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少瑋
(石家莊市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石家莊 050600)
因隧道半封閉環境的影響,導致隧道發生事故后常常難以開展救援行動,對交通通行造成較大影響,甚至使隧道某一路段出現癱瘓[1]。為降低事故率,避免因為救援不及時或不恰當等出現二次事故,必須綜合各影響隧道機電項目的因素進行考慮,深入研究隧道當前機電系統存在的問題并相應給出解決方法,以進一步完善隧道機電的設計方案,確保隧道有效運營。
一般情況下光、電纜線路包含較多內容,如電力、信號等。
在光、電纜鋪設之前需做足各項準備工作,包括提前進行管道的疏通工作以確保順利敷設等。具體如下[2]:
1)疏通管道。根據圖1所示備足清洗管道的各項工具。

圖1 疏通管道施工示意圖
為避免造成后續各項工作的困擾,在管道疏通之前應固定各部位的物件,防止物件脫落。在管道清洗時需先將鐵線放好,為鋪設工作做足準備。
2)光、電纜敷設。在敷設光、電纜之前需根據線纜端別,按照方案中的方向以及順序進行敷設;需將牽引網固定好,避免施工時脫落以至于影響到后續工作,需引出光纜加強芯并連接鐵線,在敷設的一側放置光纜盤,根據要求需將井口滑輪安裝到光、電纜的入口處,并相應在入管處設置鐵瓦以進行保護。敷設管道時,需確保井內全程都有施工人員進行協調指揮,在電纜的入口處也需將鐵瓦設置到受力方以進行保護,具體如圖2所示。各施工人員需聽從指揮中心的調度,用力拉拽線纜,以分散其阻力。在鐵線出井或者管道時,也需要相應添加鐵瓦以作為保護措施。在牽引電纜時,需配備施工人員數量應≥6人,確保每人約有約300 N(30 kg)的拉力,以5~15 m/min的速度牽引前進,牽引時需要勻速進行。在完成光、電纜的敷設之后,各盤線纜均需朝敷設方向預留一定的纜線,具體長度根據圖紙要求而定。

圖2 光、電纜敷設保護示意圖
3)光、電纜固定。敷設完各線纜后,需要通過人工的方式在相應的電纜支架上放置每個人孔中的余纜,對于側井架上的余纜,需要通過細鐵絲進行綁扎并系牢。綁扎鐵線時不可用力過猛,以避免對線纜造成損傷。在未接續人孔中的光、電纜之前,應采用防水膠帶將其包好,并放置到電纜支架中,需避免兩邊余留的線纜出現纏繞。電力電纜的接續如圖3所示,完成接續后,需要按順序將兩邊余留的線纜放置到電纜支架上,并通過鐵線進行綁扎,此外,各線纜的接頭也需要在支架上進行固定,電力電纜終端的制作工藝如圖4所示。對于各井內已經完成敷設的線纜需掛牌標識。

圖3 電力電纜接續施工流程示意圖

圖4 電力電纜終端施工流程圖
2.2.1 施工準備
施工前,需對各施工人員的相關知識進行培訓,并對各施工機具進行檢查,確保狀態良好且各材料均準備就緒。在風機到達施工現場后,需檢查器型號和規格,確保合格后才可開展下一步工作。明確需要安裝風機的位置,確保風機在指定位置進行安裝。拆裝風機,測定其絕緣性能,確保滿足要求[3]。
2.2.2 預埋件的焊接和靜載試驗
檢查預埋件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包括數量和位置等。從現有研究可知,機電施工時預埋件對其有較大影響[4]。具體施工時,應確保風機預埋件的安裝偏差符合要求。在風機支架焊接過程中,應對焊縫高度進行控制以確保其符合要求,且應保持焊縫的平滑。而在開展靜載試驗時,因為其破壞性較強,一般情況下需設置10 min的試驗時間,試驗時需通過目測的方法檢查預埋件等是否出現變形,若運作正常,即表示順利完成了靜載實驗。
2.2.3 風機安裝就位
風機安裝前,需對各項參數進行檢查,確保其滿足要求。需通過兩個5 t的手拉倒鏈安裝風機,在吊鉤中掛上各倒鏈的一端,在射流風機起吊鉤上掛倒鏈的另一端。在具體安裝時,將兩臺作業車安排到風機兩側,并安排兩人跟車拉拽倒鏈,以確保風機起吊到指定位置,并在地面上安排3名施工人員,其中的兩名負責移動和固定架子車,一名負責指揮協調,以便起吊時風機的穩定性[5]。通風設施施工流程圖如圖5所示。

圖5 通風設施施工流程圖
以某高速公路為研究背景。在該高速公路中,主要的通行車輛為重型貨車,且有較大的車流量。對該高速公路全線機電設備進行優化,使其安全性和舒適性更高。
基于相關要求,一般情況下隧道內固定攝像機應按照150 m的間隔進行設置,以確保隧道內有監控全覆蓋。但固定攝像機缺乏遠程控制等功能,并且無法采集緊急停車帶和車行橫洞的圖像。若隧道內部有交通事故發生,在車型橫洞啟用之前,必須實時監控其內部和周邊的交通情況,以避免二次事故的出現。在背景隧道的優化中,將1臺云臺攝像機安裝到緊急停車帶面向車行橫洞處,并聯動控制車行橫洞的卷簾門。在云臺攝像機中設置兩個值守位置,并提前進行焦距的設置。其中,值守位置1設在緊急停車帶,值守位置2設在車行橫洞卷簾門。
云臺攝像機一般保持在值守位置1,主要監控緊急停車帶的車輛,若隧道內的行駛車輛出現爆胎等情況,則監控處可以及時得到現場情況并通知救援。為確保及時有效地獲取異常情況,還在隧道中設置了視頻事件檢測分析,只要緊急停車帶監控位置有車輛或者人員進入,視頻事件檢測分析軟件就會進行監控圖像的錄制并發出警報。若遇到特殊狀況,在操作車行橫洞卷簾門時,云臺攝像機會自動切換到值守位置2,以對車行橫洞的具體情況進行監控。若有重大事故出現,需使用車行橫洞疏散車輛或人員時,監控中心可基于現場情況進行協調指揮,因此,實時監控車行橫洞的行為非常有必要。若未使用車行橫洞,則云臺攝像機會自動轉回值守位置1。
背景隧道采用的是雙光纜,包括監控系統通信光纜以及主干通信光纜。該方案可減少熔接點數量,降低衰減率,通信質量更高。從文獻[6]可知,隧道監控的通信系統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原方案里設置了1根36芯的外場通信光纜,以用于傳輸包含該隧道在內6座隧道的有關監控業務。但從現場的勘察結果可以看出,36芯的通信光纜無法滿足相關監控需要。經現場調研,決定增設一根相同的光纜,將其中的兩座隧道單獨分開,以確保各隧道的監控圖像可以有效進行傳輸,且預留一定的備用通信通道,以滿足后續升級的需要。
在該隧道的原有設計方案里,共設置了監控中心A和管理站B,分別對10座隧道的監控內容進行管理。監控中心A主要對6座隧道進行日常監管,管理站B主要管理4座隧道的監控。但在具體操作時,出現分段管理的方法導致信息溝通不暢,在執行監控指令時有所延遲等情況。
綜合各因素進行考慮,決定將管理站B的任務交付到監控中心A中進行統一的管理,并優化圖像的傳輸方案。原有的STM-4接入網寬帶參數為622M,其中的隧道監控數據僅有200M,如圖6所示。但將管理站B的圖像傳輸至監控中心A時需要約400M的寬帶,原有方案難以符合要求。因此,決定增設一條STM-4光線路板,如圖7所示,一方面用于圖像傳輸的監控,另一方面用于保護原接入網的環網。

圖6 原設計方案

圖7 優化方案
不斷更新的隧道機電設備和技術發展必然會改變原有的設計方案,同時也表明機電項目施工時具有一定的多樣化和擴容性。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高速公路項目總體資金中,機電工程占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本文以實際案例為背景,介紹了隧道機電各設備的施工和應用,可為后續類似項目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