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瑩
摘要:音樂節奏是建構中國古代詩歌與古代散文互通的橋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以《小石潭記》為代表的古代散文,在音韻節奏上具有平仄協調之美、用韻呼應之美、句式靈活之美、情韻跌宕之美。體味中學古代散文的音韻節奏之美離不開誦讀,教師需要以誦讀為媒,指導學生掌握音韻節奏,依文行調,讀出全文情感之調,并且創設氛圍,引領學生徜徉文境。在大單元視角下,從音韻節奏切入,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體會古代經典詩文的美,領會古典文學的內涵和感情,而且能夠強化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關鍵詞:音韻節奏 中學古代散文 《小石潭記》 大單元視角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漢語具有陰陽上去、抑揚頓挫的語音特點,而聲音又是情感傳達的一種方式,故由漢字構成的中國古代經典散文,具有獨特的音韻之美。對于中學生而言,感受中學古代散文中的音韻節奏之美,進而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最有效方法莫過于誦讀,即將散文中的陰陽上去、抑揚頓挫讀出來,在字句中求音節,在音節中見神氣。[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能結合自己的經驗,理解、欣賞和初步評價語言文字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2]本文即以《小石潭記》為例,引領中學生從大單元視角下體會古代經典散文之美。
一、詩歌之外的律動:《小石潭記》的音韻節奏之美
詩歌之外,中國古代經典散文在字句、音節、韻調等方面變化多端,是古代散文音韻節奏之美的集中表現。通過分析《小石潭記》文本中的平仄、用韻、句式以及聲韻等情況,該文的音韻節奏具有以下四個層面:
平仄協調之美。平仄的巧妙搭配能夠引起聲調的變化,文章因而具有音韻之美。在《小石潭記》193個字中,平聲字101個,仄聲字92個,平、仄聲字的數量幾乎平分秋色,在平仄聲律上營造出鮮明的節奏感。如我們所知,平聲字一般讀起來語調昂揚,聲音持續時間較長,作者柳宗元在文中大量使用平聲字,誦讀時會形成音調悠揚平展的聲氣。而仄聲字的發音一般較為短促,連續使用仄聲字,語速會變得快而急,如“翠蔓”“俶爾遠逝”“悄愴”等,讀起來利落而又急促。柳宗元非常注意發揮漢語的聲韻功能,使得該文的聲律和諧,富有音樂的美感。作者有意識地安排平仄聲字相互搭配,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這一句,其平仄聲調為“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協調而悅耳。又如“蒙絡搖綴”“日光下澈”“佁然不動”等四字短句,也交錯使用平仄,引起了聲調長短、高低的變化,使得文章誦讀起來聲音錯落有致。“平聲為陽,如擊鐘鼓;仄聲為陰,如擊土木石”[3],通過平聲字、仄聲字的連續使用,以及平仄聲字之間的協調相配,《小石潭記》讀來抑揚頓挫,具有鮮明而又自然的節奏感。
用韻呼應之美。古人注重在詩文中有規律地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形成韻腳,從而營造出音韻節奏之美。在《小石潭記》中,首先,作者善于間隔用韻以通聲調。如“冽”“澈”“綴”都屬于“屑”韻,“水尤清冽”“日光下澈”“蒙絡搖綴”等句形成了韻腳;如“往來翕忽”“凄神寒骨”兩句,“忽”“骨”屬于“月”韻,兩句也形成了韻腳;又如“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二句,“望”“上”二字屬于“漾”韻,同樣構成了隔句押韻。通過在句末合轍押韻,使得該文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其次,作者在句中用韻,形成聲調上的呼應。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中,“中”“空”二字屬“東”韻,二字在聲韻上形成了呼應。又如“斗折蛇行,明滅可見”中,“折”“滅”二字屬于“屑”韻,且都排在第二位上,形成了聲調上的對照呼應。最后,作者還善于利用廣義上的韻部字來達成通押的效果,使得文章的音韻和諧而流暢。如“卷石底以出”中,“出”屬“質”韻;“參差披拂”中,“拂”屬“物”韻;“似與游者相樂”中,“樂”屬“藥”韻,盡管“屑”“質”“物”不在同一個韻部,但“出”“拂”“樂”在廣義上都可以通押,且這些字都是入聲字,故在聲韻上營造出了節奏之美。
句式靈活之美。從句式上看,《小石潭記》長短句結合而以散句為主,句式上錯落有致,語氣的節奏頗為分明。該文四字短語很多,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這些四言句,精致工整,韻律協調,不僅生動地刻畫了石潭周圍生機盎然的景物,也渲染了小石潭凄清幽靜的氣氛。作為古文運動的扛旗人,柳宗元以散句穿帶四言句,使得文章的句式靈活多變,造成了句式上的錯落有致,形成了聲調之美。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前面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后面則是四個整齊的短語,散、整交織,張弛有度,形成了語氣聲調上的節奏感。又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在這一段中,各句內的字數分別為5、4、4、7、5,首尾工整而中間參差不齊,句群間有長有短,富于變化,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小石潭記》句式上的靈活變化,使得文章的句式節奏既有排比的整齊氣勢,也有明快的跳動聲韻,抑揚起伏,給人帶來了珠玉悅耳的節奏之美。
情韻跌宕之美。聲韻與情意相融、相通,情感上波動變化,語氣語調也會隨之產生相應的變化。在《小石潭記》中,柳宗元寫的景,處處含情,蘊含著他由樂至悲的情感起伏變化,與之相匹配的是,文章文字音韻上也產生了跌宕之美。作者柳宗元的情感有三層變化。首先看第一層:作者之樂。柳宗元被貶永州,內心極為苦悶,不得已而寄情于山水。他在靜謐的山間,忽聞“如鳴佩環”的水聲,未見其景,先聞其聲,欣喜之情涌上心頭,不由“心樂之”。當見到格外清澈的潭水、潭中極為奇特的石頭、潭外極其清幽的樹蔓等,這些意想不到的美景與“水聲”帶給了作者聽覺、視覺上的樂趣,因此作者最初感受到的是驚喜與歡樂。再看第二層:作者之愉。作者臨近潭中,看到潭里空明澄澈的水、輕快敏捷的游魚,進一步感受到自然純凈美景的樂趣,特別是那些生動活潑的魚兒,像是在與游人嬉戲一般,這樣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徹底打開了作者的胸懷,讓作者享受到了最純粹的愉悅之情。最后是第三層:樂極之悲。作者的情感接下來發生了變化,他向西南所望,所見到的是“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之景,于是有一種幽深而詭奇的感覺。作者開朗的心情瞬間變得黯然,不自覺地流露出內心深處的傷感。待作者坐到潭上,感受到四周幽深冷寂的氣氛后,被貶的悲痛心境在此時難以壓制,不禁涌上心頭,最后毅然決然“而去”。本文因為作者的情感波動,使得整篇文章的聲調也隨之形成了跌宕起伏之勢,恰當地傳達了柳宗元情緒上的轉變:當作者快樂時,平聲字居多,語調上揚,語氣“氣滿聲高”;悲傷時,仄聲字居多,語調低沉,語氣“氣沉聲緩”,實現了以聲傳情、韻隨情變的效果。
《小石潭記》雖然“小”,但作為中學古代散文的代表,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經典散文聲調、押韻、句式等所產生的音韻節奏之美。中學選入的古代散文,大多聲調和諧悅耳,用韻巧妙,具有回環往復的旋律美;句式上整散交錯,使得文章讀來朗朗上口;而文中的情韻,則由文章的音韻節奏來外現,這些都使得中學古代散文朗誦起來極為悅耳動聽。因此,我們要拾起古人精髓,從音韻節奏上培養中學生的情感,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幫助他們領悟中國古代文學之美。
二、依文行調:品賞《小石潭記》的音韻節奏之美
在語文教學中,體味作品的美離不開誦讀,尤其是中國古代經典散文,更需要像詩歌一樣反復誦讀。通過誦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導他們體會中學古代散文的音韻美,領會文章的內涵和感情,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強化他們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那么,如何通過誦讀感受中學古代散文的美?不妨從下面幾點著手:
區分平仄,掌握音韻節奏之基。掌握基本的平仄、押韻知識,是學生展開文言文誦讀的基礎。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加強聲調聲韻上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平長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韻長”等發音規則。如平聲字的發音需拖長,語速緩慢,聲調往下低平;仄聲字的發音短暫而急促,聲調要上去分明;特別是現在不被注意的入聲字,其發音緊促急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將平仄聲調意識牢記心中,明白在誦讀時如何去處理語調、聲高、長短等問題。其次,引導學生標注文章的平仄聲調,尋找平仄聲韻的變化,揣摩聲音的高低、疾徐、揚抑。以《小石潭記》為例,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一句,其平仄變化為“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教師需要提醒學生誦讀時要以二字一讀,用二二節奏斷開,注意語速逐漸舒緩平展,感悟作者沉浸美景的欣欣然、陶陶然的狀態。又如“佁然不動,俶爾遠逝”一句,前面為“仄平仄仄”,后面四個仄聲連用,語速由緩慢輕和變得又快又急,把魚兒迅速穿梭在潭水中的動態感展現得活靈活現。最后,根據全篇的句式聲調,結合手勢來引導學生誦讀,體會文中的音韻節奏之美。學生理解聲調之后,自己可以加入手勢動作來誦讀課文,這樣可以加強他們對于聲調跳躍以及氣息舒緩急促的感受,進而深入地領略古典散文錯落有致、音韻協暢的音韻美。
依文行調,讀出全文情感之調。誦讀是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充滿情感的有聲過程,在文言文的誦讀教學中,正確把握文章的讀音、停連、節奏等,只是誦讀的表層要求,還需要深度挖掘文本的情感基調。如《小石潭記》一文,需要領悟到作者“樂愉”——“似樂”——“凄(悲)”三個層次的情緒變化。因此,充分感受文章的音樂美、情韻美,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注意文章起伏聲律,再現作者流露的情感狀態,總體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作者被貶永州,頗感懷才不遇,憤懣難平,寄情于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快樂轉瞬而逝,在凄清環境的觸發下,徹骨的凄愴涌上心間,因而感受到更為深刻的孤寂凄苦。這是本文情感的主基調。故而在誦讀時,節奏聲調整體呈舒緩低沉之勢。然而,我們要注意作者情感上的波動,讀出變化。如文章描繪小石潭富有詩情畫意的語句,蘊含著作者由樂到悲的情感變化。故在誦讀時,需要將音調的高低、輕重、疾徐與文本內容緊密聯系起來,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
第二,體味文章重點字詞,感悟作者的情感意蘊。郭紹虞認為:“中國的語言文字在文辭中格外能顯出音節之美。”[4]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體現情感的詞語或者句子加以品味,進而感知作者的情感變化[5]。作者忽聞“如鳴佩環”的水聲,不禁心向往之,“樂”情自然流露。作者著一“樂”字,直接抒發了其驚喜之情,故誦讀時語氣上要歡快、語調要上揚,讀出“快”意。待“伐竹取道”,小石潭的面目呈現在游人面前,又使得作者眼前一亮。作者驚喜不斷,游潭的興致進一步加深。故文中“尤”字,除了表示潭水清澈之外,還飽含著作者的驚喜之情,所以“尤”字需要讀出“意外驚喜”之意。而“隔”“聞”“伐”“取”“見”幾個動詞,展現了作者從小丘到尋到小潭的過程,體現了作者的興趣逐漸變得濃厚,故誦讀時,語調需要漸次拉高,語速也需逐次加快。通過體味、揣摩重點字詞,學生可以進一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會到中學古代散文之美。
第三,抓住文章修辭手法,體味作者細膩的情感變化。古代經典散文之美的塑造,往往多由修辭手法來完成。在《小石潭記》中,作者運用了很多比喻手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里面的喻體,從而感受作者細膩的情感。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兩句,“蛇”是陰森險惡的動物,“犬牙”是交錯鋒利的物體,將小石潭遠處幽深、詭怪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這樣的景象喚醒了作者的傷感迷惘,這樣的比喻巧妙地表現了作者的孤獨、寂寞之情。因此,誦讀時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樂情”在逐漸減退。又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二句,作者坐在石潭旁邊,寂靜寥落,空無一人,這樣的氣氛使他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山水之樂消失殆盡,文章隨即彌漫著憂傷的氣息。所以,在誦讀中,需注意語速由疾變緩,聲音低沉,情緒要由閑適輕快轉為凄惻憂傷,深入體會作者凄涼悲傷的感情。
創設氛圍,引領學生徜徉文境。“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6]在文言文誦讀教學中,可以適當配樂誦讀,引導學生進入角色、進入情境,從而浸潤文中的音韻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石潭記》中的自然景色與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及作者的情感與學生的閱歷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應當積極創設誦讀氛圍,借助多媒體,播放合適的音樂,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徜徉文境。如古琴《漢宮秋月》,舒緩纏綿,如泣如訴,與本文表達出的沉郁壓抑之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為學生營造一種清幽寂寥的氣氛。如果以《漢宮秋月》為底色,再適時配上潺潺的流水聲,學生誦讀時,仿佛置身于小石潭之境,可以全方位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因此,通過創設多重氛圍,學生在婉轉低回的樂曲中深情地誦讀課文,不僅能夠觸摸到作者孤獨的身影,感受到作者悲痛的心情,而且能夠在徜徉文境中與作者共鳴,深刻領悟到文章的深厚意蘊與精神內涵。
三、大單元視角下:從音韻節奏體味中學古代散文之美的意義與啟發
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由《詩經》的兩首詩《關雎》《蒹葭》,以及包含《小石潭記》在內的《桃花源記》《核舟記》等三篇經典散文構成。《關雎》《蒹葭》這兩首詩具有回環復沓之美,由四言詩自身的詩歌韻律節奏呈現;另外兩篇散文則都是古代名篇詩文,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思想情趣,同樣具有節奏韻律之美。中國古代經典散文具有抑揚頓挫、韻律和諧的律動,故從音韻節奏切入體味本單元古代散文之美,在大單元視域下具有一致性。毫無疑問,從音韻節奏這一角度,體味大單元古代散文之美,對學生的學習培養有著重要的價值與啟發。
提供詩文互通的路徑。詩歌和古代經典散文都具有音韻節奏,由音韻節奏切入、品賞中國古代經典散文的方法,可以提供中國古代詩歌與中國古代散文互通的橋梁。一直以來,音韻節奏是古典詩詞的標志,如本單元第四篇課文中的《關雎》《蒹葭》兩首詩,具有強烈的音韻節奏特征。《關雎》全詩分為三章,每一章所刻畫的景物以及人物心情的狀態都不盡相同,詩歌在音韻上跌宕起伏,婉轉動聽。如第一章中的兩句詩,第一句前半部分平聲連用,第二句的前半部分仄聲連用,而兩句的后半部分平仄交替,其間句末“鳩”“洲”“逑”都屬平聲“尤”韻。音調悠揚,節奏輕快,韻腳拉長,有種欣喜的感覺。第二章“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一句,在音韻上的變化尤為明顯,前半句四個平聲連用,聲音延長,后半句四個仄聲連用,聲調變低,語速變慢,好似有嘆息之感。這一章在音韻上與前后有別,語調迂回低緩。第三章中“采”“友”“芼”“樂”等出現的位置相同,且同為仄聲,但整個句式的聲調開始漸次上揚,具有一種歡欣愉悅的心情。通過音韻節奏,學生可以體會到本首詩在情感上呈現出君子從欣喜到寤寐不忘,相思難眠的深切嘆息,再到最后在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快樂之情。
在大單元之下,尤其是詩文共存的單元,學生可以借助音韻節奏方法打通詩歌和散文的壁壘。音韻節奏可以幫助學生想象畫面,揣摩語言,促進文本內容的理解掌握,既增強記憶力又培養了語感能力。同時運用所學,觸類旁通,在誦讀中走進作品情境,走進人物心靈,與作品中人物之心、作者之心相會、交流,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他們的境遇,感悟其情思,可以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因此,用音韻節奏這種方法來領悟本單元課文的情感思想是一條不錯的路徑。
提高學生文本理解能力。聲調對于古文而言,絕非細事,而是讀者追尋其氣、勢、味乃至“味外之味”的一個突破口。[7]通過不同的聲調、語氣,將沉默的語言轉變為有情感的聲音,以便學生能夠發揮聯想和想象,從而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悟其中蘊涵的情感。
在兩首詩歌之外,從音韻節奏上看,本單元的三篇文章,整體上語調舒緩低沉,其中也富有變化。如當我們誦讀作者發現小石潭,初見小石潭清幽的景色以及潭中魚水之歡時,語速稍快,語氣上揚;而讀到作者看到小石潭的水源和小潭四周幽深寂靜的環境時,語速開始變得舒緩,語氣變得低沉。從聲韻的升降變化上,可以明顯地體味到作者情緒上的突轉,學生依字行腔,以聲傳情,能夠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在聲情并茂的誦讀聲中,學生能夠展開聯想和想象,入境入情,體驗作者的所見所感,感受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進而與作者情感形成共鳴,深刻領悟文章的深厚意蘊與精神內涵。
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本單元所選的散文,既描繪了古代山水自然美景,說明了古代雕刻精湛技藝,呈現了古代文人的志趣追求,又承載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音韻節奏則是解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枚鑰匙,它既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重要美學元素,也是中國古代散文中重要的美學因素,能夠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平仄、押韻知識基礎上,把握好聲調的長短、高低變化,注意聲音的輕重緩急,讀出文章的韻律與節奏,能夠深入地感受文言詩文的音韻美。從四篇選文的語言句式上看,《〈詩經〉二首》以四言為主,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在用字上運用了不少雙聲、疊韻詞;同時,詩中句末押韻,讀來具有回環復沓的和諧美,節奏抑揚婉轉,給人帶來悅耳的音樂美。而《桃花源記》《核舟記》與《小石潭記》都以散句為主,長短句相間,而以四字句居多,一方面,使得使句子富有變化性,產生錯綜繁雜之美;另一方面,在語音上起伏有致,富有聲律之美。學生在抑揚有致的誦讀中,可以深切感悟到古代詩文的音韻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由此看來,以《小石潭記》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經典散文,每個字都是精心打磨的音符,每句話都蘊含著優美的旋律,每段文字猶如意蘊悠長的樂章,讀之韻味無窮。而語文課是讀書課,文言文教學只有“以讀為中心”[8],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代散文的魅力。在大單元之下,教師可以從文本入手,引領學生在誦讀中品味中國古代經典散文的音韻節奏,體會作者蘊含的豐富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參考文獻:
[1]郭紹虞,羅根澤.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論文偶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6-7.
[3]江永.音學辨微[M].北京:中華書局,1991:1.
[4]郭紹虞.郭紹虞說文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3.
[5]張宗方,孫濤.《小石潭記》語言品味方法例談[J].語文建設,2021(3).
[6]王國維.人間詞話[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20:11.
[7]余祖坤.古文聲調的實現方式及其現代啟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4).
[8]方正,龍芳琴.文言文教學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J].語文建設,2018(34).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清代鼎甲策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2CZW03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