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鴻 黃竹勝
摘?要:高效精準的國門生物安全風險防控事關國家生物安全大局,目前國門生物安全風險的規制理念、法律規制和管理體制等方面難以有效回應實踐中突出緊迫的現實需求。鑒于此,有必要從防止外來物種入侵、進出境疫情防控、人類遺傳資源非法出境、防范生物恐怖襲擊四個向度出發,在考察規制理念、法律規制現狀和管理體制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國情與生物安全風險特征,進而提出我國國門生物安全風險規制理念、法律體系和管理體制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國家生物安全;國門生物安全;生物安全風險;法律規制;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79
0?引言
當今世界存在著許多風險,生物安全風險是最為嚴峻的風險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生物安全關乎人民生命健康,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國門生物安全是國家生物安全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生物安全治理具有重大的法治意義和政治意義。圍繞著生物安全法律規制領域的生物安全如何治理,理論界和實踐部門進行了廣泛研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樣性法律保護、《生物安全法》述評、生物安全法體系建構與立法完善、外來物種入侵治理、人類遺傳資源立法完善、野生動物法律保護等方面。但關于國門生物安全風險規制的研究較為薄弱,尚不足以應對與日俱增的國門生物安全威脅。因此,有必要在考察實際法律和管理體制現狀的基礎上,具體分析我國國門生物安全風險規制的困境,從而提出我國國門生物安全風險規制的優化路徑。
1?國門生物安全規制理念的困境與優化路徑
1.1?規制理念的困境
第一,安全風險預防理念的缺失及難以實現。
比如,雖然(立法上)《生物安全法》的總體原則定位為風險預防,但是由于行政執法及其歸責的具體規則并未體現安全風險預防理念,欠缺可操作性,致使現實性的原則落空。以往的動植物疫情以及外來物種的泛濫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安全風險預防不力。在物種引進時缺乏風險評估和監測,引發破壞生態平衡、危害農業生產等風險發生時才察覺問題之嚴重。
第二,公眾參與理念缺失。
在立法方面,盡管在法律文本中可以找到公眾參與的原則性授權性義務性規定——比如《野生動物保護法》總則的第5、6條規定,但筆者認為這對于生物安全治理向公眾參與提出的客觀訴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同時,不難發現,在實踐中缺乏行之有效地社會組織、公眾個體參與機制。可見,無論在立法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欠缺公眾參與理念。
第三,嚴格執法、權責統一理念薄弱。
例如轉基因食品進口及試驗方面,2008年美國某大學聯合我國多家醫學、食品研究機構未依法申報批準的情況下擅自對湖南某小學在校學生進行“黃金大米”食用試驗。此事件全程繞避了執法部門的監管,試驗違反了相關規定、科研誠信和科研倫理。此類實事件折射出的科研機構試驗責任落實、行政執法的責任落實等問題迫切需要回應。
第四,部門合作理念。
對上述進口轉基因食品違法試驗事件進行反思,疾控中心、醫學科學院等機構與監管執法部門之間欠缺相互合作,反而是隱瞞和逃避監管,導致監管執法困難,隱藏巨大風險。
1.2?理念優化路徑
一是安全風險預防理念。
當前的生物安全法律規制范式仍以損害管理為主,而面對風險發生后難以修復彌補——甚至是不可修復這一巨大難題,這一模式亟須轉變。但關鍵性的風險研判預測機制還不夠成熟,生物安全法律規制面臨窘局。此外,有學者認為“若等到有足夠證據證明損害確實已經發生,再采取措施就為時過晚。”而正是由于國門生物風險的不確定性以及事后補救措施難以恢復受損的生態和彌補生命財產的損失,防患于未然則是最好的辦法。
二是部門合作協商理念。
此理念意在加強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合作和信息共享。由于目前國門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體制的是分級、條塊分割式管理模式,欠缺統籌性合作機制,部門之間應當加強溝通合作,以便在機構改革背景下實現良性的管理運行機制,提高國門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同時也達到高效便民的行政目的。
三是公眾參與治理理念。
對公共事務包括國門生物安全的“治理”,其本質是自上而下的互動過程,為共同(公共)利益在目標上達成一致。有學者指出,公眾參與是生態民主原則的體現和要求。此外,公眾個體是國門生物安全治理現實和治理結果的直接承受人,無論在治理執法、立法還是風險信息提供方面,均有必要義務和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社會成員對于國家法律并不是一個消極的被動的承受者”,而是實際問題、影響的直接承受者,應確保和便利公眾參與生物安全立法和治理決策過程,重視其提出的意見建議。
四是嚴格執法、權責統一理念。
“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和重點”,這就要求生物安全執法部門嚴格執行生物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針對當前依然存在的執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突出問題,必須加快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法治政府建設是法治國家建設的最重要環節,要求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生物安全執法當然也在此列,而權責統一理念正是法治政府建設乃至生物安全行政管理應當貫徹的重要理念。
2?國門生物安全法律規制的困境及優化路徑
2.1?法律規制的困境
本文嘗試從防止外來物種入侵、進出境疫情防控、人類遺傳資源非法出境、防范生物恐怖襲擊四個方面考察相關法律文本。
第一,關于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包括以下法律:《生物安全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2009年修正)、《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1996年頒布)、《引進陸生野生動物外來物種種類及數量審批管理辦法》(2016年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以及2022年5月頒布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可見,相關的法律是以行政法規居多,總體效力位階較低,較為分散,缺乏體系性。
第二,關于進出境疫情防控。
涉及的法律法規有:《國境衛生檢疫法》(2018修正)、《傳染病防治法》(2013年修正)、《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1991年頒布)、《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2009年修正)、《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1996年頒布)等。雖然有關進出境防疫、動植物疫情防控的法律法規總體上以宏觀指引居多,具體規制及可操作性欠缺。從時間上看,上述法律規范存在較強的滯后性。
第三,關于人類遺傳資源非法攫取、出境的總體法律規制則顯得較為薄弱,僅有《生物安全法》其中一章和兩部行政法規(《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1998年發布)、《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
在人類遺傳資源立法方面,存在相關法律效力位階相對較低、法律責任還存在缺口、處罰條款不夠明確等問題。
第四,關于防范生物恐怖襲擊。
與生物恐怖襲擊相關的法律法規最為相關的法律系《傳染病防治法》和《反恐怖主義法》。從《反恐怖主義法》來看,其中第22、23條僅是略有涉及“傳染病病原體”嚴格管控和“傳染病病原體”物質擴散被盜流失等情況的安全防范對策,但在第87條沒有明確未嚴格管控(情節嚴重)的法律責任。
2.2?優化路徑
一是加強重點領域部門立法,完善法律體系。
依法治國的核心要義在于實現良法善治。要形成“善治”的治理格局,離不開良法的設立。在國門生物安全法律規制方面,應當在《生物安全法》的統領下,加強和完善重點領域立法以及建構完善的法律體系,統籌協調其他部門法,積極回應現實緊迫問題。針對目前我國生物安全恐怖襲擊的法律規制以及生物安全刑事立法保護不足的問題,應當加強和完善這兩個重點領域的立法。此外,應進一步明確《生物安全法》第六章人類遺傳資源利用與生物資源安全規定的申請事項、審批主體、審批時限、違法后果,出臺相應的實施細則,以便法律適用。
二是提高相關立法位階,及時修改相關法律法規。應當重視“人類遺傳資源立法位階較低”“欠缺體系和實施細則的支撐”的問題,提高關鍵性立法的位階,完善配套的法律及實施細則。
應當及時修改存在較強滯后性的法律,并科學調整核心法律的位階。
三是完善配套法律法規與法律銜接。
完善的法律體系“應是法律、法規、規章之間相互銜接、密切配合的法律規范體系”。實現生物安全的善治必然離不開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這就意味著不僅要有統領性的法律,更要有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實現暢通有效地法銜接。生物安全法以宏觀的原則性規定為主,宜出臺相關的國門生物安全配套法律法規及實施細則。其次,要完善配套法律法規關于執法主體、適用范圍、規制對象的概念和適用對接。
四是強化法律責任和法律震懾力。
《刑法》第341條規定的犯罪目的實際上限縮了本罪的適用范圍。那么這就間接導致生物安全刑法追責的落實大打折扣,排除了以其他目的實施本罪的法律責任,弱化了其應有的法律震懾力。面對涉野生動物犯罪形態的多樣化,應考慮合理擴闊其適用范圍,強化法律震懾力。同樣地,《刑法》第337條宜考慮明確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及處罰責任。此外,還要明確和落實好生物安全執法方面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失職瀆職、濫用職權侵害公民權利和合法權益等情形的法律責任。
3?國門生物安全管理體制的困境及優化路徑
3.1?管理體制的困境
第一,國際合作方面,由于某些西方國家的制度偏見、零和思維、冷戰思維和政治博弈、西方某些國家“無視各國基于疫情發展及國情因地制宜采取的衛生安全治理方式各有其合理性,罔顧各國民眾的健康權,而是借此挑撥矛盾,并進行‘民主輸出’”,給國際生物安全合作造成相當大的阻力。
第二,部門協作配合機制有待完善。目前國家國門生物安全方面的管理工作體制還是以傳統單一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進出境檢驗檢疫工作為核心,不同部門各司其職,缺乏議事合作機制以及出入境口岸依法行政尚未達到高水平法治化的要求,總體的國門生物安全行政執法水平有待提高。
第三,部門之間尚未實現信息共享。由于科研機構與出入境口岸生物安全執法檢查部門缺乏信息共享,執法檢查部門經常遇阻——查獲未知的外來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無法及時迅速地獲知此類生物信息。此外,出入境口岸檢驗檢疫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仍不夠緊密。第四,由于主體單一的行政管理體制、相對獨立的部門管理機制以及傳統管制思維導致參與積極性較低,導致公眾參與度不夠、社會組織參與管理的優勢難以發揮,在國門生物安全風險管控方面,尚未形成社會共治的格局。
3.2?優化路徑
一是建立國際合作交流機制。現代技術迅猛發展,加速了國際貿易和人口跨境流動頻率,推進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同時,也帶來了傳染病快速傳播等負面效應,生物安全的全球性威脅引發人類廣泛的生存焦慮。世界各國在生物安全治理這一議題中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因此,國際生物安全合作是全球化時代無法回避的選擇,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明智之舉。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國際生物安全協議的方式,在“一帶一路”國家間和原有政府間國際組織(如上海合作組織)基礎上加強生物安全合作。
二是統籌多部門協同管理與提高行政執法水平。首先堅持黨對國門生物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要加強海關、檢驗檢疫部門與生物實驗室等科研院所(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之間以及執法部門之間的合作,形成協作合力,主要方式可以通過聯席會議、主要部門牽頭合作等。其次,加強執法監督和法治人才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國門生物安全執法水平,為國門治理保駕護航。
三是發揮信息共享優勢。國門生物安全風險治理需要制定統一的有害生物名錄,打造統一的類型化生物安全信息平臺。同時,在把握規律基礎上對國門生物安全進行有效的預測,將風險劃分類型和等級,運用與之相對應的方案進行應對。建立及時更新國家外來物種入侵信息庫,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和實時更新動態,并與海關等部門掛鉤,以供外來物種入境檢驗檢疫時進行風險識別研判之用。
四是形成社會共治格局。具有合作屬性的公共事務社會治理,是公眾參與協商共治共享的過程。公眾參與社會事務的共治格局,利于實現生物安全治理方式創新和治理成效。具體來說,國門生物安全的公眾參與方式可以是參與立法、發現有害外來物種入侵、非法越境人員走私野生動物等事件時,及時上報國家機關。此外,由于在風險信息、災害發生時,社會組織和公眾個人的應對機制更為靈活迅速,要發揮社會組織參與風險預防和災害救助的優勢,形成社會共治的治理格局。
4?結語
當然,我們在建構和完善生物安全治理體系時,不能忽略其他主體——生態系統、自然環境,以及其他生物(生態系統)的利益。究其根本,這是中國治理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責任擔當之體現。正確回應和把握國門生物安全治理問題,實踐中完善法律體系和優化管理體制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實現國門生物安全有效治理必將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弗朗西斯·福山.我們的后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后果[M].黃立志,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437.
[2]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生物安全戰略情報研究中心.生物安全發展報告——科技保障安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94101.
[3]鄭濤.生物安全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13128.
[4]羅豪才,湛中樂.行政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55161.
[5]肖晞.生物安全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22:7889.
[6]王宏廣.中國生物安全:戰略與對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6388.
[7]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N].人民日報,20210930(001).
[8]黃竹勝,李瀟.守法的法治蘊義及其實現條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3):16.
[9]夏錦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J].江蘇社會科學,2018,(03):5362.
[10]秦天寶.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系統性法律規制[J].法學論壇,2022,37(01):119128.
[11]莫紀宏.關于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治體系的若干思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4):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