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宸
(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武漢 430014)
濕地就是指由水體和陸地等多種動植物和周邊環境共同組成的兩項生態共生結構。城市濕地公園是人們為了保護和利用城市中的天然濕地創造性地提出的概念,是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美學價值和自然特性的濕地生態系統。城市濕地公園的首要建設目的是保護城市中現有的濕地生態系統,維持濕地內動植物生存發展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其次才是滿足市民閑暇時體驗、休閑、觀賞的需求,以及在濕地公園舉辦一系列濕地生態教育活動。
城市濕地公園按照濕地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自然生態公園和人工生態公園。自然生態公園是指在原有的保護區濕地上建設一些方便游人觀賞通行的輔助設施,前提是不能改變原有的濕地生態布局。對現有的已經退化的濕地進行改造或通過人工自行創造的濕地稱為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的建設要結合現有城市布局要求,滿足人民休閑娛樂和教育科普的需求。
城市濕地公園的功能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生態教育。城市濕地公園內部可以通過設置多功能展覽廳向廣大市民科普濕地公園的作用和自身生態平衡的動態發展,增強大眾對濕地公園的了解和保護意識。
2)科學研究。濕地公園中豐富的動植物種類方便了科研人員對濕地生態中動植物的研究,有利于對整個濕地生態進行系統性研究,對以后改善和恢復其他濕地公園建設提供研究平臺。
3)生態修復。近年來由于超大城市的快速規劃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內澇、城市地下水超采嚴重等問題),導致城市的綠化面積持續下降,并且城市的生物物種棲息困難。濕地公園的建設能通過調蓄洪水緩解城市內澇問題,并通過濕地生態系統循環使得周邊地下水上升的同時,凈化被污染的水體。
我國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規劃設計體系,在已建成的濕地公園中主要存在以下兩點問題:
1)對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理念了解不到位,缺乏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落實[1]。進行濕地公園建設時,單純地按照“城市濕地+公園配套”的建設理念去設計,沒有考慮濕地公園的主要作用在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在建設過程中,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或工程建設指標而破壞了濕地中的動植物資源。缺少對發揮濕地生態功能性考慮(如蓄洪能力和水體凈化等),對濕地水系和植被規劃過于單一。
2)運營期管理不到位,服務社會效益低。目前,我國城市濕地公園在運營期普遍存在對濕地環境保護不足,垃圾污染處理不夠及時,管理人員和監察機制缺失等問題。
慈城新城生態區位于寧波市江北區,臨近新建市委黨校。項目西起慈浦路,東至慈江,北接慈南街和獅山湖,南至寧波繞城高速,項目占地2.5 km2,中心被慈孝南路一分為二(見圖1)。場地內地形地貌豐富,整體生態效果好。

圖1 慈城新城區濕地區位圖
場地現狀為“兩山、兩湖、二水、二村”的結構體系,場地內“兩湖、兩水”水質污染超標。經檢測,場地內姜湖水質劣4類,其余河道水質均為劣5類,場地內氨氮,總磷超標。部分河道湖泊駁岸為硬化駁岸。部分山體開挖后,巖層裸露嚴重。
以慈城新城區前洋村整改為例,通過對前洋村的水環境、水生態和水安全進行整改,從源頭保證城市濕地水質安全和生態安全。規劃采取“一環、兩片、多區”布局(見圖2),“一環”是指濕地區內河流環繞整個前洋村;“兩片”是指將村民日常文娛休息運動的休憩涼亭、健身小廣場、鄰里交流空間組成的左片和濱河休閑平臺、鋪裝廣場、小型雨水花園組成的右片共同構成;多區是指在整體上鄰里交流空間和小型雨水花園以及生態停車場多區分布。

圖2 前洋村規劃平面圖
為了保護新城生態區濕地處原有的生態環境,在濕地公園建設時創造適合生物多樣性生存發展空間[2],保持濕地生態區與周圍城市周邊建設的協調統一,避免在建設過程中濕地區發生濕地退化和水系污染和超采破壞。將生態農田恢復區和濕地公園建設區相互連通,避免因濕地公園建設而造成二者分割,導致周邊環境退化。
在提高新城區濕地公園物種多樣性的豐富度,保證濕地生態化最大限度不受施工污染和環境干擾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選用當地特色的樹種和水生植物。在河岸周邊通過人工種植當地的桉樹和垂柳等作物,防止河岸土壤在雨季被過度沖刷,造成濕地區內污泥淤積。在河岸草坪種植當地優勢物種看麥娘和卷耳等作物。濕地區水系內保持鯉魚、白鰱魚等物種處于主導地位,鳥類以棕頭烏鴉、麻雀、雨燕等物種為主。
濕地公園在建設時根據設計原則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功能區規劃、動植物多樣性規劃,濕地景觀區規劃、科普教育場館規劃、水系組織規劃等。在原濕地范圍內將濕地劃分為濕地保育區、緩沖區、和修復區,保證在建設和后期運營過程中減小對濕地生態的破壞。
1)對于濕地功能區規劃,要確保核心區濕地盡可能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在后期濕地運營時,通過限流方式來減少人們活動對動物遷徙或繁殖的干擾,在空間設計上預留出動物遷徙通道,增設動物繁殖居所,在不影響濕地內動植物生存空間的前提下,適當引入動植物,以便增加濕地區域內物種多樣性,保證整個濕地公園內生態循環暢通。
2)濕地景觀區規劃在植物選擇上盡可能增加本地樹種,在空間布局上合理安排濕生植物、旱生植物和周邊喬木灌木的比例,保持植物四季景觀豐富。
3)科普教育場館規劃要以前洋村生態風貌為特色,后期建設生態科技體驗中心、自然博物館、可持續濕地生態建設基地等項目,滿足游客需要。
4)水系組織規劃要結合濕地公園所在片區的水系分布特點、地下水的徑流分布以及濕地公園片區內河湖清淤、外源污染(農業面源、地表徑流、生活污水等)控制、水質提升及生態修復等措施,確保濕地區域內水系脈絡穩定,形成可持續的生態格局。對于濕地內部水系規劃,通過對區內和區外農田生態恢復區水系分布特點調查分析,打通各個部分水系連接盲點,將其連接形成水系動態分布整體,提高濕地公園和農田恢復區的自我修復能力[3]。設計濕地與陸地交接岸線時,要考慮在護坡處種植適合動物棲息繁殖的樹種,在靠近水岸處種植水生植物,保持岸線與環境相和諧統一,營造自然的生態景觀。生態岸線近期目標73.6%,現階段已完成79.38%,遠期目標100%。生態岸線建設目標見表1。

表1 新城區濕地公園岸線建設規劃
新城區生態公園整體建設中最困難的問題就是濕地區域內水環境的整治問題。濕地生態區域內的水環境整治主要包括農業面污染、村莊雨水徑流污染、生活污水污染3個方面。
1)對于農業面污染,主要是農田排水和降雨時,流失的農藥化肥直接通過排水渠進入河道,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在改造過程中通過農田排水入河前增設三級處理塘和生態溝渠消減入河污染量。通過三級處理塘使氨氮含量小于75.25 kg/a,生態溝渠處理可使氨氮含量小于11.29 kg/a,三級處理塘的布置如圖3所示。

圖3 三級處理塘布設示意圖
2)對于村莊雨水徑流污染,主要通過將農田排水系統引入生態調蓄池后,再依次經過生態景觀塘和生態凈化塘的處理減小水體中氨氮含量。通過三級處理塘計劃消減氨氮含量小于62.20 kg/a,生態溝處理計劃消減氨氮含量小于4.50 kg/a。
對于村莊生活污水控制,主要通過增設截污納管、原位修復和強化人工濕地3種措施減小水體中化肥農藥含量。在前洋村漏截污水通過新建截污管道,倒虹過河接入污水站,在白米灣村漏截污水通過新建濾池,在進行初步處理后,在進入濕塘,最后排入河道,生活污水站出水入河前通過新增強化型人工濕地,進一步消減入河污染量。通過截污納管計劃消減氨氮含量10.22 kg/a,原位修復處理計劃消減氨氮含量1.07 kg/a,強化人工濕地消減氨氮量209.00 kg/a。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對增加城市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慈城新城區城市中的濕地生態公園建設為例,對濕地公園的設計規劃原則、增加濕地內生物物種多樣性以及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內容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且針對新城區濕地公園建設中存在多種水污染問題給出了不同的處理方式,為后續其他城市濕地公園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