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偉健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爆料拜登政府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一事引發國際持續關注,日前又有另一美國記者提供新的細節和證據。俄方已就此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申請,要求22日開會討論相關事件。美國贏府迄今仍未作出正面回應,但周際輿論對于華盛頓澄清這種“國家海盜”行為嫌疑的要求正在愈發強烈。無論如何,“北溪”管道對德國工業及民生體系運轉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這類民用基礎設施的蓄意破壞決不能被放任縱容。
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一輪全球化發韌并塑造國際生產貿易價值鏈的過程,全球化意味著物資貿易流、能源資源流、信息乃至人力資源流的順暢循環,通過跨國生產貿易的高效運轉,整個世界聯系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深度參與全球化的南北國家分別主要扮演著資源輸出國、工業品輸出國和資本輸出國等角色。資本輸出國尤其美國憑借表現為主權貨幣“囂張特權”的國際金融霸權賺得盆滿缽滿,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也通過“大進大出”的外循環擁抱全球價值鏈,獲得國民經濟的長足增長。同時,全球化作為跨國壟斷資本的“空間修復機制”,也使一度增長乏力的歐盟國家憑借遙遙領先的科技力量,作為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和資本輸出國而充分享受全球化紅利,并且依靠全球貿易帶來的技術壟斷“租金”維持高福利體系的正常運作。
其中,對歐盟國家工業體系運轉尤為重要的就是能源流。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后,擁有特殊資源稟賦的俄羅斯扮演起向歐盟國家工業特別是其頂梁柱德國輸出平價能源的資源輸出國角色0德俄乃至歐俄有過一段合作蜜月期,并深度塑造了俄羅斯本世紀初的宏觀經濟和政治戰略。二但自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間接引爆歐債危機以來,國際地緣政治形勢突變。以20世紀90年代北約持續東擴進逼為大趨勢,以2008年俄格戰爭爆發為起點,以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為轉折性標志,加上2020年以來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納卡沖突“插曲”,俄羅斯與歐洲乃至整個西方陣營的這段蜜月期逐漸劃上終止符。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去年底承認,2015年達成的《明斯克協議》本質上是西方對俄戰略上的“緩兵之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陣營將歐盟綁上戰車對抗俄羅斯的戰略決心可能早在那個時刻就已確定下來,并導向了危機全面爆發的今日情勢。
事發至今,西方政界和學界一直試圖用所謂俄羅斯“民主劣化”來解釋歐洲安全形勢惡化的根源,但基于對全球化的政治經濟本質剖析其實不難發現:當國際金融危機的邏輯延展并演化到“戰,爭套利”階段時,引爆戰爭并通過持續的“戰爭投資”來賺取超額壟斷“利潤”,是西方大國尤其美國再自然不過的選項。
需要指出的是,近代以來西方所謂“文明”國家之間無論爆發何等烈度的沖突,一個根本底線或共識還是存在的,那就是軍事暴力要被約束在國際戰爭法律及規則的框架之內,比如不能殺害平民或虐待戰俘,比如不能將民眾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列為打擊目標等。但現在,有關美國炸毀“北溪”管道的爆料讓國際社會越來越擔憂:以破壞天然氣管道這類民生基礎設施為手段,意圖逼迫基于本國國家利益而猶豫不決的德國放棄與俄對話溝通,強行將其綁上戰車,美西方可能已經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惜復活早在1907年就已被“海牙公約”明文禁止的“國家海盜”行為傳統。
回顧近代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源頭,早在16世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與西班牙爭奪海洋霸權,就曾“別出心裁”地.復活并鼓吹歐洲歷史上的海盜劫掠行為,并以大英帝國的國家“信用”為之背書,發明出一套“國際法”讓無差別劫掠其他國家商船的海盜具有某種法律身份。這使當時英國的一些海盜.可持有官方委任書,肩負所謂政府“使命”肆虐海洋,以高機動性的“海洋游擊戰”消耗、瓦解傳統海權大國的海上戰爭能力。更耐人尋味的是,這套規則體系與國際海洋商事法律體系的形成有著制度演化上的密切聯系。
時至今日,被普遍認為是大英帝國殖民擴張傳統繼承者的美國,為了維持日益下墜的海洋霸權和對全球化秩序的掌控權能,難道也在重新祭起這只“臟手”?如果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放任海盜傳統“魂器”歸來,任由大國博弈淪落到鼓吹“國家海盜”行徑這般無底線的境界,那么這一次遭到破壞的是波羅的海水下的“北溪”天然氣管道,下一個遭殃的會不會是作為全球網絡通信命脈的海底光纜?再下一個呢,又將會是攸關某個具體國家、地區甚至整個世界民眾民生福祉的什么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呢?
基礎設施聯通已經成為維護全球一體化生產貿易體系的重中之重,對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言至關重要。正因如此,任何針對全球民用基礎設施的破壞,都可以被視為對世界人權的嚴重侵犯以及對全球化成果的肆意破壞。具體到已經持續近一年的俄烏沖突,沖突各方盡快回到談判桌前,本著對自身乃至對人類文明負責的態度共同尋求解決之道,避免沖突負面效應繼續嚴重外溢,實屬當務之急。▲(作者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
環球時報20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