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安迪
季羨林說,只有不同文化的融合才能產生更高一層的文化;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更是從雁鴻那融古風色彩與環保元素于一體的文創產品感受到古今交融延續文化血脈的作用,體會到中外互鑒助推文化發展的魅力。
何為交融與互鑒?所謂“交融”是指讓不同的文化產生碰撞,“互鑒”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何為“傳承”?“傳承”是把優秀的民族文化學習、延續并發揚。文化各有長短,取其長處補我短處,這并非“崇洋媚外”,而是理性選擇有利于我國文化發展的良策。交融與互鑒是手段,它們的目的是讓文化血脈傳承得更深更遠。如果沒有文化的傳承,那么交融與互鑒也就無從談起了。
“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是多彩的。”文化亦如此,不同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其傳承發展,這體現在多元碰撞產生新的變化上。因為文化交融,不同文化才得以碰撞而產生促進文化推陳出新的良藥。比如詩人李白的十二首詩作傳至歐洲,就給18世紀的歐洲詩壇以巨大震動,成為后代西方印象詩派的起源。文化的碰撞和互鑒,或可幫助我們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實現創新。因此我們當助力文化交融,以展文化新貌!
“文化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誠如斯言,文化的互鑒有利于其傳承發展,這體現在取長補短上。文化之間往往沒有明顯的高低優劣之分,但獨特的地域卻會導致文化之間互有長短。如果能“取其所長,補我所短”,就能使文化的發展更為全面。新文化運動中的“德先生”“賽先生”不正是中國將西方的先進科學思想和方法引入我國,才補全了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缺位的拼圖嗎?
揆諸當下,許多青年或因心存恐懼,一味拒絕外來文化;抑或是崇洋媚外,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或者是不愿傳承傳統文化,使許多文化遺產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諸如此類的問題,使文化傳承發展阻力重重。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我們應合理借鑒他國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助力文化血脈的傳承。
那么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傳承文化血脈呢?我想,在各類文化層出不窮的當下,我們難免“各花入各眼”。交融也好,互鑒也罷,都應以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目的,不能破壞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傳承文化血脈,我們不僅要守心,守住一顆傳承愛護傳統文化的熱心,如放棄大城市高薪工作,只一心傳承手編竹器的李樂桐的堅守精神;更要守源,守住文化之源,如貴州女孩楊柳在傳承竹漂傳統技藝的同時融入舞蹈的創新精神。同學們,悅納不同的文化是時代導向,但無論如何,請堅持守住我們傳統文化的心與源。
文化因交融而完善,文化因互鑒而多彩。把握好交融與互鑒的尺度,守本正源,如此前行,文化傳承定能大成。
【福建龍巖市武平縣第一中學】
升格點評
升格后的作文,對于議題中心——“交融”和“互鑒”“傳承”的內涵作了簡要的闡釋,并在文化血脈傳承的范疇下對“交融在多元碰撞產生新變化上”和“互鑒在取長補短上”的作用作了具體的分析和論證,內容充實,事理結合,由古到今,由中國到世界,按照“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逐層深入,展示了交融和互鑒對文化血脈傳承的巨大作用,并且思辨性地提出“守本正源”的做法。整個論述緊扣論題,層層推進,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