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亮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東盟研究中心日前發布《東南亞態勢報告:2023》。該報告與以往一樣,全景掃描了東盟十國,聚焦中美在東南亞地區的大國戰略競爭,關注到經濟、政治、安全領域的多個課題,相對立體、全面地展現了東南亞地區過往一年的變化。概括來看,也祐如報告所言,“東南亞國家2022年已逐步走出疫情的陰影,人們對疫情的擔憂也已明顯消退”,但東南亞在后疫情時期仍面臨不少挑戰。這意味著,走出疫情的東南亞,仍堇直面現實。
城內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后疫情時期東南亞所需要面對的第一個現實,而高增長背后的高通脹和經濟衰退風險則被視為是最大挑戰。
誠然,哪怕是在新冠疫情陰影下,東南亞也算得上全球經濟從谷底復蘇最早和最快的“高地”。有關數據顯示,'東南亞地區主要經濟體在2022年實現了快速復蘇和高速增長,馬來西亞和越南以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8.5%;8.02%分列第一、第二位,菲律賓(7.6%)、印尼(5.31%)、柬埔寨(5.1%)、新加坡(3.8%)和泰國(3.2%)則位列其后。不僅如此,東南亞市場在世界經濟動蕩調整中更是頗受全球資本和企業的青睞,成了如今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重塑的“幸運兒”和投資熱土。但高增長、高投資下的高通脹及其引致的經濟衰退風險、收入差距等卻是上述經濟體普遍面臨的問題,它們多數甚至經歷了本世紀以來為數不多的高通脹。這不僅直接導致民眾消費欲望低迷和面臨高生活成本,而且讓這些國家進一步推動經濟復蘇的基礎被弱化,同時導致經濟衰退風險增加。也即,東南亞地區整體的經濟韌性備受考驗。
其次,美國策動的“大國戰略競爭”已經且將繼續成為東南亞在后疫情時期面臨的最大地緣政治現實,而“選邊站”的壓力和重塑東盟“中心性”地位之間所呈現的日益增大的張力,無疑將進一步挑戰東盟的韌性。
2022年,東盟迎來了成立55周年,從一個弱小松散的地區組織,成長為地區多邊合作框架的“中心”,又以其“東盟方式”“東盟規范”維護了成員國間的凝聚力并為大國在開放的東南亞地區互動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平臺。對此,外界常稱之為“東盟奇跡”。面對“大國戰略競爭”,東盟在地區政治與成略、經濟、安全領域也表現得信心滿滿。以建成“東盟共同體”為新起點,東盟即以“中心、性”訴求為核心提出了2025年愿景,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除一如既往加強加快共同體建設外,更以“印太展望”在地區戰略層面表達了自身的想法與規劃;在經濟方面,《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和全面生效落實,進一步擴大了東盟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話語權;在地區安全方面,東盟新世紀以來不僅通過東盟防長會議(ADMM)及其擴大會議(ADMM-PLUS)、東盟海事論壇(AMF)及其擴大會議(EAMF)等進一步完善了區域安全多邊對話機制,而且還通過先后與中美俄等國進行雙邊聯合軍演宣示東盟在地區多邊防務中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從雙邊層面來看,與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和美國等先后建立起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已然成玲東盟在“大國戰略競爭”背景下重新定義其與主要對話伙伴關系和增強其可持續性、確定性豹重要方式。
但是,“東盟奇跡”在備受贊譽的同時,也恰如報告所言,東盟效能卻受到質疑,受訪者認為“東盟反應緩慢又無效,可能在新的國際秩序下變得無足輕重”。對東盟來說,這依舊歸結為一個極具緊迫性的課題,即東盟主導下的地區多邊框架能否適應大國關系的演進。更確切地來講,也就是東盟是否能以重塑東盟“中心性”地位,來回應“大國戰略競爭”帶來的“選邊站”壓力。顯然,隨著大國關系的劇烈演進,以及緬甸問題、能源危機等地區與國際問題的不斷涌現,處在“中心性”地位的東盟或將因“五點共識”不能解決緬甸問題而在內部面臨危機,在外部則需直面在大國競爭中越來越難以獲得權衡取舍與運作空間的風險和挑戰。
作為東盟的大國,印尼成為2023年東盟輪值主席國,并確定了“東盟事務:增長的中心”年度主題,這錨定了東盟在后疫情時期所面臨的現實。在這一主題下,加強東盟能力和有效性、東盟的團結、東盟中心地位以及促進東盟作為地區和世界經濟增長中心,已成為印尼帶領下東盟努力的方向和重點。由此可見,面對后疫情時期的現實和系列挑戰,東盟國家所展現出來的既有擔憂,更有韌性、行動和希望?!ㄗ髡呤菑V西民族大學中國-東盟區域國別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