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昀 慕安琪
內蒙古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高質量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以農牧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建設農牧業強區,及時落實惠農惠牧政策,切實加強技術指導,糧食增產,畜產品供給充足,穩住了農牧業基本盤,夯實了“三農”壓艙石。
2022年,內蒙古各級農牧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有關要求,糧食逆境再奪豐收,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大豆油料擴種超出預期,肉蛋奶等重要畜產品供給充足,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牧業綠色發展縱深推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
全區糧食播種面積10427.7萬畝,較去年增加101.2萬畝,全區糧食總產量780.1億斤,居全國第6位,較去年增加12.0億斤,增量占全國的16.3%,全區糧食面積、產量均實現高位增產,均創歷史新高。其中,大豆播種面積1833.1萬畝,較去年增加493.3萬畝;大豆產量49.1億斤,較去年增加15.4億斤。
在“奶九條”政策的帶動下,2022年新增奶牛存欄可達24.6萬頭,奶產量達到733.8萬噸,同比增長60.6萬噸,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全區規模以上乳制品產量415.2萬噸。全區豬牛羊禽四肉產量277.8萬噸,同比增長2.8%。其中,牛肉產量71.9萬噸、同比增長4.6%,羊肉產量達到110萬噸,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依托國家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項目,組建了16支農業重大技術協同團隊,建立了80個科技小分隊,發布農牧業主推技術56項,培育入庫高素質農牧民14.5萬人,深入推進農牧業科技融合,杭錦后旗與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巴林右旗與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取得新進展。
深入實施肉牛、肉羊國家產業集群建設項目,落實羊絨收儲貼息和馬鈴薯生產者補貼。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4263億元,同比增長6%。新認定自治區產業化龍頭企業45家,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預計達到72%。
持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統防統治面積4804萬畝、綠色防控面積4840萬畝,預計化肥農藥繼續保持負增長。在63個旗縣開展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9個盟市19個重點旗縣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一是糧食生產基礎條件薄弱。內蒙古“十年九旱”,旱地面積8743.2萬畝,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55%,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是典型的農業干旱區。部分地區風雹洪澇災害呈多發頻發態勢,糧食持續大幅增產難度大。二是種業“芯片”短板仍需突破。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農作物育種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種業“卡脖子”問題有待突破性進展,農作物種子自主知識產權品種缺乏,糧食單產提升空間較大,奶牛、肉牛核心種源和苜蓿種子再生性、產性亟需提高。三是產業鏈條較短仍然突出。大部分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技術水平落后,以初加工為主,缺少精細綜合加工企業,農畜產品加工存在產品和服務不夠精準,不能高度滿足消費的需求,品牌溢價有限。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有關要求,以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抓手,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產量,建立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力推動內蒙古由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轉變。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繼續落實糧(油)大縣獎勵政策,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落實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要求,創建高產示范典型,打造噸糧田。分區域推廣玉米、小麥等作物高產種植技術,提高全區糧食單產水平。
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加快發展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和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大力推進設施蔬菜基地建設,引進龍頭企業發展智能化高標準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中草藥、精品苗木種植,推廣氣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京津市場供應基地。
支持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場戶開展養殖設施設備提升改造。擴大中東部地區肉牛養殖,支持標準化育肥場建設,推動肉羊養殖向玉米主產區集中,穩定優勢區生豬產能,培育打造設施畜牧業重點縣。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培育養殖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突出典型模式引領,帶動農牧民積極參與,構建既“頂天立地”又“鋪天蓋地”的多元化設施畜牧業發展格局。
科學引導發展林下養殖產業,有序擴大林下種養經營規模,增加林下產品有效供給。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科學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積極推進興安盟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建設,開展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實施“一水一策”,科學劃定限養區、養殖區,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
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務,制定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規劃。按照“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要求,啟動“十百千”三好高標準農田示范創建工程。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和保護性耕作行動,在東部四盟市部分旗縣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
以農牧交錯帶和牛羊傳統養殖優勢區為重點,因地制宜推行糧改飼, 推動建設全株青貯玉米生產基地。在沿黃灌區、西遼河流域、陰山沿麓和大興安嶺沿麓,利用春閑田、秋閑田、中輕度鹽堿地等土地資源,建設優質飼用燕麥生產基地。在東北部草原、西遼河流域和沿黃流域,推動苜蓿基地建設,有序推進羊草人工種植。
持續推進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草(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開展核心種源技術攻關,加快優質品種更新換代步伐。聚焦種源創新與現代生物育種、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高效種養與綠色生產、農牧業機械裝備與智能化、農畜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農牧業生物安全與災害防控等重大創新領域,加強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
不斷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重點研發制造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專用機具、高速精量(免耕)播種機、檸條平茬收獲專用機械等,加大大型、高端、智能化、節能型作業機械推廣力度,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完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全面實行重點補貼機具二維碼識別,運用手機APP和物聯網軌跡監控等手段,推動作業量與補貼政策有效掛鉤。
開展控肥增效、控藥減害行動,推廣水肥一體化、淺埋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開展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和秸稈綜合利用,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示范。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先行縣、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開展綠色發展支撐體系試點建設。提升外來物種入侵防控能力,加強境外引進野生動植物物種管理,嚴格規范“異寵”交易與放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