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海燕
摘 要:在新時期,小學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面臨著更為復雜和多元的挑戰。本文通過對新時期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的重要性進行闡述,深入分析了當前德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師德育觀念滯后、德育教學目標過于寬泛、家長參與度不足以及德育任務重復乏味等方面。隨后,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如樹立德育理念、引入生活實際、實施德育活動、聚焦家校合力等,以指導班主任在德育中更為有效地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最后,文章強調了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持續反思的重要性,以不斷提升班主任的專業水平。這些措施有望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構建和諧的班級氛圍,為學生的全面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新時期 小學班主任 德育 管理工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59
新時期的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面臨著更為艱巨的任務。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德育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強調對學生品德、素質的培養,致力于構建一個注重個體發展、價值觀塑造的教育環境。
一、新時期小學班級管理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新時期,將德育融入小學班級管理具有深遠的意義。這種融合不僅僅意味著關注學生的成績,更在于注重學生的品德、素質培養以及全面發展。通過德育,班級管理不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建立一個價值觀、思想品質的塑造平臺。這種整合致力于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情商發展和社交技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這樣的教育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更有責任感和社會情懷。同時,通過德育與班級管理的緊密融合,教師還能夠促進班級內部的和諧互動。師生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聯系,打破傳統教學中的隔閡,教師更像是學生的引路人和朋友,建立更加寬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分享想法。同時,學生之間的相互尊重,支持和合作更加頻繁,形成了團結友愛的集體氛圍。這種良好的班級氛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外,德育的融入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規范和人生態度。他們在學習中不僅追求成績,更注重品行表現和社會責任感。這種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也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了更加穩固的基礎,使其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和綜合素質,成為社會棟梁。
二、新時期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現狀分析
1.教師德育觀念滯后
在如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德育觀念的陳舊和缺乏創新讓一部分班主任仍沿襲傳統德育理念,未能有效應對當代學生多樣化成長需求的變化趨勢。這種現象對于德育的重視逐漸淡化。在教學過程中,德育逐漸被視為次要甚至被忽視的部分。這個變化引發了對于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一個教育面臨日益復雜、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
這一陳舊觀念的持續存在,可能讓部分教育者無法充分理解并適應當下學生所處的多元化社會環境。這也意味著傳統德育模式難以滿足新時期學生日益多元化的發展需求。由此,各界對于德育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在教學中逐漸減弱,漸漸被更加注重學習成績和考試結果的教學模式所替代。
2.德育教學目標過于寬泛
在當前德育教學中,德育目標普遍存在過于寬泛的情況,缺乏具體的指向。這種模糊不清的目標,直接導致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化。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學手段僅限于傳統的口頭講授和簡單的課堂展示,而缺乏創新和多樣性。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限制了德育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導致德育教學失去了一定的生動性和實效性。
這種教學目標模糊、方法單一的情況,往往導致學生對德育的興趣和主動性降低。學生可能因為缺乏足夠的引導和多樣化的德育教學方式而感到乏味和缺乏吸引力,從而影響他們對于德育內容的理解和消化。同時,這也限制了學生在德育中發揮個人潛能和創造力的空間,未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家長有限的參與度
家長在德育工作中的低參與度成為學生教育的一大限制。這種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接受良好的教育。由于家庭層面缺乏對德育的引導和關注,學生可能在學校以外的環境中缺乏持續性接受德育的機會。
當家長參與度不高時,學生在家庭中難以獲得有關道德、價值觀念的積極引導。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在與同齡人交往時,缺乏足夠的道德底線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因為家庭作為最初的教育場所之一,在德育中的缺位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行為。
家庭對于德育的參與不足也可能淡化學生對于德育的認知。學生可能因此產生誤解,認為學校的德育只是一種形式,缺乏了解其背后核心意義的積極性。這或許會使學生對德育的接受程度大打折扣,導致他們在道德行為方面產生偏差。
4.德育任務重復乏味
德育任務的重復性和單調性帶來了一些難以忽視的問題。在一些情況下,這些任務顯得過于機械和重復,讓學生對這樣的任務產生疲態,失去了對這一過程的興趣。這種單調性會影響學生對德育的接受度和認同感。
當德育任務過于刻板、重復時,學生可能會出現對德育活動的抵觸情緒。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參與德育活動時產生疲勞感,從而抵觸參與、消極對待這些任務。這種反感情緒使得德育工作失去了其應有的教育效果,因為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德育難以產生積極的影響。
此外,過度的重復性也可能使得學生對于德育任務產生厭煩,導致他們對德育任務的忽視和不重視,從而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道德價值和教育意義。這是因為單調的德育任務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缺乏新穎性和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對德育的學習興趣。
三、新時期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策略
1.樹立德育理念,明確德育目標
作為小學班主任,首要任務是樹立正確的德育理念。明確認識到德育是學生成長的基石,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清晰地確立德育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的素養。通過這樣的理念,教師能夠更有方向地開展德育工作。
以培養學生責任感為例,教師要制定一個更為明確的德育目標:確保在學校和班級的各項活動中,每位學生都能清晰地承擔明確的責任,形成對班級整體的責任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實施班級值日制度。每個學生輪流擔任班級的責任人,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輪值,更是體現出一種對整個班級的責任。在值日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協助教師整理教室、幫助同學解決問題。這種具體的任務分工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班級整體運作的認識,更強化了他們對責任的理解和擔當精神。
此外,教師要積極組織社區服務活動,如組織學生去附近的養老院進行義工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被分派明確的任務,負責與老人交流、協助他們的生活所需等。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對集體的責任心,更讓他們在實際行動中體驗到對他人負責的喜悅。通過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的德育活動,學生逐漸明確了責任感的內涵和價值。
通過這一實例,教師不僅僅是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責任感,更注重在活動中確保學生對責任感的理解和體驗。這種明確目標的德育工作,有助于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同時為整個班級和校園創造更加有序、和諧的氛圍。
2.引入生活實際,彰顯德育魅力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教師需要將德育理念融入生活實際中,通過具體案例和實際故事,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道德價值觀。在班級中,教師可以創設有趣、有深度的德育活動,如主題班會、德育講座等,使德育更具吸引力。
例如,在班級中,教師可以通過分享身邊的英雄故事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可以介紹身邊的一位普通工人因為救人而成為社區的英雄,或者講述一位同學在困境中展現出的勇氣和堅持。這樣的案例既生動直觀,又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道德行為的力量。在分享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明白善良和勇氣的重要性。另外,在主題班會中選擇關于關愛動物的話題也是一種生動的方式。教師通過呈現一些動物保護的真實案例,比如野生動物被救助、廢棄動物被收養的故事,能夠讓學生了解到愛護小動物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邀請動物保護志愿者或專業人士進行講解,使德育活動更具深度。通過參與這樣的班會,學生不僅能夠產生對動物的責任心,還能夠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愛心。
教師也可以在班級中開展德育講座,關注當今社會中網絡的使用情況。教師可以組織一場關于網絡素養的德育講座,分享一些網絡欺騙、隱私泄露的案例,讓學生認識到網絡使用中的道德底線。同時,教師可以邀請網絡安全專家或警察進行專業講解,提供實際的網絡安全知識。通過這樣的講座,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網絡世界的利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些具體的活動將德育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德育更具實際意義和吸引力。
3.實施德育活動,培養道德品質
定期組織多樣化的德育活動是實現德育目標的有效途徑。教師通過志愿者服務、團隊協作等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和實際動手能力。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可以制定個性化的德育計劃,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引導他們全面發展。
例如,班主任教師可以通過創辦一個德育實踐活動——環保義工團隊建設,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活動旨在通過定期組織環保義工團隊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實際動手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環境保護,培養創新能力。
首先,在學年初,班主任可以與學生共同討論并確定成立環保義工團隊的構想。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個體的努力對環境的改善有著積極的影響。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在整個班級中進行招募,鼓勵有興趣的同學積極加入環保義工團隊。通過介紹環保的重要性,吸引更多學生的積極參與活動。
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班主任可以制定個性化的德育計劃。有些同學可能更善于組織活動,有些同學可能更擅長創新。通過了解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教師可以合理分工,使每位成員在團隊中都能發揮所長。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又有助于個體特長的發展。
定期組織環保實踐活動是這個活動的核心。例如,校園垃圾分類、植樹義工、環境整治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環保的實際意義,從而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實際動手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團隊合作的項目,如設計并制作校園環保展覽或策劃一個以環保為主題的文藝晚會。這樣的項目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又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
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團隊成員進行反饋和總結,通過分享每個人在活動中的收獲和感悟,促進學生對道德品質的深層次思考和進一步提升。這一系列的德育活動旨在通過實踐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4.聚焦家校合力,升華德育精髓結語
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家校合作至關重要。通過與家長保持緊密的聯系,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教師能夠建立起家庭和學校的有效溝通渠道。通過家訪、家長會等方式,共同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機聯系。教師要與家長分享德育的理念和方法,鼓勵家長在家庭環境中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通過建立“家庭德育小組”,教師能夠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更緊密的合作,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機聯系。教師在每個班級中成立“家庭德育小組”,邀請家長代表、班主任、學科教師等共同參與。教師要定期召開家長會議,由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在會議中,班主任要分享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學科教師介紹學生在學科方面的表現,而家長代表則分享自己在家庭中對學生的觀察。這樣的會議有助于促進雙方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情況,為共同制定有針對性的德育計劃提供基礎。除了家長會議,不定期的家訪也是促進家校合作的有效手段。通過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教師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在家庭環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這為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德育計劃提供了更為詳細的信息。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教師可以制定針對學生的德育計劃。這個計劃應包括學校內外的德育活動和家庭中的培養方法等。家長代表可以分享在家庭中成功的德育經驗,而班主任和學科教師則可以提供學校內的資源和支持,形成學校和家庭共同承擔的德育責任。另外,不定期舉辦德育主題沙龍也是促進家校交流和合作的好方式。通過討論德育話題,分享經驗和思考,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更深層次的交流,讓雙方形成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在學校和家庭中創造更加和諧的學習氛圍。
在新時期,小學班主任的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充滿了挑戰和機遇。通過樹立德育理念、引入生活實際、實施德育活動、聚焦家校合力等多方面的措施,班主任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全面成長。而在這一過程中,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持續反思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班主任的不斷努力將有助于構建更加和諧、積極的班級氛圍,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高曉影《談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管理工作》,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教師發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十一)》2023年。
[2] 安翠偉《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的實施策略分析》,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第六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二)》2023年。
[3] 鞏慶偉《德育管理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具體實現》,華教創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2未來教育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六)》2022年。
[4] 李文梅《小學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新探》,《新課程研究》202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