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尼日樂
摘要:民族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包括具體的社會生產生活經驗、行為道德準則、藝術等。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民族內部和外部交流。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播態勢也在不斷變化,但不論發展到什么程度,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類型,所涉及的傳播手段和傳播媒介都是必不可少的。針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途徑和文化呈現方式展開計劃分析,能夠發現在民族文化傳播中存在缺乏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缺乏對民族文化的清晰認識,其他文化的沖擊和影響等問題。為此,探索新時代民族文化新型傳播路徑和文化呈現方式,在具體發展中實現整個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同時在實踐中增強文化的效應是值得被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新時代;民族文化;新型傳播途徑;文化呈現方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G03;G206.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176-0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National culture is a product of human social practice, including specific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s, moral standards of behavior, art, etc.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internal and external exchanges within the 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dissemination trend of ethnic culture is also constantly changing. However, no matter to what extent it develops, ethnic culture, as a cultural type, involves essential means and media of communication. By conducting a planned analysis of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and cultural presentation methods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ethnic culture, such as a lack of awareness and confidence in ethnic culture, a lack of clear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culture, and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f other cultures. Therefore, exploring new ways of dissemination and cultural presentation of ethnic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chieving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of the entire ethnic culture in specif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e in practice is a problem worth studying.
Key words: New era; National culture; New ways of transmission; Culture presentation mode; Research
文化是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是這個民族所有成員都認可的、特有的產物,是一個民族獨特的標志[1]。我國的民族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創造的一切物質、制度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志。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發展是中國各個民族間內部交流和不同民族間文化交流交融的結果,文化傳播是其具體途徑。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文化的傳播態勢也在不斷變化。新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提升、互聯網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已不再是交流的阻礙,加上各類平臺媒介的衍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交融互惠更加頻繁。同時在實踐中也顯現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在論證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重要性的基礎上,與實踐相結合厘清少數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能夠為解決民族文化傳播中的問題提供一些思路,在新時代更好地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播,促進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交融互惠,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加強民族文化認同。
1? 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播的重要性
1.1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可見文化交流在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隨著一個民族的產生與發展,民族文化得以形成發展并在實踐中,在時間推移中逐步深入民族成員的內心,影響民族成員的外在表現。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一個民族獨特的標志[4]。在民族文化傳播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互鑒融通,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各民族互動關系中形成和發展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吸納,共同發展[5]。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將更進一步促進各民族間的了解,促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交流借鑒中加深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1.2 推動經濟發展
阿諾多與霍克海默于1947年首次提出了“文化工業”這一概念,用來說明文化產品及其生產過程。“文化產業”這個概念于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開始運用,但目前為止學界還沒有關于“文化產業”統一的概念界定。目前,國內學者們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是“文化產業”具備經濟和文化雙重屬性。文化資源的充分挖掘與轉化是文化產業展現出經濟屬性的基礎;文化的呈現、轉化和傳承是具體途徑。對這兩個方面來說,文化的傳播都必不可少,文化傳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首先,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調整產業結構,尤其是民族地區文化的廣泛傳播能夠宣傳地方特色,促進地區旅游業發展,增加人民收入。其次,民族文化的傳播過程能夠推動民族文化的輸出,在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獲得新的發展,推動民族地區產業進一步發展。最后,在文化傳播中提供的文化產品能夠滿足人民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幫助提升人民的精神素質,提升勞動者的整體素養,在一定程度上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勞動者。
1.3 豐富與演繹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活性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傳播對整體的文化傳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具體互動過程中也能夠有效豐富傳統文化。各類途徑的文化傳播將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優化創新。隨著各類媒體平臺的發展,現在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傳播形式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展示出了新的活力。例如,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以及其他相類似的文化類節目中,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的氣節、氣韻都能夠與整體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而多種多樣的文化傳播形式,通過多樣化的表達、風格、禮儀、行為模式能夠有效演繹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幫助實現文化元素、文化形態、文化自身的重新解讀,也能夠發揮出民族文化的話語權。
1.4 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
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對于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非常關鍵。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讓中華文化走出去,傳播出去,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其中民族文化的傳播能夠展現出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包容性,同時能夠正面回應對于中國民族問題的不實言論,讓世界人民更加準確地認識和了解中國。中華文化因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新時代,探索民族文化更有效的傳播方式能夠進一步地挖掘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優秀部分,同時為人類文明增添新的內容。
2 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
在現階段民族文化傳播中,必須認識到存在的缺乏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的問題。首先,民族文化是民族有特色、有活力的部分,帶有鮮明的民族屬性和獨特性,未必能夠為大眾所接受。例如,在飲食文化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傳統。不同民族人民由于喜好不同未必能夠接受其他民族的食物,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飲食文化的傳播。其次,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其整個民族地區的穩定團結和經濟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從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長期屬于經濟欠發達區域。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如果不能夠被大眾所欣賞就很難創造經濟價值。由于地區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缺乏文化傳承與傳播,此問題減弱了其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最后,在民族文化傳播中存在文化持有者處于失語狀態的問題,也就是文化持有者對于向誰傳播、傳播什么、怎樣傳播等問題沒有話語權。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化持有者缺乏民族文化自覺,也就導致了對民族文化傳播缺乏自為。
2.2 對民族文化缺乏清晰的認識
對民族文化足夠、清晰的認識是有效傳播民族文化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部分民族的文化被商品化,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民族文化原有內涵產生了沖擊,甚至消解。新媒體的互動性、娛樂性深深吸引著年輕一代,甚至影響了一些年輕人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定位和判斷。年輕一代對于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意識和積極性缺乏,隨著少數民族老一輩人的去世,很多民族文化的精神精髓沒能完整傳承,很多民族文化的形式與內容出現了趨同或者解構現象,傳統的民族文化成了簡單的文化符號[6]。一種民族文化喪失了其特性,沒有自身的文化精髓,那么這種文化也就喪失了在人類社會的價值,必然面臨消亡的命運。除此之外,部分地區文化管理領域的領導干部自身對這一領域完全陌生,對于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缺乏清晰和足夠的認識,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傳播的政策制度也不夠完善。還有一些民族文化傳播者本身對于民族文化內涵認識不足,缺乏深入的了解,展現內容只流于空洞的表面,缺乏對于民族文化精髓的挖掘與呈現。在傳播過程中對于民族文化存在錯誤解讀,例如,將不同民族的文化張冠李戴。更有甚者,為了商業利益,利用大眾獵奇心理,為博人眼球,以獵奇的方式解讀一個民族的文化,甚至偽造民族文化,偽民俗,誤導大眾認知。
2.3 其他各方面的挑戰
除以上兩個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外,民族文化的傳播還受到了其他方面因素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新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文化傳播媒介的發展,以及人們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越來越多樣的西方娛樂文化和消費文化對民族的文化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尤其是一些崇尚西方文化的人不能理性對待民族文化,甚至一些人對于少數民族文化觀點偏頗,導致民族文化傳播遭遇很大的困難和壓力。第二,從傳播方式上來說,新媒體的發展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體的興起增強了民族文化的存儲功能,擴大了民族文化傳播的范圍與速度[7]。但同時,在新媒體時代,民族文化為適應新傳播媒介而轉變原生展現形式,這也影響了民族文化的呈現效果。
3? 新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播的思考
3.1增強民族文化傳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與傳播過程相伴相隨。不僅要對民族地區文化有充分認識,還應當增強對民族文化傳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第一,民族文化持有者應當注重對本民族文化的研究與傳承,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播和傳承的責任。第二,新時期從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角度來說,應當將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發展相結合,使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能夠向更加適合人們生活需要的角度去發展,使傳統文化保留精髓的同時適應現代需求,適應社會發展和人民需要。例如,對于蒙古族傳統技藝皮雕工藝的傳承與發展,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皮雕作品的階段,而是要讓皮雕藝術與現代人們生活中的需求相結合,使皮雕不僅能滿足藝術欣賞需求,更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使皮雕藝術被大眾所接受,適應社會發展。以相關政策積極鼓勵年輕一代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使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夠一代代傳承下去。第三,從民族文化的傳播方式上來說,當前面對日益發展的新媒體技術,相關部門應當與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等真正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群體合作,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并結合新媒體技術,探索民族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做好對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讓更多受眾能夠以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了解民族文化,增強社會大眾和人民群眾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第四,越來越多樣的互聯網技術,以及不斷發展的信息傳播技術,能夠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提供更為便捷、快速的通道,激發人民群眾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與傳播熱情,讓更多人成為文化傳播者。同時也要做好利用新媒體傳播時的審查監督,讓真正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播。此外,還應當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對民族文化進行大力宣傳。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應當根據國家政策積極通過網絡平臺做好對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工作人員還應當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將一些區域建設成為文化旅游景點,并且以此為基礎進行有效開發,讓外界通過旅游的方式,在欣賞美景、品嘗美食、參與文化活動中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從而推動地方產業的繁榮發展。
3.2 挖掘和精準把控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
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不斷變化的新媒體環境下,文化傳播容易出現傳播碎片化現象,導致整個信息的傳播難以實現融會貫通,影響大眾對于民族文化的整體認知與認同。因此,要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同時也要避免新媒體傳播的弊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使民族文化能夠被大眾認識和接受,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民族文化整體性被消解是適應市場需求與受眾細化的結果,與信息搜集和傳播的全面性要求并不矛盾。因此,應當積極挖掘和深入把控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結合民族文化的特性進行有效的、有廣度的、有深度的、廣泛的收集,全面整體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準確把握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在求同存異中為本民族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建設打好基礎,使中華文化煥發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3.3 做好元素、形態、文化的解構與重組
首先,推動民族文化傳播要進行元素重組,激發文化活力,用一種更為藝術化的形式對民族文化樣本進行優化和創新。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傳播的精準度及傳播內容的精細度,同時還應當滿足大眾的期待,讓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與大眾良好共享,增強與大眾的共情、共鳴。具體來說,就是要通過重組民族文化元素,在激發文化活力的同時實現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在當代文化創造中,要在吸收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傳統文化創作主題的有效創新,使其在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緊跟時代發展,增強文化創作效果,彰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張揚活力。例如,《經典永流傳》《中國戲歌》等節目受到人民大眾喜愛的根本原因在于,節目不僅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是創新了民族文化的呈現形式,將唯美的古詩詞與說唱和現代化的搖滾結合在一起,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戲劇以符合時代特征的形式展現,可以說做到了用一種嶄新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播,更容易被人民大眾所接受,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受眾。
其次,要追求個性表達,彰顯文化魅力。在進行優秀傳統文化表達的過程中,應當要實現個性化的表達及文化魅力的顯現。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族記憶展示及民族文化中有重要的精神價值,同時,在歷史長河中也能夠實現不斷再創造,能夠有針對性地推動精神文明的可持續性發展,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這樣能夠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新的傳播平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階段的傳統文化實現緊密結合,而且,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對傳統民族文化展開個性化的呈現。例如,一些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和民族文化傳承人參與電視節目,在電視節目中進行良性互動,使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和認識民族文化。還有一些人通過政府組織或者自發地借助一些短視頻平臺推廣傳統文化,這些方式都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相關部門和專家對展現內容的精準度、深度進行準確把關。
3.4? 促進民族文化持有者、媒體和受眾三方共同參與
民族文化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傳播的質量受文化持有者、媒體和受眾三者共同的影響。因此,要保證文化持有者的話語權,超越媒體和受眾二元關系,同時也要摒棄“傳播者中心論”。要構造三者共同參與、各司其職的三位一體的協同進化關系,即文化傳播者、媒體和受眾通過對話協商、共同協作完成民族文化的傳播。這種方式,一是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持有者、媒體、受眾三方共同選擇傳播內容、傳播方式,打開民族文化傳播的多種路徑。二是有利于建立反饋機制,確保對民族文化傳播做出的調整是有效的。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充分激發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覺,其次,要嚴格把控民族文化的內涵解讀。
3.5 加快民族文化傳播領域的媒介融合
民族文化的傳播要始終緊跟傳播媒介,調整傳播策略。新型媒介的產生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播來說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其拓展了民族文化傳播的渠道與空間,豐富和完善了民族文化傳播的方式;另一方面,新型媒介傳播的主流文化、現代文化對于民族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在新型媒介快速發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傳播不能忽略新媒介,同時必須保證民族文化傳播的準確性、完整性、新穎性。因此,要做到媒介融合,使傳統傳播媒介和新型傳播媒介優勢互補,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入挖掘數據信息,將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集中到一個數字平臺上,使得傳統媒介與新型媒介的信息終端功能一體化,傳播相同內容,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通過不同媒介接收,保證民族文化傳播的準確性,拓展民族文化傳播的空間。要利用好新媒體技術,拓展傳播邊界。新型的傳播方式能夠有效為民族文化傳播實現技術賦能,也能夠有效拓展傳播邊界。借助多樣的直播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及短視頻平臺能有效打破傳統民族文化傳播的邊界,也能夠擴大整個受眾的范圍,而VR、AR、5G等不同技術可為整個民族文化傳播賦能,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也能夠增強受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實現更有時代感召力的傳播效果。例如,《國家寶藏》這個節目打破傳統觀賞方式,積極借助VR技術,使展品更加真實立體,加深觀眾印象,增強傳播的效率,帶動整個傳播技術不斷發展。做好創新手段和文化間的融合,實現更為完善的創新。針對民族文化傳播,借助一種全新的傳播方式,可以實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化傳播,也能夠將一些受眾吸引其中,不斷將受眾的共同記憶有效拉伸。
4 結語
新時代,針對民族文化的傳播面臨的困境,要運用多種方式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注重對民族文化精神內涵的挖掘,用一種更為藝術化的方式對民族文化樣本進行優化和創新;通過建立民族文化持有者、媒體和受眾的協同關系,使民族文化傳播有人做,能做好,被接受;拓展民族文化傳播的方式,注重傳播媒介的融合,實現民族文化的緊密結合和優化調動;做好傳播內容的創新,不斷促成民族文化的高效傳播;為民族文化的傳播提供更為完善的、充足的資金支持;拓展民族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傳播渠道,提升民族文化的傳播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肖銳,朱鵬程.當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面臨的問題與建設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6):48-53.
[2] 尹清龍,李凱.鄉村振興視閾下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困境與紓解[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9(5):125-131.
[3] 滿珂,蔣亭亭.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成發展探析——以西北地區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8(6):50-59.
[4] 楊偉達.新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新思考[J].參花(下),2020(12):31-32.
[5] 宋婧,陸云.傳說與記憶:白族本主文本敘述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0(2):131-140.
[6] 劉暢,李影影.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2):242-243.
[7] 張德勝,柏茹慧.全媒體視域下民族文化的傳播[J].貴州民族研究,2015(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