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樟子松是塞罕壩地區主要栽植樹種,在木材生產、防風固沙及生態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為提高樟子松林的質量,開展了撫育對樟子松人工林不同生長指標生長差異影響的研究。結果表明,撫育管理對樟子松人工林的胸徑、樹高、枝下高和冠幅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體現了撫育管理的重要性。
關鍵詞 樟子松;撫育管理;生長;塞罕壩
中圖分類號 S718.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21-0085-03
人工林是陸地生態系統重要的森林資源,對生態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人工林發展步伐加快,林地面積逐漸增加,但初植密度過大和撫育管理不及時等問題影響森林質量、穩定性及生態效益[1-2]。樟子松屬于常綠喬木,因其耐寒、耐旱、耐貧瘠的特點成為塞罕壩地區主要的栽植樹種。目前塞罕壩地區樟子松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53 333.33 hm2,在木材生產、涵養水源、固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撫育管理是提高人工林林分質量的關鍵措施。目前,關于塞罕壩地區撫育管理對樟子松生長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分析了撫育管理對樟子松多個生長指標的影響,為塞罕壩地區樟子松的經營管理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北承德圍場縣北部(42°02'~42°36'N、116°51'~117°39'E),地處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接地帶。該地區屬于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1.5 ℃,冬季寒冷干燥,極端最低氣溫-43.3 ℃,一年中冬季時長約占全年的2/3。夏季光照強烈,晝夜溫差大,平均溫度在20 ℃左右。年均降水量460 mm左右,以降雨為主,降雪為輔。土壤以山地棕壤土、風砂土和灰色森林土為主。主要栽植樹種有樟子松、華北落葉松和云杉等。
2 研究方法
2.1 樣地設置
在對未撫育管理的樟子松人工林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選取林分密度、林齡和地形一致及人為干擾活動較小的3塊作業小班。分別在每塊作業小班中設置2塊30 m×30 m的樣地,1塊作為試驗樣地,1塊作為對照樣地。對3塊試驗樣地進行相同程度的撫育管理,主要包括修枝、撫育間伐以及割灌處理等。
2.2 數據調查及分析
連續3年對每塊樣地進行每木檢尺調查。利用胸徑尺測量每株樹距地面1.3 m高處的直徑,利用Vertex 5型測高器測量每株樹木的樹高及枝下高,利用激光測距儀測量每株樹東、南、西、北4個方向的冠幅。利用Excel 2019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Origin 2019進行繪圖。
3 結果與分析
3.1 撫育對樟子松胸徑生長的影響
由圖1可知,撫育對胸徑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未撫育樣地由于密度過大胸徑生長緩慢,年均生長量約為0.10 cm,同時受種內競爭的影響,樣地內樹木生長差異大。撫育樣地樟子松胸徑年均生長量gt;0.40 cm,同時撫育間伐使得樣地內樹木生長差異較小。撫育第1年,實驗樣地和對照樣地樹木胸徑相差較小,而撫育第3年,試驗樣地樹木平均胸徑明顯高于對照樣地,平均胸徑相差0.86 m。
3.2 撫育對樟子松樹高生長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撫育去除了生長不良株和病株,使得林分中樹木生長差異變小。同時撫育對樹木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經過撫育的樣地樟子松樹高年均生長量為0.25 m。而在對照樣地中樹木間生長差異大,生長緩慢,年均樹高生長量約0.15 m。試驗樣地比對照樣地樟子松樹高年均生長量高0.10 m。
3.3 撫育對樟子松枝下高的影響
修枝是影響樟子松枝下高的主要因素,由圖3可以看出,修枝第1年試驗樣地比對照樣地枝下高高出0.50 m。同時修枝對樟子松枝下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撫育第3年試驗樣地樟子松枝下高較對照樣地高0.80 m。
3.4 撫育對樟子松冠幅影響
由圖4可以看出,撫育第1年試驗樣地樟子松冠幅較對照樣地高出0.19 m,主要原因是撫育去除了生長不良樟子松,而在第3年試驗樣地樟子松冠幅生長量較對照樣地高出0.44 m,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撫育間伐、割灌及修枝使得樹木間生長空間擴大,另一方面是樹木獲得更充足的光照和養分。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撫育對樟子松胸徑、樹高、枝下高和冠幅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撫育間伐、修枝和割灌作業,調整了林分密度,使得樹木生長空間得到改善,保留木獲取更加充足的光照和營養物質[4-6]。撫育管理措施使林分徑級結構得到優化,有利于培育大徑級木材,從而提高木材的有效利用率[7-9]。撫育中對枯損木、瀕死木和枯枝的清理,有利于避免森林病蟲害的暴發和降低森林火災等級[10]。另外,林分中光照條件的改善,有利于林下草本植物的更新和多樣性的提高,進而促進森林穩定性提高[11]。
本研究以塞罕壩地區樟子松人工林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了撫育管理樣地與對照樣地連續3年不同指標的變化趨勢。研究表明撫育管理對塞罕壩地區樟子松生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在今后樟子松人工林的經營管理中,應加強撫育管理措施,有利于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續經營。
參考文獻
[1] 陳幸良,巨茜,林昆侖. 中國人工林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 世界林業研究,2014,27(6):54-59.
[2] 徐雪蕾.間伐對杉木人工林的生長調控作用研究[D]. 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
[3] 劉鳳民. 塞罕壩林場樟子松整地造林技術淺談[J]. 山西農經,2017(7):52.
[4] 李杰茹,黨坤良,王先初,等. 撫育間伐對秦嶺南坡銳齒櫟天然次生林生長的影響[J]. 西北林學院學報,2021,36 (1):62-68.
[5] 陳哲,魏浩亮,周慶營,等. 撫育間伐對華北落葉松人工林林分結構的影響[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2,42 (5):54-64.
[6] 高敏,任云卯,周曉東,等. 撫育間伐對西山林場側柏林冠層可燃物特征及潛在火行為的影響[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22,44 (8):56-65.
[7] 劉忠玲,姚穎,鄧貴春,等. 撫育間伐對白樺天然次生林生長及林下植物多樣性的影響[J]. 西北林學院學報,2022,37 (4):216-222.
[8] 劉國華,傅伯杰,方精云. 中國森林碳動態及其對全球碳平衡的貢獻[J]. 生態學報,2000,(5):733-740.
[9] 秦艷紅,康慕誼. 國內外生態補償現狀及其完善措施[J]. 自然資源學報,2007,(4):557-567.
[10] 楊光梅,閔慶文,李文華,等. 我國生態補償研究中的科學問題[J]. 生態學報,2007,(10):4289-4300.
[11] 楊修,高林. 德興銅礦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與重建研究[J]. 生態學報,2001,(11):1932-1940.
(責編:張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