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康寧
福建省紀律檢查委員會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目前我國人民生活質量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升,汽車在當下已經成為了居民十分重要的出行工具。在這種情況下,交通事故的發生數量也在不斷的上升,對社會的穩定與人民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夜晚是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時期。由于夜間的能見度較低、駕駛人容易疲勞駕駛、駕駛人由于時間緊等因素提升車速等原因,會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1]。在此情況下,駕駛人員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駕駛技術,遵守法律法規與交通規則,保障自身的安全。本論文針對夜間駕駛的安全駕駛技術進行分析,提出了可行的安全駕駛技術,對保障社會穩定、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
夜間汽車行駛的能見度相對較低,特別是在路燈存在異常或是路燈較暗的區域,能見度相較于白天有著很大的差別。許多駕駛人員在夜間駕車時,對于行駛區域的路況熟悉度低,所以無法及時的對路面存在的各種障礙進行判斷。如果在行駛過程中突然出現緊急情況,也很難通過自身的駕駛技術與緊急措施將問題解決。同時,夜間行駛過程中,駕駛人員對物體的觀察會明顯比白天差,導致人的視距發生變化,相對于白天而言較短[2]。所以,駕駛員需要更加減速慢行,將車速維持在平衡的狀態下,注意與前車的距離,保持足夠的車距,避免在出現遇到情況時,由于剎車反應時間過短出現交通事故。另外,在夜間行駛時,一些駕駛人員對燈光的掌握并不熟練。如果在普通道路上遇到對面來車或身后來車使用遠光燈,會導致駕駛人員的可見范圍縮小,進而出現交通事故安全隱患。
夜間行駛時,駕駛人十分容易疲勞駕駛。主要是由于灰暗的光線,環境會刺激大腦中的松果體分泌褪黑素。這是一種人類自我調節機制,大腦會在褪黑素的影響下進入休眠狀態。因此,在夜間駕駛時,駕駛人員會由于生理反應而產生疲倦感。特別是在夜間的11 點至凌晨2 點期間,這段時間內是疲勞駕駛導致交通事故的高峰期[3]。另外,還有一些駕駛人由于白天長期駕車睡眠不夠,所以在夜間時會出現身體疲倦,視力無法快速集中等情況,甚至會存在駕駛人在駕駛期間短暫陷入睡眠的危險情況。同時,如果車窗長時間關閉,使用車內內循環換氣,就會導致空氣不流通,使車內的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導致駕駛人存在缺氧問題。如果車內的人數較多,將會導致空氣中的含氧量降低速度加快。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就會導致駕駛人乏力、精神難以集中等問題出現。
夜間行駛時駕駛人會由于車輛較少,放松警惕而將車速提升,這種情況十分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發生。如果在經過路口時突然駛出駕駛速度同樣快的汽車,將會導致駕駛人沒有反應時間,剎車距離不夠,車輛的速度無法短時間之內下降,導致交通事故出現。同時,一些駕駛人為了趕時間而提升車速,在這種狀況下,安全隱患也大大提高。在意外事件出現后,駕駛人很難在短時間之內作出有效的反應。特別是在夜間,容易疲勞時,駕駛人的反應能力下降,發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4]。這就需要駕駛人更加注重對夜間駕駛時車速的調節。盲目的提高車速,會極大程度的提升交通事故發生隱患,尤其是夜間行駛時能見度也相對較低,駕駛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盲目提升速度,存在著極大的危險。
駕駛人如果提前得知自己會在夜間進行行駛,就需要在白天的時間充分的休息,保證自己能夠擁有充沛的精力,避免在夜間行駛時出現過于嚴重的疲倦感。同時,駕駛人員需要在行駛開始之前,對自己將要經過的路線進行了解,考慮在行駛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障礙或是危險。這些情況都需要駕駛人提前了解并及時的掌握,以保障在夜間行車時不會受到過多的影響,保障自身的安全。而且,提前觀察需要經過的路線,也能夠幫助司機選擇出一條最為合適的路線,提升安全程度。另外,如果駕駛人員在夜間駕駛時真的出現了交通安全事件。也可以依據自身豐富的駕駛經驗與提前做的準備及時應對。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5]。最后,駕駛人員在行車之前,需要對車輛進行仔細嚴謹的檢查,保障車輛能夠以優良的狀態上路,需要檢查車輛是否存在故障。駕駛人員需要在行駛之前啟動車輛保障防霧燈、閃爍燈等燈光系統能夠正常使用。駕駛人員只有做好了夜間行駛的準備,保障各個方面的安全隱患被降低,才能夠真正的安全上路,安全抵達。
夜間駕駛與白天駕駛還是有著十分大的不同的,所以駕駛人員在夜間駕駛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夜間駕駛的特點。由于天色相對較暗,視線會受到較大的影響,駕駛人在行駛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十分精準的把握住路況。所以,駕駛人需要針對夜間駕駛展開全面的研究,在自己駕駛時可以保障駕駛的安全。在路面反射出黑色視野時,就能夠表明在路面上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坑洼,如果在路面上存在水坑,將會反射出較為明亮的光線。駕駛人需要依據這些反射光線,了解前方的路況具體情況[6]。同時,為了保障夜間行車的安全,駕駛人需要盡量避免視野十分黑暗的道路,而且夜間駕駛過程中,出現會車與遠近燈光變換的情況時,有可能會造成駕駛人的視力不適應的情況。如果變換的次數較快,明暗的轉化會對駕駛人造成較大的影響,使駕駛人的視線無法迅速集中造成視覺疲勞,對路況的判斷會更加不準確,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夜間行駛與白天行駛存在著較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視野范圍上,夜間行駛時,駕駛人的視野范圍會縮小,也很難在行駛過程中對周圍環境作出正確的判斷。而且,夜間行駛時車輛比白天要少許多,駕駛人缺少參照車輛,很容易就會提升速度導致交通事故。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駕駛人員在安全行駛的范圍內調整自身車速,并根據具體情況調節車輛的燈光使用。在經過路況相對較好、路燈也相對明亮的路段時,可以將遠光燈打開,提升車輛的駕駛速度。但是在此過程中,駕駛人需要注意,只能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車速。如果將車速提高到一定程度,將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而且,在車輛行駛過程中,不能始終保持高速行駛。如果路況不佳,或是來往的車輛相對較多,就需要降低車速,將燈光轉為近光燈。同時,如果在行駛過程中,兩車之間的車距過窄,駕駛人員需要及時的與周圍車輛保持車距,這樣可以幫助駕駛人員建立起足夠的剎車距離,也能給予駕駛人員足夠的反應時間,提升駕駛安全程度,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車速的控制極其關鍵,駕駛人可以通過控制車速來保障車輛的平穩行駛,使自己能夠安全的抵達終點。
汽車的燈光對于夜間行駛的駕駛人員而言十分關鍵,駕駛人員只有巧妙的利用汽車燈光,才能夠明確前方的路況,正常的在夜路中行駛。在駕駛過程中,如果遇到了雨天、霧天等對視線有影響的天氣。駕駛人員應該及時的將燈光打開,保障行駛過程中能夠擁有有效的視野[7]。同時,也可以便于其他車輛明確自己的位置,提升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另外,在夜間行駛的過程當中,駕駛人員需要注重遠近燈光的切換技巧,如果汽車的行駛速度低于30 邁,同時路燈的照明效果相對較強,駕駛人員可以使用近光燈進行照明。如果汽車的行駛速度超過了30km/h,或是在視野昏暗與沒有會車情況的路段上行駛,可以使用遠光燈進行照明。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意外事故發生,保障駕駛人員的安全。
駕駛人最為忌諱的就是疲勞駕駛,疲勞駕駛會導致駕駛人出現反應能力降低、視野范圍縮小、無法集中精神等問題,直線提升交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在夜間駕駛時,疲勞駕駛也是誘發交通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因素,因為人在疲勞駕駛的狀態之下駕駛,對危險的判斷能力會有所降低,極為容易導致安全事故發生。所以,駕駛人員在夜間駕駛時,需要嚴格的遵守交通法規,注意調節自身的精神狀態避免疲勞駕駛,長時間駕駛等情況[8]。駕駛人需要注意勞逸結合,保障自身可以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與休息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行車的安全,才能夠盡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發生。特別是針對長途司機這一類駕駛人,需要注重休息時間的安排,保障可以勞逸結合,真正的提升自身的安全度。
酒后駕車是造成交通事故的罪魁禍首,由于酒后駕車而產生事故的情況多不勝數。因為酒之中含有著高濃度的酒精,會對人體的心肌功能產生直接的影響,使人的心血管系統受到損害;也會使人的造血系統以及消化系統等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對人腦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導致中樞神經處于興奮或抑制的狀態,影響人的意志力、注意力、記憶力與判斷力等,使人的情緒與性格發生一定的轉變。在人體內酒精濃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人就會處于醉酒或是沉睡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是絕對不能酒后駕車的,酒后駕車會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所以駕駛人員需要更加嚴格的約束自身,符合相關制度的要求。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在酒后嚴禁駕車。在實際的生活之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即為駕駛人在喝酒之后無法將車輛開回家,卻又不能將車輛留在其他地方。所以只能鋌而走險選擇酒駕。這種情況下,駕駛人可以選擇代駕,叫其他人幫忙開車等方式,務必要做到“開車不飲酒,飲酒不開車”。
在夜間行車時,駕駛人需要十分注重跟車行駛。因為夜間駕駛環境的特殊,所以駕駛人員十分容易因為視線受阻發生各種情況,急停是其中最為容易發生的一種情況。所以,駕駛人員需要在行車時做到以下幾點:首先,駕駛人需要與大型的車輛保持合理的距離,因為大型車輛相對較大,高度也相對較高,十分容易遮擋駕駛人的視線。在這種狀態之下,駕駛人很難預防突發情況,也很難及時的判斷危險。其次,駕駛人需要保障自身與出租車的距離相對較遠,在夜間行駛時,出租車會由于行人打車而及時剎車。如果與出租車的距離過近,可能會導致追尾的情況發生。最后,在夜間行駛時,駕駛人需要注重與外地車輛保持行駛的距離,由于外地車輛,對當地的道路并不熟悉。所以,在行駛之中十分容易出現忽快忽慢的情況,車輛的跟車也存在著較大的隱患。
夜間行車駕駛人需要保證自己的心態足夠平穩,如果在行駛時出現了其他車輛的超車行為,要及時的避讓允許對方的超車。如果駕駛人在行駛過程中需要超車,要先確保在這一路段允許車輛超車。如果自身處于坑洼較多、路段較為狹窄、而且路燈較為昏暗,甚至沒有路燈的地帶,不能超車。但如果道路十分筆直,車輛的照明系統可以正常使用,路燈設置較為明亮,就可以進行超車。駕駛人在超越前車過程中,需要及時的變換軟件光燈,等到前方車輛讓出路后再進行超車。在超越前車之后,車輛需要行駛出50 米左右的距離,再匯入正常車流之中。另外,在超車期間,駕駛人在為后車讓出車道時,需要保障自己與前方的車輛保有一定的距離,避免由于自身與前車的距離過小,后車在超車后發生交通意外事件。
綜上所述,在夜間行駛過程中駕駛人會受到視野、狀態、環境等因素影響,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逐漸加大。在這種情況之下,駕駛人需要在行駛之前率先做好充分的準備,降低各種層面的安全隱患;提前了解夜間駕駛的特點,精準的把握住路況;注重駕駛技巧,合理的控制車速,保障自身能夠安全的抵達終點;學會判斷與利用汽車燈光,避免意外事故發生;駕駛人需要避免疲勞駕駛,嚴禁酒后駕車,注意跟車行駛時的車距,而且駕駛人也需要注重超車與讓車問題。只有駕駛人在各個方面注重形式問題,才能夠保障行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