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歆瑜


【摘 要】設計挑戰性任務有助于創設單元復習的新樣態,實現更有效的單元復習。
【關鍵詞】挑戰性任務 創設 單元復習 新樣態
有效的復習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建構更深度的理解。然而在單元復習中,很多教師仍慣以知識的重復羅列講授來引導學生機械記憶。這樣的學習組織方式,不僅壓抑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還制約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學習任務群的設計與實施,對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有著很大的作用。設計挑戰性任務有助于創設單元復習的新樣態。所謂挑戰性任務,是指基于學生現有的認知、思維水平,設置難度適中的任務,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本文以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從目標的設定、路徑的優化、評價的追蹤來促進挑戰性任務的落地,從而促進單元復習從習得到運用、從封閉到開放、從模糊到精準的轉化,實現更有效的單元復習。
一、目標升格,促能力素養從習得到應用
在之前的單元學習中,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過相應的知識。單元復習課的目標就需要升格,在真實情境中創設任務,扎實推進。基于單元復習設計挑戰性任務,需要經歷這樣的流程:梳理單元知識技能點→進行整合與鏈接→在單元主題之下創設真實情境并設計任務,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實踐活動。
本單元選編的四篇課文《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千年夢圓在今朝》都與自然、科技有關,這些課文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激發其想象力、創造力。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這一要素主要是基于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在閱讀策略上的進一步發展,旨在增強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幫助學生養成閱讀時積極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
基于這樣的單元編排以及要素統領,筆者創設本單元的復習任務情境為“編寫科普雜志”(見表1)。任務巧妙地融合了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知識,對課文知識進行結構化梳理,融合單元閱讀、習作、快樂讀書吧等內容,通過提問、查資料、聯系生活經驗、想象等方法,促進學生從理解到運用的轉變。具體是通過設計雜志封面來把握單元主旨,發現科普讀物的共性特點;選擇呈現方式,對課文內容、口語交際、習作材料進行理解再加工,以圖式的方式內化理解;播報科普新聞,鞏固查找資料的能力,深化對科普讀物的理解。
二、實踐探路,讓學習維度從封閉到開放
鑒于復習課學習目標的綜合性與提升性,因而須以更為復雜、開放的任務情境設計貫穿全程,在情境選擇上,可以聚焦社會考察類、文化創意類、時事焦點類等社會生活情境,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實踐活動。
任務情境的復雜性、開放性如何體現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強調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對拓寬學生學習領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現實世界是復雜的,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常常是靈活運用多種學科知識的結果。而從教學設計上來看,任務的復雜性、開放性越高,跨學科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就越能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落實到本次復習課任務實施中,跨學科首先體現在學生需要用到不止一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技能。例如,在完成“任務一:設計雜志封面”時,有的學生發現這四篇課文都是科普文,所以給這本雜志取名為《科普文閱讀之旅》;有的學生發現這四篇課文都是鼓勵提出問題,于是給這本科普雜志取名為《十萬個為什么》;還有的學生認為讀完這些課文知道了過去、現在、未來科技的精彩,就取名為《科技的力量》。學生在給雜志命名時,把握了單元的主題,關照了語文要素,還為雜志封面設計了合適的插圖。為了體現創意,學生并沒有把課文插圖簡單挪作封面插圖,而是利用信息技術對圖片進行編輯美化,利用美術知識對封面圖文進行合理布局,讓圖文更加和諧……
在完成“任務二:選擇呈現方式”時,學生依照課文內容選擇了不同的呈現方式。如:制作琥珀名片;梳理思維導圖,回溯恐龍從陸地到藍天的過程;以科幻概念畫展現納米技術在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應用;以時間軸展現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呈現內容,引入本單元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中的內容,學習新的科學術語,學習通過作比較的方法來介紹一種事物。在完成“任務三:播報科普新聞”時,讓學生復習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讓學生在“輸出”的過程中,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系統的內化。
此外,在完成挑戰性任務之后,可以開展一些拓展性學習任務,如科普知識競賽、恐龍趣味問答、航天知識競賽;還可以根據單元知識進行延展,進行一些科學小制作,如制作人工琥珀、制作水火箭……這些跨學科學習任務,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很好地訓練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語文學習從封閉走向開放。
三、評價嵌入,讓過程監控從模糊到精準
所謂評價嵌入,是指根據學生每個學習階段的表現,即時作出具體且有挑戰性的反饋或點評。不同于傳統的結果式評價在學習結束之后進行,評價嵌入是針對每個學習階段,讓學習反饋更有即時性。這樣學生對于自我學習狀態有更直觀的監控,以便后續對復習過程進行調整,從而提高復習實效,讓過程監控從模糊到清晰。
例如,在“自然科技”專題的引領下,對編寫科普雜志進行這樣的嵌入評價標準(見表2):針對設計雜志封面,從文字、插圖、布局進行評價,學生針對這些評價可以對個人設計的封面進行調整,使其圖文更切合主題,布局更合理精美;針對選擇呈現方式,對每一頁的內容都進行嵌入評價,如內容呈現是否系統、直觀、全面,引導學生將科普讀物的內容做得更豐富,且更貼近讀者視角;針對播報科普新聞,可以將說清楚來源、講清楚內容、表達個人看法等要求有機滲透在課堂評價中,引導學生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教師應聚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在學生現有認知的基礎上,設計有挑戰性的任務,轉變傳統的復習教學方式,實現能力素養從習得到運用,學習維度從封閉到開放,過程監控從模糊到精準的轉化,有效提升單元復習成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湖師附小教育集團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