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靜 王曦
【摘要】隨著新時代學校育人方式的不斷革新,教育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應該及時發揮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作用。南寧市北際路小學立足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生發展實際,將極具南寧本土特色的“非遺”項目“邕州獅舞”引進校園,以“邕州獅舞”推動“五育”并舉,實現通過傳承“非遺”文化促進“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非遺”文化 邕州獅舞 傳承教育 “五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1-0034-03
“非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簡稱。中國“非遺”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奠基的重要階段,只有根基牢固,才能枝繁葉茂。2020年,教育部在關于“‘非遺進校園”工作常態化建議的答復中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教育之中,在基礎教育階段完成學生對“非遺”文化的啟蒙與認同。將“非遺”文化與小學教育相結合,其實質就是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印入小學生內心,提高小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在小學生的心中播下熱愛祖國歷史文化的種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通過老藝人的口傳心授世代相傳,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逐步消失。學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應積極探索“非遺”文化融入基礎教育的可能途徑,努力創新形式、載體和路徑,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并逐漸愛上傳統文化,使青少年自覺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者。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南寧市秀田小學教育集團成員校南寧市北際路小學(以下簡稱“北際小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參與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過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強文化自信”作為深化學校教育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努力構建以“非遺”文化推動“五育并舉”的學校文化育人體系。學校立足實際,利用地域優勢,將極具南寧本土特色的“非遺”項目“邕州獅舞”引進校園,將“非遺”文化納入“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持續、深入地學習“非遺”文化,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一、以獅舞為突破口,構建德育新格局
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停留于文字、圖片上的記錄,更是歷經歲月變遷后生動鮮活的文明傳遞,飽含時代賦予的生命力與創造力。“邕州獅舞”集民間舞蹈、傳統武術、雜技、體操、民俗文化于一身,積淀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是人們了解南寧民俗的“活態史書”,而且蘊含著強健陽光、勇敢堅毅、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敢堅強的優秀品質具有積極推動作用,是新時代德育的好素材和推進器。
北際小學以獅舞為突破口,構建德育新格局。一是以“邕州獅舞”為基點,深化思政育人改革,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銜接、協同育人,在黨建、班隊活動找準“非遺”文化傳承教育生長點,讓獅舞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形成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二是以“邕州獅舞”為契機,開展非物質文化傳承教育活動。如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專題學習會、舉辦“非遺”文化傳承教師專題培訓會,開展融“邕州獅舞”的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于一體的校會、班隊會等活動,從而多渠道進行“非遺”知識宣傳,引導學生了解“非遺”文化,自覺接受“非遺”文化。三是組織豐富多彩的“邕州獅舞”展演觀摩、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讓學生浸潤在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之中,逐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通過一系列喜聞樂見的活動,引導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入腦入心,在學生心中播下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種子,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永久的基因。
為厚植優秀傳統文化根基,北際小學聚焦“非遺”文化傳承新路徑,利用校園廣播、課間音樂、教室、走廊、宣傳欄和微信公眾平臺等,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育人環境和文化氛圍,打造既可深度體驗又可持續學習的“非遺”文化平臺,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學校師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景觀設計,學校走廊、民族展示廳、教室文化墻上,隨處可見師生制作的獨特的“非遺”主題文創作品,師生行走其中,能時刻感受民族文化之美、鑒賞民族文化之美。
二、以獅舞為切入點,推動教學創新
北際小學將極具南寧本土特色的“非遺”項目“邕州獅舞”引進校園,以“智育獅”“體育獅”“美育獅”“勞育獅”為路徑,堅持將課程體系與“非遺”文化實踐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育人實踐活動中對話歷史、感悟文化,在潤物無聲的傳統文化浸潤中實現“五育”并舉,激發文化傳承的自覺。
(一)以“獅”增智,打造教學新優勢
學校基于“五育并舉”,大力推進教育創新,通過“非遺”文化校本化、學校課程本土化、實踐活動生活化,在課程設置上將“邕州獅舞”與學科課堂深度融合。寫作課中,教師通過定格獅舞的精彩瞬間,教會學生運用“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把作文寫得具體、生動;數學課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邕州獅舞”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如發現獅舞道具是軸對稱圖形、通過制作獅舞手工作品來設計用時和數量的數學問題等,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英語課上,學生學習用英語介紹“邕州獅舞”,做傳統文化推廣的小使者;在科學課上,學生提出“每個同學用紙箱制作‘獅子頭存放不方便”的問題,在經過多次實踐探究后,研究出用購物紙袋做成折疊式“獅子頭”的解決辦法。由此,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智慧,提升創新能力。此外,學校增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課、體驗課等課程,編寫一系列校本讀本,推動“邕州獅舞”進學校、進課堂,豐富了學生活動形式,拓寬了教育渠道,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以“獅”強體,探索以體育人新模式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的體質健康不僅關乎個人成長和家庭幸福,也關乎國家未來和民族希望。北際小學以促進健康為主線,加快學校健康教育能力建設,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以體育人新模式。
舞獅運動通過完成不同難度系數的動作技巧,將力量和優雅有機融合,使人的力量、耐力、柔韌性、協調性和靈敏性得以發展。學校因地制宜、合理開發教學資源,體育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將“邕州獅舞”動作精心編排成“非遺”特色課間操“獅舞操”,根據不同年段的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難度動作和運動負荷,使全校學生都能學習和參與。每當大課間音樂聲響起,全體學生手拿手工自制的“獅子頭”道具,進行“獅舞操”鍛煉,在運動中強健體魄,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學校還成立了“邕州獅舞”社團,開設“獅舞課程”,聘請“非遺”傳承人言傳身教,為學生講解舞獅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招式,讓學生跟隨專業教師學習舞獅基本功。通過學習,學生增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覺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小傳承人。在2023年西鄉塘區學生(少年兒童)運動會武術比賽暨校園龍獅大賽中,學校榮獲舞龍項目第一名、單獅項目第一名、群獅項目第二名的好成績。
(三)以“獅”育美,營造向美而行的氛圍
學生是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受益者,學校以獅舞元素作為切入點,整合校內外美育資源,促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多元化打造美育活動亮點,營造向美而行的教育氛圍。美術課上,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感受獅舞的造型和色彩的魅力;音樂課上,跌宕起伏的旋律,強勁有力的鼓點,由慢到快,由弱到強,師生們共同沉浸于熱烈而歡快的音樂之中。此外,學校還開發了《邕州獅舞》系列校本課程:在手工藝課程中,老師教授學生利用海洋球、紙箱、紙袋、扭扭棒等制作獅舞道具、獅舞掛飾等;在繪畫課程中,老師教學生在布袋、布鞋、扇子、紙傘等物件上繪制獅舞圖案,制作文創作品;在舞蹈課上,民族旋律與“非遺”獅舞完美融合,學生通過優美的舞姿陶冶情操,追求美的升華。
(四)以“獅”促勞,建設勞動教育新平臺
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思想性、突出的實踐性及顯著的社會性等特點,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深挖勞動教育新內涵,創新勞動教育形式,將獅舞特色融入勞動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制作獅舞掛飾、虎頭帽、龍獅船;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孩子們和父母一起制作獅舞頭套、捏獅舞彩泥。結合春節,學校布置富有創意和樂趣的寒假勞動實踐作業,開展了線上“‘邕有年味”美食創意大賽,鼓勵學生將家鄉美食與“非遺”技藝巧妙融合,隨心所欲地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吉祥獅形象。學生們制作獨特的獅兔順遂糯米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滿兔獅(吐司)、香濃細滑的獅(時)來運轉蛋糕、芳香四溢的瑞獅呈祥糕點、別出心裁的心想獅(事)成水果拼盤、精致新穎的萬獅(事)如意餃子……原本看似平淡無奇的食材,經過學生們的巧手創作,變成了一頭頭憨態可掬、氣韻生動的小獅子,學生們在創新傳承中體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學校通過將“獅舞”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精心設計系列勞動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勞動熱情,讓學生體驗到了勞動的價值。
三、以獅舞為媒介,凝聚社會合力
在文化傳承育人體系中,除了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還要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讓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承擔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職責。學校、家庭和社會在“非遺”傳承文化教育上目標一致、內容銜接、功能互補、密切配合,才能充分發揮“非遺”文化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促勞的綜合育人價值。北際小學凝聚家、校、社多方合力,創新傳承載體和傳播渠道,積極探索構建社會、學校、家庭共建共享的傳統文化傳承長效機制,激發“非遺”傳承文化教育發展的新活力。
在家校共建中,學校組織成立“非遺”家庭教育委員會,利用微信公眾號、QQ群、騰訊視頻等網絡交互平臺,聯通線上與線下,促進學校“非遺”教育在家庭的延續。在家庭教育活動中,學生帶動家長一起學跳獅舞、學做獅舞手工藝作品,家長興致盎然,親子關系得到進一步升華,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庭氛圍得以形成。
在社校共建中,學校拓展文化傳承教育路徑,邀請“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化專家、城區文化館館長入校指導,充分利用“非遺”教育社會實踐場所滿足多樣化的實踐需求,組織學生到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民族文物苑等場館開展研學活動;到社區開展“北際萌獅·喜鬧元宵”活動,為居民送上新春祝福;到敬老院進行獅舞表演,祈祝老人健康、吉祥。學校舞蹈《獅舞耀邕州》、校本特色操“獅舞操”受邀在中國—東盟(南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活動上進行展演;學生獅舞手工藝作品及繪畫作品在“非遺”成果展上展示。學校舞蹈隊參加南寧市2023年無償獻血主題才藝大賽決賽并獲亞軍。在西鄉塘區“紅領巾壯苗行動”主題公益活動啟動儀式上,學校獅舞社團進行開場舞表演,學生將自制的手工藝作品及繪畫作品在紅領巾愛心集市上進行義賣,新穎獨特的作品引來市民爭相搶購,所得善款全部捐獻給希望工程。
四、以獅舞為契機,加強教育科研
學校組建行政團隊、“非遺”文化教師團隊保障“非遺”文化傳承教育有效落實,積極開發“非遺”文化教育資源,開展一系列“非遺”文化教育活動,使“非遺”文化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與此同時,學校注重完善教師專業成長體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使教師不僅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而且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以獅舞為契機,學校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創新。學科教師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不同學段設立不同的培養目標。從低年段的感性接觸,到中年段的技藝學習,再到高年段的創新推廣,實現了知識型課程、實踐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的逐層提升,并提煉出體驗參悟式、對照融合式、主題探究式、統籌滲透式等“非遺”教育課程教學模式。
學校成立了“非遺”文化教研中心,打造“非遺”課程,開發創新人才培養陣地,以理論研究指導教學實踐,以教學實踐豐富理論體系,強化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積極探索“非遺”文化與相關學科的融合,編寫了《邕州獅舞》《南寧酸嘢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校本教材9套,制作“非遺”專題微課45節,創編“非遺”數字化自媒體推文110篇,設立相關課題15項。北際小學通過課程資源開發、作業設計、課題研究等實踐,促進了“非遺”研究和教學深入開展,實現了教師團隊課程開發、教研等能力的不斷提高。
總之,北際小學通過深入挖掘“非遺”文化“邕州獅舞”的精神內核,以“智育獅”“體育獅”“美育獅”“勞育獅”為著力點,堅持“五育”融合,推進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促進了高質量育人體系的構建,推動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健康體魄、才藝廣泛、崇尚勞動和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雅誦.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心中生根發芽[N].人民日報,2023-02-26(5).
[2]林加.中小學“非遺進校園”教育實踐目標體系建構[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6(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