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雪蓮
金題預測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古代文化經典包含著先賢對社會、人生、歷史的深刻思考,至今還能給我們很多啟發和教益。閱讀這些經典時,我們既要充分理解先賢的思想,也要立足現實,自主思考。
經典的寓意往往是豐富的,比如莊子的《庖丁解牛》,有人認為它表達了莊子“順應自然”的思想,有人則認為它主要強調的是“保全天性”……
你怎么理解這則寓言的寓意?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庖丁解牛》寓意的理解。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從《庖丁解牛》結尾梁惠王的“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一句話中,我們可以得知,莊子講述“庖丁解牛”正是為了給梁惠王提供“養生之道”。既為“養生”,那么“保全天性”應當是更貼近寓言本意的解讀。庖丁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解牛數千,而刀刃“若新發于硎”。作為刀,完全做到了“保全天性”。而它得以“保全天性”的方法又是什么?“順應自然”。所以,《庖丁解牛》的寓意應當是順應自然、保全天性兼而有之。二者中,“順應自然”是方法,“保全天性”是目的。
人的天性應當就是人們先天存在的固有性格。但是人立于世,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來自自然或社會的力量與我們的天性發生沖突,有時甚至會是非常劇烈的對抗,使我們的天性無法完全舒展。最好的應對之策就是探索規律,進而順應規律,讓自己的天性在各種阻力與矛盾中作適當伸縮,盡量避免正面、劇烈的沖突,以達到保全的目的。把握規律并遵循規律,在規律的“夾縫”中生存,天性就不會被磨損,個人也就能夠免于重創,并在此基礎上求得發展。
習作展示
面對自然,雖然人們不時感嘆“人類太過渺小”,但就是這“渺小”的人類卻能在“強大”的自然面前完成一個個突破,實現一次次跨越。究其原因,無他,就四個字——順應自然。同樣,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而不衰,生機勃勃,文明璀璨,正與我們老祖宗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密切相關。“天人合一”,乃是高層次的順應自然。
關于順應自然,古人有很多經典言論。莊子在他的《齊物論》中寫道:“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沒有對天地萬物的“順應”,顯然是無法達成“天人合一”的。至于如何“順應”,他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已說得明明白白。
首先是觀察。從“所見無非牛”到“未嘗見全牛”,這便是觀察之功。“目無全牛”乃是觀察的最高境界,是剔除了迷人眼的“形”,而見到了一種“形而上”的東西——規律。
其實,人類的每一點進步,都是順著規律的罅隙前進的。面對日出日落、晝夜交替,人們學會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對寒暑易節、冬去春來,人們學會了春種夏管,秋收冬藏;面對江河奔騰、原野無邊,人們學會了駕舟滑雪,騎馬乘車……而今,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更是在衣食住行上有了質的飛躍。如今的人類,可以飛上浩瀚的太空,可以探秘微觀的量子,可以預報天上“不測之風云”,可以演算人間之“旦夕禍福”……而這一切,莫不是建立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
回首人類進程,我們其實也曾遭遇過因藐視規律而受到慘痛教訓的歷史。比如因毀林開荒而導致水土流失,因圍湖造田導致氣候變化,因高碳生活而導致各種污染,因迷信“人定勝天”而導致大自然的報復……一旦眼里沒有了“規律”,人們便會被“規律”撞得頭破血流。人們這些無視規律的行為,不僅比不上《庖丁解牛》中的“良庖”,連“族庖”也不如。
好在今天的人們終于領悟了“規律”之重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規律,“幸福生活不只在于豐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藍天”是規律,“維護生命的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是規律……當這些“規律”融入了每一個人的潛意識當中,體現在我們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上,我們何愁找不到“游刃有余”的發展空間!
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順應規律、順應自然的重要性,并且在孜孜不倦地探尋與宇宙和平共處、與自然相容相契、與他人美美與共的生活方式。如此,我們必定能夠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讓大自然成為最宜人的家園,讓萬物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江蘇鹽城市景山中學高三(7)班】
點評
作文開篇提出中心論點:順應自然。而后借助種種歷史上發生過的事實和現象從正反兩方面作對比,揭示出尊重規律無往而不勝、違背規律必然頭破血流的道理。最后充分肯定了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懂得尊重規律,深信人類必有美好前程。條理清晰,說理充分。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劉基在《郁離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像松、楠、柏等可以做棟梁的樹木,須三五十年才能長成;像檉、柳、樕等樹木,種下就成活,卻只能當柴燒。短期來看,棟梁材得利慢,木柴材得利快;長期來看,得木柴材的利是一,而得棟梁材的利是百。一個以種樹為業的人,全部栽種棟梁材,世世代代享受其好處,結果成為國內最富有的。這人的鄰居家境貧寒,非常羨慕,就效仿他,但種植松、楠、柏不到三年,不等成材就砍伐了它們,認為這樣能常獲利,但僅能供他吃一日兩餐,沒有剩余。
以上這則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與聯想?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感悟與體驗。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這則種樹的故事是一則寓言,其所蘊含的道理是多層面、多角度的。我們可以從樹木成長規律的角度分析,可以從人們對樹木的態度的角度分析,還可以從這些樹木給人帶來的不同利益的角度分析。考生可從三個角度立意:
1.就像樹木的成長有其規律一樣,人才的成長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個人想要學有所成,一定要經過長期的學習積累。
2.在人才的培育、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遵從規律,給人才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甚至允許其失敗,促進人才健康成長。
3.知識經濟時代,一切競爭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百年樹人,善待人才,就是對未來最大、最好的投資。
當然,形象大于思想,我們還可以分析、解讀出更多的立意。只要能觸及故事的一個關鍵點、探及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都可以成為好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