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萍
摘 要:在每一個班級里,都會有一些學生令班主任感到棘手和困惑,他們被稱為“問題學生”。與普通學生相比,這些“問題學生”只是處在“誤入歧途”的發展階段,因此,教師更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指導和幫助。班主任教師應該想盡一切方法去幫助那些存在問題的學生,以德育為核心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成長。基于此,本文參考相關文獻資料,并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闡述針對小學“問題學生”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關鍵詞:小學 “問題學生”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60
所謂“問題學生”,是指在思想乃至行為等方面暫時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如果教師不及時對這些學生開展德育,那么一旦學生在思想上形成“習慣”,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是極為不利的。與正常學生相比,教師需要在“問題學生”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于班主任而言,如果能夠較好地對“問題學生”進行德育,那么就能夠提高整個班級的德育效果。當前,“問題學生”的難教育、難管理已經成為教師教學工作中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但是教師萬萬不能因這些問題而退縮,對這類學生不管不顧。如果班主任漠不關心,那么可能會導致事態變得更加嚴重,將對整個班級的管理工作產生極大的影響。班主任在面對“問題學生”時,不僅需要解決知識教育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心理、道德、品性等方面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問題”一定程度上會給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提供動力。而問題的解決,不僅能夠使學生受益,同時家長、教師等相關人群都會受益。下面筆者將在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工作談談對小學“問題學生”的德育滲透。
一、小學“問題學生”的特點
(一)自卑感強
由于在班級中表現不佳,“問題學生”經常遭受到各個教師的批評,同時還會被其他同學排擠。這樣一來,這些學生就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比別人差,難以得到他人的表揚和認可,從而失去了存在感,只能通過一些能夠引起他人注意的行為來獲取關注。事實上,即使是“問題學生”,他們也有強烈的自尊心,心中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贊揚。如果對“問題學生”過分進行指責,他們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和厭學情緒。
(二)是非觀念模糊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負面的思想已經滲透到校園里,這些思想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對于“問題學生”,不良思想及風氣會對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甚至開始背離《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相關規范要求。例如,他們會將幫助同學打架視為“義氣”,將浪費視為“瀟灑”等。盡管他們在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時注重情意,但這些行為不符合學生行為規范,這些行為體現出部分學生缺乏明確的是非觀。
(三)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意志是人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通過有意識地控制和調整自身行為,以應對挑戰而產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反應。“問題學生”常常表現出的特征是自控能力差、意志力不夠堅定,在面對誘惑時,難以堅決抵制,拋棄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任性妄為,從而導致了許多不良后果。
(四)求知欲弱
許多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都沒有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畏懼困難,對學習缺乏激情,缺少明確的學習目標,這也導致他們在學習上的表現糟糕,成績也逐漸落后。同時,他們也經常遭到批判和孤立,很少體驗成功的快樂,這也使得他們往往將學習看成負擔,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二、小學“問題學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
在不同社會、家庭背景下,學生在個性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問題學生”主要表現為在思想、行為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厭學、逃課、違紀、打架等。盡管這些學生占學校總人數的比例較低,但是他們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可以影響周圍許多學生,經常拖累整個班集體,甚至是給學校抹黑。但是,這類學生的特點也非常鮮明,他們的精力是比較充沛的,膽子大,敢冒險,非常講究義氣。教師想教育好他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長期投入時間和精力,需要教師擁有足夠的耐心。為了更好地指導和幫助“問題學生”,學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必須要全面分析“問題學生”的心理,采取合理的策略來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成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對于“問題學生”的培養,做好教育轉化工作,這不僅是教師的職責,也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是需要廣大人民教師關注并積極思考的一個課題。而要想實現“問題學生”的教育轉化,教師要弄清楚素質教育是否面向了全體學生,這已經關乎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政策。本文依據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問卷,以師生訪談、心理咨詢等方式展開探究。
通過認真調查,筆者發現“問題學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學生很小的時候,其父母就離異了,隨后父母雙方忙于生計,長時間不在家,使得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負責照看,這一輩的老人大多比較寵溺孩子,加上不懂得教育,最終導致問題的出現。
2.父母離異后各自重組了新的家庭,這不僅使得孩子在心理上承受著非常大的負擔,同時養父母在教育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的顧慮,也存在著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進而引發問題。
3.父母文化程度較低,道德素質不高,缺乏正確的教育手段,從而導致問題的發生。
4.家庭條件過于優越,孩子在家中從小就深受父母及親人的溺愛,任由孩子發展。
三、對小學“問題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策略
(一)家校融合,齊抓共管滲透德育
實際上,“問題學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家庭,一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缺乏管教,即使進行管教,態度往往比較強硬,采取的方式也不夠有效,結果導致孩子們在內心深處容易產生反抗心理。家長作為孩子們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位指引者,要能夠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做好育人的工作,能夠及時發現他們內心深處的困惑、挫折和挑戰,努力為他們打造一個充滿陽光、充滿希望的心靈世界。同時,教師應該努力建立一個家校聯系平臺,促進雙方的交流與溝通,使家校關系保持融洽。因此,在對學生實施德育時,我們應以“問題學生”的家庭為出發點,積極推動家校融合,營造一個充滿愛心、尊重、包容的環境。
過去,班主任家訪是一項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且困難重重的工作。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階段網絡平臺的發展給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構建了較好的平臺,如微信、QQ等。教師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輕松、迅速、有效地與孩子們建立“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聯系,從而能夠實現更加有效、準確的家庭輔導。教師在與“問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時,需要從多個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家庭環境,挖掘孩子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秘密,并共同探索出最佳的教育辦法。此外,我們也應該積極探索更加實用、更具針對性的教育策略,給予孩子更多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在道德教育上取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和QQ群來發布有價值的內容,如有趣的故事、精彩的視頻等。這樣一來,許多父母都能夠通過這些方式來了解和學習有益的知識,從而能夠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家長可以閱讀《父母,首先應當俯下身子》《好教育就發生在不經意間》《父母也能夠做子女最佳的良師益友》等優秀作品。通過觀察學習,家長能夠產生深刻的感悟,進而采取恰當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在“內在規律”的指導下,我們要積極探索“金點子”,以建立一種有效的溝通、分享和互動機制。教師和家長應當從孩子的視角出發,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尋求能夠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方法,從而建立一種和諧、健康、良性的家庭與學校關系。通過班主任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問題學生”的思想狀況將得到顯著改善,轉化工作變得更加容易。實踐表明,如果家庭和學校之間存在分歧,教育效果就會一落千丈,而如果雙方能夠協調配合,教育效果就會事半功倍。毫無疑問,家庭和學校的合作是至關重要的,相互尊重、欣賞和交流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二)榜樣引領,潛移默化滲透德育
雖然對“問題學生”的教育是漫長的,但是只要堅持不懈,那么一定會有所收獲。一旦教師對“問題學生”不管不顧,任由他們發展,那么問題必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正如古羅馬作家塞內加說的:“教誨是條漫長的道路,榜樣是條捷徑。”對“問題學生”的教誨同樣如此。教師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成為學生心中的明燈,能夠促使他們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既然榜樣能夠發揮出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們要有針對性、有目的地幫助學生樹立更多的榜樣,使其能夠給學生的進步和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例如,在生活中吃苦耐勞的榜樣、在學習中認真仔細的榜樣、在性格上樂觀開朗的榜樣,等等,通過不同的榜樣發揮出相應的作用,以此來對學生的學習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學生”的問題會逐漸得到解決,促使他們更好地學習成長。
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榜樣的作用,班主任在尋找榜樣的時候必須謹慎,認真篩查,避免把有負面影響的學生當成榜樣,否則將會引起相反的效果。我們必須清楚哪些行為值得關注,哪些思想需要拋棄,哪些行為值得重視,這些均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教師而言,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閃閃發光”的優點,并將這些學生轉化為榜樣,提高德育效果。
當遇到挑戰時,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同伴開始。例如,對于日常學習比較粗心的同學,教師可以讓班級中比較認真仔細的同學作為他們的榜樣,而對于一些較為小氣的同學,可以讓那些樂于助人的同學作為他們的榜樣。此外,教師可以自制標簽,給予表現優異的同學一些稱號,如誠信小能手、文明小天使等,使得他們能夠班級中形成模范作用,進而對學生的日常言行舉止產生影響。
此外,教師也可以定期舉辦一些評比、選舉等活動,使得每個人都擁有成為榜樣的機會。對于那些表現良好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通過授予榮耀獎章的方式來鼓舞學生。
此外,我們還可以將精彩的內容、動聽的歌曲、生動的場景結合到一起,并將其分享到微信群、QQ群、家庭群等社交媒體平臺上,使得榜樣的影響力蔓延到更遠的地方,從而對學生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在榜樣的影響下,“問題學生”會自覺地向他們學習,同時有意識地去做出改變,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表出良好的道德品質,如尊重他人、勤奮努力、友善相處。對于班主任而言,應當充分發揮出榜樣的作用,從而有效增強班級凝聚力、號召力。
(三)結對幫扶,卓有成效滲透德育
通過對“問題學生”進行重點關注后,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在學校中很少交到朋友,他們在其他同學的視角里是“另類”和“奇葩”,被大家視作無法理解的存在。然而,對于這些“問題學生”而言,他們內心是非常渴望能夠交到朋友的。對此,作為教師,可以嘗試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向他們講述一些交朋友的道理,并幫助他們能夠盡早地找到朋友,這樣就可以讓彼此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從而幫助“問題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對于這些學生而言,同齡人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打開心靈的大門,一旦他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游戲伙伴,這些朋友就能夠為他們提供有效的德育指導,從而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成長。
例如,筆者的班級中有一個特殊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獨來獨往,很少與其他同學溝通,這也使得他在這個班級里顯得非常孤僻。即使在課堂上也是一動不動,并且在下課后又總是表現出一副憂郁的樣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特地尋找既聰明又勤奮的學生來與他一起學習,一直給予他鼓勵和支持,在學業和生活中,盡力提供幫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同學的性格在其他外向同學的影響下越來越開朗,不僅在課堂上能夠勇敢發言,而且在校園之外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
隨著“問題學生”與同學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們之間的友誼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變得越來越深厚,這也使得他們不僅會在行為上與同學和朋友逐漸靠攏,同時在思想上也會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總之,對于“問題學生”的德育,教師可以采用結對幫扶的方法,使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帶領那些成績相對較差的同學來一起學習和進步,教師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促使“問題學生”可以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當遇到“問題學生”時,不僅不能退縮,反而要迎難而上。相比較于普通學生,“問題學生”更加需要教師的幫助。雖然有時候他們會覺得無助,但作為教師應該多給予他們一些鼓勵和幫助,幫助他們擺脫“另類”“奇葩”的帽子。通過與其他學生相處,“問題學生”能夠朝好的方向發展,整個班集體將變得更加積極向上,有利于形成團結協作、勤奮好學、樂于助人等良好氛圍,最終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坡《問題學生這樣教》,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
[2] 李雯姝《小小螢火蟲追逐夢想路——問題學生教育個案研究》,《亞太教育》2022年第11期。
[3] 陳金霞《關注寬容改變——問題學生教育轉化案例》,《新一代:理論版》2019年第11期。
[4] 鄭玉明《莊浪縣農村中小學問題學生轉化策略探究》,《甘肅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
[5] 閆麗娟《完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討》,《新智慧》2022年第11期。
[6] 袁紅霞《以教師的綠洲滋潤學生的心田——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實踐與反思》,《新校園》2022年第2期。
[7] 蘇玨《實施幸福教育轉化問題學生的策略研究》,《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