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影
(江蘇省泗洪縣明德學校,江蘇 泗洪 2239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強調小學生語文教學的“求真”,認為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從真實的角度出發,在閱讀時有真實的情感,并能夠把這種真實的情感作為閱讀的前提。只有在“真實”閱讀理念的引導之下開展閱讀學習,才更容易讓學生的思維具有連貫性,學生從閱讀中獲得了真實的情感,容易對語文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將閱讀作為終身愛好之一。
失真:“真”指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文學觀點——“真境界”,《人間詞話》第六則寫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由此可見,景物和感情是境界說的兩大基本理論元素,“真”是兩大元素的基本特性,是境界說的根底所在。有境界的人才能內蘊有境界的情,才能慧眼識出有境界的景,才能由此而創作出有境界的文學作品。而“失真”,則指小學生在賞析文學作品時,失去對“真境界”的探討,失去對“真景”“真情”“真言”的品析。
小學生閱讀“失真”的困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當前的閱讀環境中,小學生往往更容易被輕浮、膚淺的內容所吸引,而對于具有深度和情感內涵的文學作品缺乏興趣和理解能力。這種“失真”現象的產生可以歸因于多個方面。
首先,現代媒體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小學生接觸到的資訊更加繁雜和碎片化,他們更傾向于追求速度和刺激,對于深度閱讀缺乏耐心。其次,學校教育過于功利化,注重考試成績和分數的獲取,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投入不足。同時,家庭教育也存在問題,一些家長缺乏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傾向于將閱讀作為一種功課而不是一種享受。
1.“失真”
以學校社團活動為背景,研究小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僅停留于文字表面,淺嘗輒止。教師可以引入學校社團活動作為一個平臺,有針對性地組織和推薦適合小學生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通過參與社團活動,學生能夠在導師的指導下深入探索文學作品,不再僅停留于表面,而是通過討論、分享和實踐來真正理解和感受作品中蘊含的“真景”“真情”和“真言”。
2.“求真”
結合王國維《人間詞話》所包含的文學理論觀點——“真景”“真情”“真言”,探究出適合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社團活動,真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落實到實處,構建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教師可以以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提到的“真景”“真情”“真言”為依據,結合小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外閱讀社團活動。通過學習和理解這些文學理論觀點,學生將能更好地從作品中感知和表達真實的情感和意義。同時,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展示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幫助他們理解作品的深度和內涵。
3.“寫真”
依托王國維《人間詞話》所包含的文學理論觀點——“真景”“真情”“真言”,結合小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實踐活動,撰寫有價值的理論成果,為語文教學活動提供新目標、新教學過程、新評價體系。教師應鼓勵學生寫作,并將其視作一種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在閱讀文學作品后,學生可以撰寫文章、評論或想法,分享他們對作品的思考和感受。這將為語文教學活動提供新的目標、過程以及評價體系。同時,通過與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寫作成果,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真景”“真情”和“真言”,加深對文學的理解和感悟。
目前,造成小學生閱讀“失真”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當學生遇到閱讀材料的時候,其生活環境和閱讀材料中的實際場景有很大的差別。由于很多學生對閱讀材料所涉及的年代、背景或情感要素不能產生代入感,使得閱讀材料中的深刻內涵,難以為學生所認知,學生缺少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朗讀或跟讀的時候,往往是由教師引導體會課文內容的。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閱讀積累相對匱乏。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如果只是讓學生跟隨教師的腳步,認知周圍的閱讀內容,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個人的學習水平,就有可能存在對閱讀材料理解不及時或者難以拓展實際學習經驗的問題。雖然,教師利用多媒體教育課件等多種多樣的教育手段來激發學生的閱讀學習積極性,但仍然會讓學生的理解和閱讀產生“兩層皮”的問題,導致閱讀體會“失真”,學生的體會和反思常常并不是建立在個人理解的基礎之上。
有很多文章都與時代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力圖讓學生利用閱讀達成正確的理解。但如果教師在閱讀指導時的代入感不強,學生并未真正實現發自本心的閱讀,那么就會出現精神和語言上的斷流,在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對生活的感悟也淺層化,甚至在閱讀時會把同類問題以機械式的閱讀方式統一完成,沒有進步和改進,就會出現閱讀中的“失真”現象。雖然語文教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最終有所感悟并寫出自己的情緒,但是由于閱讀時的思想性要求不夠嚴謹,學生在基于閱讀思維提升的同時,可能會面臨情感升華的“失真”問題,不能真正理解閱讀中的內容,甚至受到閱讀材料的束縛。有很多閱讀篇章著力為學生打造愛國主義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的情境,但由于教育本身對真實性情感的倡導力度不足,學生在閱讀和細細揣摩的時候,不能獲得真正的表達感受,易于閱讀、樂于表達,卻難以有真實的體會,大部分的閱讀感悟都是從模仿情感的步驟開始的,感情的抒發不夠真實。當小學生閱讀的時候,為了貼合閱讀材料的思維邏輯,學生很有可能會使自己被動地理解某些故事,導致其在情緒上缺少真實性,傳統的閱讀理念和閱讀思路難以進步,又由于日常生活中缺乏與之相關聯的實際交往體驗,學生在生活中也就難以做到有感而發。
對小學生來說,讀寫結合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思路,學生的閱讀積累教育匱乏,思維的局限性使閱讀范圍較小,會局限學生的思維深度。一般來說,教師應該讓學生嘗試閱讀優秀的作品,感受別人的創作視角,學習優質文章的表達方式,既能增加學生自身的閱讀素材,又能為其個人人生經歷增添內涵。雖然閱讀的時候并沒有太多花哨的字眼或華麗的句式,但是卻能幫助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貼合性。尤其是在課外閱讀時,教師依托規定的閱讀素材,請學生在適當的時間范圍內以規范的內容進行閱讀拓展,主動地連接課內外的閱讀行為,并請教師和家長對自己的閱讀活動進行評價。由于很多學生的閱讀思考總是依托教師手把手的教導,因此閱讀更加傾向于完成教師所安排的閱讀任務,過于功利化,甚至在閱讀時走馬觀花、人云亦云,很難改進。在學生閱讀延展時,很多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的閱讀延展性差,閱讀學習模式單調單一,甚至在閱讀時并沒有真正感受到內容的真實性,存在著學習過程失真,理解過于僵化,缺乏兒童視角,快樂缺失、事實缺失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無法培養出真誠真摯的閱讀情感。正是由于學生的閱讀量不足,缺乏大量與廣泛的課內外閱讀,因此很難為其閱讀體會積累素材。信息量不足、課外閱讀時間欠缺,使學生缺乏主動閱讀好書的習慣,在表達時即使“搜腸刮肚”,也沒有更多的真實素材,甚至在閱讀理解的時候也是借助了“閱讀模板”,收效甚微。
為了能夠讓學生言之有物,避免在表達時瞎編亂造,首先應豐富小學生的閱讀知識庫,使學生的閱讀積累更加豐富多彩。在選題時,教師既要結合語文教材,又要貼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避免給學生提供過于高深、難以理解、不符合小學生生活內容的閱讀材料。教師在選擇閱讀素材時,更多地要尊重學生目前的生活體驗、所處環境、閱讀水平、閱讀氛圍和生活興趣等的要求,幫助學生閱讀更貼合生活、更具備真情實感,而且也具有美感的材料或書籍,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生活,積累閱讀素材,或在整本書閱讀中有計劃、有步驟地積累好詞好句。為了能夠讓學生學好閱讀,應該在日常積累的時候鼓勵其觀察生活現象,把注意力放在更具價值的閱讀素材之中,或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其閱讀興趣和閱讀體驗都有所進步。
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聲音》這節課時,由于學生生活在自然界中常常會接觸和觀察大自然,了解各種動物或植物或跟隨家長參觀優美的自然環境。因此,教師在為學生營造閱讀氛圍時可喚醒學生的戶外運動記憶,提供多媒體教育課件,使得學生增進對大自然萬物的觀察興趣。當教師把閱讀大自然的聲音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就會對學生的教育產生良好的推動作用,既能結合生活實際,又能讓學生的閱讀體驗感更好,將生活和閱讀相融合,使學生的個人學習達到雙重的求真效果。
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包括文化環境、社會環境都存在著誠信危機的現象,為了能夠給學生創造誠實做人、真實做事的成長環境,教育工作者應倡導歷史文化傳承,杜絕造假作假,讓學生能真正地體會到社會責任感。廣大人民教師應意識到,作文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個體,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同時,有必要抒發情感,并使學生感受到作文中的真正價值。為扭轉學生錯誤的閱讀觀念,教師可加入朗讀訓練等環節,以真情實感作為基本的判斷標準。當語文教師鼓勵學生從閱讀中獲得作者的觀點,主動體會作者的感受,以共情的心態朗讀課文時,就一定能夠獲得全新的情感體會與真實的情感,打開閱讀的思維框架。
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節課時,這篇課文對學生而言并不陌生,西沙群島獨特的美麗和富饒吸引著廣大學生的關注。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文章中著力介紹了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美麗富饒,同時也表現了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西沙群島風光的秀麗。課文中的語言詞句非常優美,能促使學生有獨特的語言感悟能力、較高的朗讀水平。學生在閱讀時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顏色鮮艷異常美麗的西沙群島風景以及海中的魚兒和其他海洋生物。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介紹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能夠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在驕傲和自豪的心態下,如同參觀西沙群島一般,學生既感受到了西沙群島海底世界的奇異和美麗,也勵志要保護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西沙群島。這種因閱讀而生發的情感是真實的,也是發自肺腑的,令學生久久難忘。
教師希望學生具有強化的思辨能力,而且還會在小學階段鼓勵學生逐漸開展整本書閱讀。小學教材的課文往往文字皆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更多優秀的文章,并且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優秀文章的拓展學習,引導學生瀏覽更多的書籍,正確閱讀優秀的作文等等。很多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未來更為成功,因此,平時會購買書籍,如寫作指導類的文本,這些都能夠成為非常優秀的閱讀素材。為了能夠給學生提供更為巧妙的閱讀指導,教師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努力思考,對文章的內容加以評判,或學習閱讀材料中的構思和語言表達,從而能夠進一步達到閱讀教學的有效提高。另外,教師還會鼓勵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并在閱讀的同時有真實的閱讀反饋,通過梳理作品脈絡,了解著作中的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在刻畫人物、描寫故事時的功力,或在興趣的引導之下,對閱讀文章或著作進行進一步的思考,有針對性地展開自主閱讀學習。
例如,有些學生在讀《西游記》的時候,會被其中的一些文化知識所吸引,然后就會去做一些讀書筆記,去分析其中的一些細節,去了解其中的意思。另外一些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對一些有意思的章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對于一些一般的章節直接跳過。有些學生讀的是簡體字,有些學生尤其需要一些閱讀技巧和說明,教師要耐心地根據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要學習情況進行指導,并對他的閱讀情況以及他的學習情況,進行定期的回顧,并對《西游記》的學習提出一些建議,或者向學生提問,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在課上安排一些課外的閱讀作業。在看《西游記》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西游記》中的人物、故事等產生聯想,在教室里積極討論,將學生對這本書的閱讀效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可以用“一浪高過一浪”來形容。在研讀《西游記》的過程中,教師的授課方式不可太單一,因為《西游記》的內容相對復雜,題材也相對較重,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復合型”的授課方式,將各種教學資源、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求取得最佳的授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尤其重視整堂課45 分鐘的教學進程,理順講授的內容來完善教學,回顧和規劃每次講授的步調。教師與學生需要共同收集材料,在上課之前,先去看一遍《西游記》,再去想自己有沒有看過這樣的神話小說,這樣,就可以對《西游記》中的故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也可以給自己定下明確的目標。自己做筆記,下課后繼續看《西游記》,和教師一起做練習,同時也要看相關的書籍。許多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有了自己特有的“真實”閱讀經驗,從而提高了閱讀思考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讓學生的閱讀效果更好,使學生能在閱讀時體驗到真實的情感,有真正的思考,深入了解文章中的內容,擺脫思想的束縛,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閱讀、自主閱讀、深入思考。通過貼合生活實際的閱讀,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閱讀更多文字皆美的文章,并創新地開展整本書閱讀,能使每個小學生都感受到閱讀中的真誠,使小學閱讀“失真”的困境得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