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智
(西藏大學 藝術學院)
“果諧”在西藏地區的分布較廣。因各個地區的民風民俗的細微差別進而分化出不同種類,如:拉薩“果諧”,山南“果諧”,藏北那曲的“卓果諧”等。慈覺林“果諧”就屬于拉薩“果諧”的一種。但無論怎樣分化,各種類的“果諧”都是同宗同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發展的。“果諧”在城市中的大多數地方也可被稱為“鍋莊”,兩者其實均可理解為一種類型歌舞,主要以音樂風格或地域來區分。一般拉薩、山南、日喀則等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地區把這種圓圈歌舞稱為“果諧”,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區,則稱其為“鍋莊”,但這兩種歌舞都是特色鮮明的集體歌舞形式。
拉薩慈覺林村位于拉薩河南岸的蔡公堂街區,海拔略高于拉薩市主城區達3700米以上,與布達拉宮隔河相望,當地土著村民常住人口有367戶、約1200人左右,其余人口均為外來人口。該地區得名于當地著名的“慈覺林寺”,“林”在藏語里有指攝政活佛的府邸的意思,“慈覺”則寓意長壽和吉祥。
西藏享有“歌舞海洋”的美稱,藏族同時也被稱為能歌善舞的民族。人們常說:“藏族的朋友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便會跳舞”,恩格斯也在《自然辯證法》中談及過:“勞動改變了人的本身”,藏族的歌舞是在人民勞動中創造出來的。
西藏歌舞的起源主要產生于生產勞動。藏族的民間歌舞的起源十分難找到確切的史料記載,大多只能從各種佛經、壁畫以及民間傳說中去尋找它們的蹤影。在有限的文字資料中,筆者通過西藏·地方古志——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所著的《樂論》和《智者入門》中了解到西藏歌舞具體有記錄是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左右的時間,在此之前多以巖畫記錄為主,在慈覺林寺附近的山坳上也有著相同的記載形式。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苯教、藏傳佛教、藏王功績的影響,西藏歌舞選取了最便于全民活動的形式。西藏的民族民間舞蹈中少有以技巧難度高的獨舞,主要是以群眾性的歌舞而流傳,力求覆蓋面廣,男女老少人人都會的程度,這也是西藏歌舞區別于其他民族歌舞的主要特點之一。
西藏歌舞的傳承方式主要以實踐為主,也就是口傳身授的形式。例如:西藏人民在藏式土木結構房屋時候的打墻歌等。在《格薩爾王傳導讀》中有過記錄:“《格薩爾王傳》盡管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但是在口頭傳承的文化中沒有中斷,生命一直延續至今,仍然被活躍在民間的藝人加以傳唱,而且還處在篇幅持續增加、內容不斷豐富的過程當中”。這是在藏文出現以前,西藏文化最重要的傳承方式,慈覺林“果諧”也不例外。慈覺林“果諧”常以藏民們的春耕秋收的勞作中或在新生、成人、新婚等重要人生轉折點中的以娛樂方式進行傳承。
慈覺林“果諧”與西藏大多“果諧”不同點在于,慈覺林“果諧”更多是以女性為主體,男性的“果諧”不僅缺少數量,更缺精品。女性表演的慈覺林“果諧”會在端莊、優美的舞步上加上手上的復雜動作,而男性更偏向于腳上踢踏舞為主的動作。在此之外,更主要的是男性的舞蹈不會有過多的移動,而是傾向于向腳上的動作與音樂重拍的重合。筆者從采訪者口中了解到,相比較山南“果諧”的豪放和大幅度的動作,慈覺林“果諧”就顯得更加的端莊和優雅。最明顯的差別就在于歌舞形式中,山南“果諧”的圓圈會跟隨著音樂的起伏變大變小,且頻率較高。而慈覺林“果諧”在視覺效果中就更為的穩定,這與兩者的音樂風格也有著明顯的關系。在表演時,歌舞形式中的歌曲均以表演者口頭唱曲,幾乎不會有音頻形式進行伴奏,這是為了方便表演者更能融入到音樂中進行舞蹈動作,更是為了能讓觀眾感受到最純粹民族音樂的魅力。慈覺林“果諧”的歌詞大意多以歌唱釋迦牟尼、達賴喇嘛為主,也有部分歌唱慈覺林的風土人情和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
傳統的“果諧”是在農村社區中流傳的,慈覺林“果諧”也不例外。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去城市生活,這使得“果諧”的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此外,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也使得年輕人對傳統民間藝術的興趣越來越小,這進一步加劇了“果諧”傳承的難度。其次,“果諧”的傳承方式主要是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但這種方式很容易出錯。如果某個環節出了差錯,整個舞蹈就會受到影響。此外,“果諧”的傳承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學習者不斷練習才能掌握。這也使得“果諧”的傳承變得更加困難。
慈覺林“果諧”作為拉薩“果諧”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一直為人們所稱道。然而,在傳承過程中,其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慈覺林“果諧”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身授,這種方式雖然能夠保持慈覺林“果諧”的原汁原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口傳身授的方式往往缺乏系統的整理和理論化的總結,使得傳承效果不穩定,達不到預期;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也難以吸引年輕一代的興趣和參與,導致傳承鏈條出現斷裂。
隨時代發展,慈覺林村慢慢地也從一個只有帳篷環繞的小村莊出現了高樓大廈。現下的城市中,慈覺林“果諧”的傳承中已經慢慢缺少了年輕人,大部分都是退休的老人,只有在偶爾的節假日才能看見年輕人的身影在人群中舞蹈。慈覺林“果諧”對于師承關系也并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一方面大多是以常規的興趣愛好為培養目的而進行傳承;另一方面是現有的能跳慈覺林“果諧”的民間傳承人或民間藝人的平均年紀已經達到55歲以上,并且少部分患有腿部疾病,沒有形成專業性質的師承關系。但幾乎所有在此領域有所建樹的前輩,都在“慈覺林村民委員會業余民間藝術團”錄有視頻資料,以作后續的參考和資料保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受到現代化影響和推進,慈覺林村地區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速,這給慈覺林“果諧”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沖擊。現代化進程中,一些年輕村民更愿意接受流行文化,而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度降低,同時現代化進程也加速了社會變遷,導致一些傳統的藏族歌舞在逐漸失去其原有的生存環境。
筆者的二次隨訪調查了解到,慈覺林“果諧”的傳承流失最主要的時期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西藏藏傳佛教的影響,慈覺林的主要文化都有來自宗教性質的背景,在那個時期被視作封建迷信,長期以來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在一段時間被完全禁絕,導致其傳承過程中一度有斷檔的風險。后隨著“文革”的結束,村中老年的長者再重新宣講慈覺林“果諧”的時候就面臨著年輕人少之又少的困境,后續的政府雖有對當地文化扶持的政策,但人民的主要勞動力已經開始傾向改革開放的復工復產狀態,對慈覺林“果諧”保護僅僅停留在了日常為數不多的娛樂節慶日。
在慈覺林“果諧”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保護傳統文化的原則。建議通過修繕寺廟建筑、搜集和整理文獻資料、傳承和推廣傳統文化藝術等方式,全面保護和傳承慈覺林“果諧”這一獨特的藏族文化。此外,應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加強與國內外的藏學研究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進慈覺林“果諧”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傳統發展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市場發展趨勢,創新慈覺林“果諧”的發展模式是必要的。建議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開展網絡直播、視頻推廣等新的推廣方式,同時避免重復建設同類景區。此外,可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相關企業、村民進行創新,提高慈覺林“果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開發慈覺林“果諧”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注重融入當地特色文化,尊重當地民俗習慣,保持當地特色文化不變。同時,可以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如山川、草原等,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如藏式手工藝品、土特產等,以突出當地的民俗風情和地域特色。此外,應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確保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要提升慈覺林“果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建議通過各種媒體形式,如報紙、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宣傳慈覺林“果諧”的文化內涵和旅游價值。同時,可以利用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開展線上宣傳和互動營銷。此外,可以組織線下活動,如文化節、民俗風情展、歌舞表演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慈覺林“果諧”文化的魅力。
在保持現有旅游市場的同時,應進一步拓展潛在的旅游消費市場。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如學生、軍人、老年人等,制定不同的優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此外,可以開展跨境合作,吸引國際游客前來體驗慈覺林“果諧”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應注重開發旅游衍生品市場,如文化創意產品、旅游紀念品等,以增加旅游收益。總之,慈覺林“果諧”作為藏族人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應以保護傳統文化為前提,提升旅游價值為核心,創新發展模式為動力,融合當地特色為亮點,加大宣傳力度為支撐,拓展消費市場為方向。通過以上建議的實施,共同推動慈覺林“果諧”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概而言之,在保護和發展慈覺林“果諧”的道路中,既要保留好當地的歷史文化,也要用到運用到新興的傳播方式,讓慈覺林文化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拓寬當下的思路,形成適合于慈覺林“果諧”自身的文化傳播方式。
“慈覺林村村民委員會民間業余藝術團”的總負責人,同時也是當地黨支部的主任的次央吉接受筆者的采訪,她向筆者詳細介紹了該藝術團的主要人員組成、功能和日常的運作形式。該藝術團的主要人員為慈覺林村的退休老人組成,為自發性的組建,當地的黨支部作為一個平臺結合政府的支持形成了“慈覺林村村民委員會民間業余藝術團”,演出的內容主要就是以慈覺林“果諧”為主。2023年六月,由拉薩市城關區文旅局在宗角祿康公園舉行了第三屆非遺宣傳展示暨首屆“日光城關”文創設計大賽,“慈覺林村村民委員會民間業余藝術團”便在此次活動中大放異彩,為現場觀眾帶來了《溫巴頓》《噶魯》《果諧》等歌舞,展示了慈覺林“果諧”的獨特魅力和現代活力,同時受到現場市民一致好評。到今天為止,該藝術團通過民間藝術再現了慈覺林的人文文化,經過藝術團內民間藝人不斷的演出也得到了社會各行各業的關注和支持。這些特屬于慈覺林的藝術作品也充分地蘊含了慈覺林歷史豐富的文化背景。若長期得到相關單位組織的文化展示類的活動的邀請,也是一個能得到良好的傳承的途徑。筆者同藝術團負責人次央吉溝通后認為,當地可以形成以自創劇目為主體的文化傳承,可嘗試邀請具有專業創作能力同時認可和了解慈覺林文化的藝人來進行藝術創作,利用歷史、文化背景作為題材,從專業的藝術手法出發,結合當地特有的實景演出場所為平臺進行演出。一層層地拓展開來,給觀眾構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又充滿現代藝術內涵的藝術作品。在創作基礎堅實的情況下,思考出具有靈活敘事方式、堅定的文化立場、高超的藝術表達的作品,給觀眾帶來藝術欣賞途徑和視覺沖擊感。同時建議可以在當地中小學開展相關文化宣傳和實地演出,來吸引感興趣的中小學生,從而讓慈覺林“果諧”的受眾人群年輕化,進而進行自發性質的求學、創新等藝術生產方式。例如:可以開展相對應的“果諧”課程,由相關民間藝人進行宣講,進行實地的授課。利用新興自媒體等傳播方式來宣揚慈覺林“果諧”的特別之處,讓更多人能夠有機會、有途徑感受和了解慈覺林文化。
慈覺林“果諧”作為拉薩“果諧”的一種,有著豐富的人文文化內涵和歷史社會背景,是西藏人文文化的特有體現。但現如今社會經濟快速地發展,慈覺林“果諧”面臨著失傳的風險,在筆者深入慈覺林村探索的過程中,由衷地希望慈覺林“果諧”能夠進入到大眾的視野,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展。現在的慈覺林“果諧”除了原住且年長的村中長者,大部分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這樣的歌舞形式。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更多青年人的參與和精力、時間的投入,以此來保障其傳承的人群基數。研究慈覺林“果諧”文化也是記錄豐富西藏“果諧”種類的有力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