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平 白玉泉
“孩子,你的爺爺就是電影里講的‘國家的孩子。你要記住,沒有偉大的祖國,就沒有現在的你。”看完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呼倫貝爾邊境管理支隊東烏珠爾邊境派出所護邊員巴特朝格圖這樣教育10歲的兒子。
說起自己的身世,巴特朝格圖特別自豪:“身為‘三千孤兒的后代,我覺得特別光榮,因為我身體里流淌的血液就是民族團結堅如磐石的鮮活證明。”
巴特朝格圖的父親叫其日麥拉圖。1961年,他從上海孤兒院來到呼倫貝爾草原時才1歲,從此在陳巴爾虎旗海拉圖嘎查扎下了根,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的孩子”。
1995年,其日麥拉圖擔任了該嘎查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10年。他帶領牧民響應國家號召退牧還草,群眾的收入提高了,草原生態也逐漸恢復了。在巴特朝格圖的記憶中,父親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救災保畜、防疫統計、義務巡邊……“阿爸把一生都奉獻給養育自己的草原,他總對我說,草原就是我們的家,守好草原就是守好家。”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守好草原”這個信念在巴特朝格圖心中生根發芽。
2003年7月,巴特朝格圖大學畢業后,在外地從事了4年裝修設計工作,有了不錯的收入和穩定的生活。后來他辭職回鄉,帶領嘎查牧民開辦了“游牧人家”旅游點,成為當地的養殖大戶。
雖然忙忙碌碌,但巴特朝格圖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教導。他通過考核如愿加入護邊員隊伍,成為了一名“護邊員”。
在16年的堅守中,巴特朝格圖巡邊總里程達十多萬公里,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千余人次,管控區內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為維護邊境持續安全穩定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特別愛這片草原,我要像父親一樣,守護好這片草原。”巴特朝格圖激動地說。
(摘編自“中國新聞網”2022年11月4日)
◆素材解讀
厚重的歷史印跡不會被遺忘。60年前,于艱難歲月中,“三千孤兒”入內蒙,草原母親以博大的胸懷接納養育,這是無疆的民族大愛;60年后,子孫后代從繁華都市轉身,走向廣袤草原,堅守心中的故鄉。牧馬揚鞭,時光流轉。在民族的守望相助中,愛的傳遞始終在進行。
◆適用話題
民族團結 大愛無疆 愛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