇高溫高濕天氣。2016年春季雨水較多,稻茬麥漬害和赤霉病發生較重,易發生穗霉變和穗發芽,穗粒品質差,產量減損嚴重。2017—2018年秋季雨水多,土壤墑情較差,小麥爛耕爛種,播后出苗不齊,苗小苗弱,冬季受低溫凍害影響較大。2019—2022年秋季天氣干旱,土壤墑情不足,小麥播種后長期缺少有效降水,小麥出苗晚,苗情素質弱,冬前分蘗少,不易形成壯苗越冬,后期群體有效穗以主莖成穗為主[3]。小麥灌漿期時常出現30 ℃以上高溫大風天氣,小麥易發生高溫逼熟、干熱風和倒伏現象。
1.2 播種期
近幾年F縣的稻茬麥播種期安排在11月中下旬,小麥晚播冬前有效積溫少,出苗較遲,幼穗分化起步晚,花少、結實小,成穗率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F縣在7—8月份常發生高溫熱害天氣,適期播栽的水稻抽穗揚花期正好趕上高溫熱害天氣,造成水稻結實率下降,水稻減產。種植戶為了有效規避水稻高溫熱害,有意將水稻播種期推遲,水稻騰茬較晚,小麥接茬困難。二是隨著水稻輕簡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水稻種植制度的改變,F縣單季晚粳(糯)稻的直播面積較大,約占水稻種植面積的55%,由于粳(糯)稻的生育期較長,水稻收獲期較晚,接粳(糯)稻茬口的小麥播種期相應被推遲。三是機械、烘干設備和倉儲設施不足,影響水稻和小麥播種和收獲。種植戶在霜降過后等稻谷水分下降才陸續收獲,水稻收獲期被延遲到11月下旬,接茬小麥難以適期播種。小麥錯過了適宜播種期,部分種植戶通過增加小麥播種量,爭取較多的有效穗數,以獲取較好的產量。由于小麥播種量增大,導致小麥基本苗過多,群體過大,個體細長瘦弱,莖稈細軟,抗倒能力差[4],抵抗低溫凍害能力弱,后期易發生病蟲害和倒伏現象。
1.3 秸稈處理和耕地質量
水稻收獲時,由于部分收割機性能差或部分操作人員未規范作業,水稻秸稈留茬過高,秸稈拋灑不均勻。少數種植戶在整地前未對水稻秸稈進行滅茬或打捆處理,即使進行了秸稈滅茬處理,由于處理作業不規范,秸稈粉末過大,在對土壤進行翻耕時易造成秸稈堆積或殘留在耕層3~5 cm處,形成“海綿田”,增加了播種難度[5],最終出現部分耕層過淺、整地不平等問題,如有的田塊耕層深度不到10 cm。由于耕作質量不高,水稻秸稈處理不到位,土壤表層秸稈殘留過多,耕層松軟跑墑透墑。小麥出苗后,由于根系接觸不到土壤,麥苗黃死現象較多。若長期淺旋耕地,則易造成土壤板結,理化性狀改變,保肥保水能力減弱,土壤帶病菌率高,雜草發生嚴重,增加了小麥病蟲草害的防治難度,提高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小麥產量。
1.4 小麥種肥同播技術應用
近年來,F縣大力推廣小麥種肥同播技術,有效解決了小麥機械化播種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實踐中,受秸稈處理、土壤墑情和技術水平等因素影響,稻茬麥種肥同播技術推廣應用面積占比不夠高。一是水稻收割后,部分種植戶未對水稻秸稈進行規范處理,在耕地整田時,使用旋耕機旋耕地,耕層較淺,出現秸稈堆積或殘留在土壤表層等現象。二是稻茬田長期淹水,耕層處于嫌氣狀態,土質黏重,通透性差,加上淺旋淺播,土壤形成了堅厚的犁底層,翻耕整地難度加大。墑情不足時,耕翻的田面不平整,土塊較大,土壤板結,不易耕耙,難以精耕細作;適墑整地時,旋耕整地鎮壓不到位,鎮壓不實,耕作層土壤過暄。三是小麥種肥同播技術水平較低,播種后易出現叢籽、深籽、露籽、出苗不整齊和缺苗斷壟等現象,難以達到齊、全、均、壯苗要求。小麥出苗后,麥苗“浮”在秸稈上,由于根系接觸不到土壤,在越冬期易受低溫凍害影響,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死苗和僵苗,減少了小麥莖蘗數,影響了小麥產量。
1.5 小麥規模化生產程度
F縣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尚未形成系統的小麥標準化、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體系。小麥以春性弱筋小麥品種為主,市場上的小麥品系較多,種植面積大,主要為楊麥系列、寧麥系列和鎮麥系列等,每年的小麥品種變化較大,種植的品種多且雜,難以發展小麥標準化生產。面粉加工企業較少,每年的面粉加工量不大,對本地小麥需求量有限。多數種植戶的小麥主要銷售給糧食收購商和糧站,尚未建立“加工企業+種植戶”的產業化生產鏈條,種植的優質專用小麥難以實現優價銷售。F縣多數種植戶的小麥管理方式較為粗放,配套的烘干和倉儲等機械設備比較缺乏,限制了小麥規模化生產。
2 促進稻茬麥生產的對策建議
2.1 種植合適品種,優化小麥品種布局
依據水稻品種類型、土壤水肥、栽培技術水平和播種時間等[6],合理選用接茬小麥品種。收獲早的一季中秈稻可選用半冬偏春性小麥品種,收獲晚的一季中秈稻或粳(糯)稻可選用早熟、耐濕和抗病的春性小麥品種,充分利用品種優勢,提高稻茬麥產量。加大小麥新品種開發力度,培育耐遲播、高產、多抗優良品種,滿足市場對優質專用小麥的需求。根據F縣地形地貌,結合糧食主產區和功能區劃定,合理安排小麥品種布局,爭取實現每鄉鎮種植單一小麥品種,每個種植戶種植1個小麥品種,進行統一生產和管理,打造“一鎮一品”“一村一品”。
2.2 開展試驗示范,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依托技術力量,積極開展稻茬麥機械條播、側深施肥和遲播密植等技術以及小麥新品種試驗示范,遴選一批適合在F縣推廣的技術和品種。加大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力度,提高種植戶小麥生產技術水平,合理調整“水稻—小麥”種植結構,擴大一季中秈稻種植面積,有效銜接稻麥茬口,確保小麥適期播種。制定和發布小麥生產技術規程,引導和指導種植戶按標準開展耕整地作業,積極克服天氣等不利因素,提高耕地質量,適墑適量播種小麥,確保小麥一播全苗,建立合理的小麥群體結構。落實好小麥田間管理技術措施,培育壯苗安全越冬,促進春后分蘗成穗,防蟲治病防早衰,保障小麥穩產豐產。
2.3 融合農機農藝,提高機械化水平
與農技、農機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解決前茬作物秸稈粉碎不徹底、拋灑不均勻和秸稈易堆積等難題,克服多雨季節墑情差不利于耕作、播種等薄弱環節,加快稻茬麥播種新機具研發[7],提高耕地和播種質量。同時,根據市場上已有的機械設備,充分發揮機械優勢,制定相應的配套農業技術措施,優化秸稈還田技術,水稻秸稈打捆離田。遇到水稻秸稈難以離田的情況時,采取旋耕滅茬秸稈還田作業[8],進一步融合農機農藝,結合土壤墑情,及時保墑或晾墑,采用復式播種機完成施肥、旋耕、播種、開溝和鎮壓等作業,提高機械化水平,節約勞動生產成本。針對晚播稻茬麥,推廣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關鍵技術[9],應用以種補晚、以密補晚、以好補晚、以肥補晚和以促為主的“四補一促”應變技術[10],提高小麥產量。
2.4 實現三產融合,提高小麥種植效益
根據F縣稻茬麥生產實際,按照“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產品標準、統一投入品使用、統一管理方式、統一產品收購”管理方式,進行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積極探索和推行“企業+種植戶+基地”產業化生產模式,實行訂單生產,解決農戶沒有銷路和加工企業沒有貨源的矛盾,充分融合一二三產,鼓勵發展二、三產業,保障小麥種植效益。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小麥生產趨于信息化和智慧化,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小麥苗情、病蟲情、災情和墑情,及時掌握小麥長勢,科學指導小麥生產。大力發展小麥適度規模化生產,做到精細管理,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增加小麥產量,實現節本增效,以提高小麥產能,增加小麥種植效益。
2.5 加大政策扶持,促進稻茬麥穩定發展
整合小麥赤霉病綠色防控、小麥促弱轉壯、測土配方施肥、中國好糧油示范和糧油大縣獎補資金等項目財政獎補資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農田水利設施改造力度,實現農田、函橋、溝渠和道路配套[11],提高稻茬麥生產獎補額度,為稻茬麥生產設置風險防護港,增強種植戶的種植信心,助力種植戶選購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做好小麥“一噴三防”和促弱轉壯等田管措施,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大力扶持小麥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實現小麥標準化和規模化種植,增加小麥種植面積,促進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3 結語
本文系統分析了F縣稻茬麥生產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和措施,幫助稻茬麥種植戶解決生產上遇到的問題,促進稻茬麥生產穩定發展,為其他稻茬麥生產區提供了技術參考。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和種植模式等因素影響,各稻茬麥生產區制約稻茬麥生產的因素不盡相同,各地應根據當地生產實際,科學、準確地分析稻茬麥生產影響因素,找全找準關鍵因素,進行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和新投入品等示范展示,積極調整小麥播種方式,大力推廣機械種肥同播、機械開溝、無人機撒播和“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提高稻茬麥產量、品質和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 肖治林,吳昊,顧漢柱,等.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對稻茬小麥產量、農藝及光合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22,42(8):988-1000.
[2] 陳曉梅,朱訓泳,王曉慶.南京市六合區稻麥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7):80-82.
[3] 陳昌發,劉禮明.稻茬麥生產調查及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園藝與種苗,2022,42(3):73-74.
[4] 錢之云,梁華金.合肥市稻茬小麥生產制約因素及應對措施[J].中國農技推廣,2021,37(11):43-44.
[5] 劉中原.來安縣稻茬麥起壟降漬機械化種植技術研究[J].園藝與種苗,2022,42(2):89-90.
[6] 王宏梅,孫明海,王紹冉,等.鄒城市小麥持續增產的技術限制因素與新技術集成[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7):83-86.
[7] 張會娟,顧峰瑋,吳峰,等.江蘇省稻茬麥機械化播種概況與發展[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1,42(11):186-192.
[8] 徐華崗,張永輝.江蘇稻茬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J].農業裝備技術,2022,48(3):36-37,40.
[9] 王德高,姜雪,郭強,等.小麥晚播超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6):93-95.
[10] 侯平軍,鄭新娣,楊志剛,等.延津縣優質專用小麥晚播高產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3):64-66.
[11] 張新河.南譙區稻茬麥生產現狀及對策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23):42-43.
(責編:王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