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仁 樊巍 趙瑜莎 劉皓然 甄翔
(上接第一版)而僅提供了部分對居民區造成最嚴重影響的化學品”清單。另據《華盛頓郵報》援引專家的話稱,環境保護署官員測量事發當地空氣數據所使用的手持式檢測器雖然方便使用,但是缺乏必要的靈敏度且無法完整評估風險。
有毒氣體視而不見 無害氣球緊張兮兮
盡管俄亥俄州列車脫軌事故影響巨大,但美國媒體對于此事的報道卻并不積極,反而全力追蹤虛無縹緲的“氣球“事件。據統計,相較于同時期發生的“氣球”事件,俄亥俄州事故的最高熱度只有“氣球”的1/5左右。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為例,2月3日至13日,提到“氣球”事件的報道有96篇,提到俄亥俄州事故的報道只有11篇。14日,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CNN網站的首頁上找不到任何與俄亥俄州事故進展相關的報道,而“美國政府擊落氣球”的報道仍霸占著頭版頭條。
美國民主黨眾議員伊爾汗?奧馬爾13日在推特發文稱,此次化學品泄漏事故將“對(當地)居民的健康和福祉產生持續數十年的重大負面影響,然而幾乎沒有國家媒體關注它”。共和黨眾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在社交媒體上轉發了事故相關視頻,并暗示拜登政府想以“不明飛行物”的新聞來掩蓋毒氣泄漏這一嚴重事故。
不少美國民眾顯然也注意到這一點。美國脫口秀組合“霍奇兄弟”在推特上表示:“這起發生在俄亥俄州的化學物質泄漏事件看起來很糟糕,但媒體幾乎沒有談論它。那些氣候活動家都去哪了?”另一名推特用戶感嘆道:“切爾諾貝利2.0發生在俄亥俄州,但傳統媒體卻保持沉默,真可恥。”
此外,美國一名記者疑似因報道俄亥俄州事故被捕的消息也引發關注。2月8日,俄亥俄州政府就化學品泄漏事件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國家”網站記者蘭伯特在現場進行直播報道時與副州長哈里斯發生爭執,蘭伯特隨后遭警方以非法侵入和拒捕的指控拘留,后于當晚獲釋。美國軍事新聞網站“任務與目的”12日報道稱,現場錄像顯示,爭執發生時,哈里斯走近蘭伯特并攻擊了他的胸膛,這似乎與哈里斯強調自己“出于自衛”的說法相矛盾?,F場錄像還顯示,蘭伯特在被捕并被送上警車時對其他記者說:“在2023年的美國,做你的工作(媒體報道)很艱難,但我們會繼續做下去?!薄?/p>
環球時報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