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湖北省文物局公布“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已被順利提取、離土出艙,進入修復和研究環節。
從“手鏟釋天書”到“慧眼覽古幽”,科技對考古發掘保護的助力越來越明顯,最典型的是考古方艙的運用。借用考古學者袁靖的話來說,實驗室考古是移動遺跡,把遺跡搬到實驗室開展工作;而考古方艙是移動設備,把實驗室搬到工地,隨時發掘、隨時檢測,保證遺跡和遺物不被破壞。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考古發掘建立了國內體量最大、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考古方艙,為本次3號頭骨化石考古發掘保護提供了科技保障。無獨有偶,三星堆1986年與2021年兩次考古現場的對比圖在去年熱傳——與之前的“裸挖”相比,2021年的發掘為新發現的6個祭祀坑搭建了全透明的考古方艙,這是我國首次采用考古方艙開展工作,開創了田野考古發掘的新模式。
考古方艙相繼現身三星堆遺址、學堂梁子遺址考古發掘中,體現了“保護第一”的理念,也為提升考古研究效率提供了支撐??萍甲尅班y縣人”3號頭骨化石“活”起來,向公眾講述“何以中國”。
科技運用、文物保護、創新發展、歷史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