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婕
21世紀信息技術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在這其中,博物館的發展自然也不例外,以數字技術的延伸最為突出。數字技術讓博物館藏品的陳設形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傳統模式轉化為沉浸式的展陳形式,這種方式可以給游客以更多的體驗感,讓他們在特定的氛圍中感受到思想和精神上的洗禮,體會到文物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博物館展陳設計主要強調的是對空間的優化分配,目的是對現有的博物館進行延伸和拓展,進一步強化游客的視聽體驗,讓游客能夠對文物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進而達到信息傳播和文化教育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是以展品為核心的,設計人員會結合博物館自身的定位,針對不同的文物合理對空間進行布局,規劃好展陳的前后序列,同時還會搭配一些多媒體交互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整體的工程是具有綜合性和系統性特征的,所以在實踐的時候也需要花費較長的周期,極為考驗設計人員自身的功底和綜合素質。
沉浸本身就是一種心理學的概念,指的是人們極為投入且忘我地處于某一個情境中,或者是沉醉式地完成特定的事情,他們會最大限度地集中精神。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沉浸也指的是人們在設計者營造的情境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沉浸本身就牽涉到兩種不同的類型,一個就是認知主動型,另一個就是環境被動型。就認知主動型來講,指的是人們處于自己所設定的氛圍中,或者是停留在自己腦海的記憶中,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想象性特征。認知主動型并不要求外界的輔助,也不需要依靠具象化的事物,是完全憑借自身的內在感知而存在的。觀眾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實踐教訓,結合已經發生的事情和已經積累的知識,創造特定的想象氛圍。值得注意的是認知主動型沉浸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隨時隨地都可以被中斷。
而就環境被動型來講,強調的是觀眾被外界空間所影響,沉浸在特定的具象化氛圍中,具有極為明顯的客觀性特點。所以觀眾會有更強的代入感,他們會受到空間變化和語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只要外界的空間存在,觀眾就可以連續沉浸在其中。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沉浸式設計,主要是以沉浸這兩個字為主的,強調的是在有限的空間內,結合多種不同的元素,對主體的感官進行強化和升華,目的是為了讓參觀者有處在虛擬世界中的感覺,進而獲得更為深刻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說,沉浸式設計能夠給意識帶來更為明顯的沖擊,具有極強的科技屬性和互動屬性,相對于傳統的展陳布置來講,沉浸式設計的趣味性要更加明顯,能夠結合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和手段,讓靜態的藝術品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沉浸式設計的引導下,觀眾在參觀的時候也會感受到藝術品創作者的精巧構思,他們會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內涵,從而能夠獲得最佳的視聽體驗,而不是像以往那樣走馬觀花地進行觀看。換句話講,沉浸式設計滿足了觀眾和創作者的互動需求,能夠讓觀眾與藝術作品展開多元的對話。
設計人員要認真分析博物館發展的客觀定位,博物館之所以存在,不僅僅是為了保存文物,更是為了讓文物的價值能夠被大眾所感知。所以設計人員在開展沉浸式展陳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參觀者的核心訴求,只有從參觀者的角度出發的設計,才可以讓博物館更具吸引力。具體來講,設計人員必須保證參觀者和設計之間是可以互動交流的,要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多元化審美元素的滲透,讓產品的展陳能夠變得更加生動,從而彰顯出強大的美學效果和感染力。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要注重對設計方案做出創新和優化,要盡可能保證設計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這樣才可以有效展現出其歷史價值。在規劃展陳設計路線的時候,也要盡量控制好路線的距離,不能過短也不能過長,并且還要結合文物的類型與歷史,彰顯出其多元化的價值,這樣可以給參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設計人員也要注重展現出文物的多樣性,要分配好博物館內的主展廳和主場地,這樣可以讓參觀者有更為明確的目標,從而不會產生審美疲勞或者是視覺疲勞。接著,設計人員要把控好博物館內的空間節奏,盡量讓參觀者保持適當的步伐頻率,引導他們按部就班地去瀏覽不同類型的文物。在規劃的過程中,還要保證參觀者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價值取向,對展品進行靈活選擇,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參觀者的黏性,引導他們結合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進行充分思考,吸收文物的精神內核。也就是說,設計人員只有強化了互動體驗,才可以讓博物館的價值展現得更加充分,參觀者才會有流連忘返的感覺。
當下,新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行業發展的方方面面,能夠讓傳統行業展現出更多的生機和活力,設計人員要充分考慮新媒體技術優勢,將博物館的傳統展陳模式結合新媒體技術以設計符合實際要求的展陳設計方案。就現階段的應用情況來講,新媒體技術在沉浸式展陳設計中的應用,主要牽涉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多媒體交互技術,這一技術是較為常見的沉浸模板,能夠把文字和圖片充分交叉到一起,結合多媒體互動程序,讓博物館參觀者能夠與屏幕展開多元化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多媒體交互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信息對接,所以也可以讓博物館的展示變得更加高級。例如,早在2018年,故宮博物院在展覽《清明上河圖》的時候,就結合了現代化的高科技,在保留原作精華的基礎上,利用藝術和科技等不同的元素,打造了更為動態的視覺空間,把《清明上河圖》轉化成了影像,無論是圖中的樹木花草,還是來往船只都真正動了起來。同時,故宮博物院還結合劇目影院的技術,把《清明上河圖》用曲面屏的形式展現了出來。這樣一來,觀眾就仿佛真的可以觸摸到大宋的繁華光景,這種強烈的互動得到了觀眾的好評與認可。
其次就是虛擬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把多媒體投影和計算機都結合到了一起,是以虛擬環境下的全息投影為核心的,能夠真正營造逼真的三維視覺空間,讓觀眾有真假難辨的模糊感,這一技術的塑造性和動態性是極強的。當觀眾有觸手可及但又遙不可及的感覺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有更強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例如,在2019年的時候,故宮博物院就結合過年這一主題,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了數字沉浸體驗展,通過科學技術將賞燈觀火、水上樂園等不同的類型與故宮結合起來,這些不同類型的體驗都對應故宮內的藏品,也結合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無論觀眾選擇哪一個板塊,他們都可以接觸到創新型的沉浸空間,獲得良好的互動體驗。與此同時,成都博物館也在2019年聯合珠寶品牌寶格麗推出了限時的臨時展覽,以寶格麗品牌的經典標志靈蛇為主題,結合虛擬現實技術,打造出了逼真且華麗的珠寶空間,這一沉浸式的展廳顯然是趣味十足的,所以也為寶格麗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
再次是空間傳感技術,空間傳感技術強調的是動態傳感設備和觀眾之間的交互。當交互的時候,動態傳感設備會把信號傳遞到計算機平臺上,然后實時進行反饋??臻g傳感技術的沉浸感是最強的,日本的地產公司森大廈曾與數字媒體藝術團隊聯合推出無邊界數字藝術展,結合空間傳感技術,讓觀眾在空間內自由自在地進行肢體運動。在這里,無論觀眾做出什么樣的動作,他們都可以與周邊的環境進行互動,都可以獲得來自周邊環境的反饋,而空間內的大屏幕影像也會隨著動作發生改變。例如,如果觀眾走在了水面之上,那么畫面中的水也會泛起層層漣漪。如果觀眾靠近了燈具,那么彩色的燈光也會逐漸亮起。
最后是機械控制裝置技術,這一技術搭配的是一些可移動的設備和展品,目的是為了構建出現實的互動場景,能夠滿足觀眾參與產品制作的需求,這樣可以引導他們積累更多的自信心,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之前,日本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就開發出了不同類型的機械類裝置,把裝置放在一樓的展覽空間,讓觀眾自由自在地進行互動,結合動畫模擬器,親身感受原畫圖片是如何轉動起來的。這種實踐式的參與,可以讓觀眾有更多的體驗感和熟悉感。2016年,成都博物館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皮影戲,展開了盛大的皮影木偶展,設計人員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皮影木偶在舞臺上的特殊屬性,運用了舞臺照明的控臺技術,讓觀眾隨意切換不同的視角進行觀看,同時還搭配了一些多媒體的音響,讓觀眾直接使用手柄進行機械拉繩運作,進一步激發了在場觀眾的好奇心,提高了觀眾對展覽的認知程度。也就是說,機械裝置技術的應用,可以讓觀眾有更多的參與感,也可以讓博物館的展陳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
設計人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要分析參觀者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向往,并結合大數據平臺,分析參觀者在博物館內的參觀行為,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等多個角度出發,分析基層的精神文化期待,這樣才可以真正展現出博物館的人文性和歷史屬性。在這個過程中,空間設計必須結合基本的人類情感,例如,設計人員可以直接結合游客的知覺體驗,引導參觀者與展品進行良性互動。早在2015年,倫敦泰特美術館就舉辦了一次以人體五大感官為核心的主題展覽,這次展覽融合了許多新型科技,能夠讓參觀者從嗅覺、觸覺和聽覺等不同的角度出發,感受到那些抽象繪畫的現實價值。例如,就觸覺和視覺來講,觀眾可以直接觀看和觸摸不同類型的繪畫。就聽覺來講,觀眾可以聆聽繪畫的聲音或者是展品的心聲。從味覺的角度來看,博物館設計人員也結合展品的現實年代,設計了與之情感基調相符合的香水,這樣就可以讓觀眾在觸摸到展品的同時聞到香水的氣味,進一步加深自己的參觀印象。這種飽含情感的沉浸式設計,能夠讓展品的歷史記憶更為充分地展現出來。
由于博物館的展品都是以實體的形態出現的,所以參觀者在進入博物館之后,最先關注的必然是其外觀本身,所以設計人員要重點突出直觀的感受,要用視覺元素為參觀者營造環境和氛圍。例如,瑞典北歐博物館在裝修時,就結合當地的氣候變化特性,把冰藍色和白色交叉到一起,這樣可以讓參觀者在進入博物館之后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寒氣,冷工業的裝修不僅需要符合現實基調,更要符合情感需求。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該博物館還在展廳入口設計了一些交接部位,安放一些環形的凳子,這樣不僅可以靈活運用空間,同時也可以讓參觀者有種直面冰川的感覺。博物館的整體基調都是偏冷的,可以從視覺上降低參觀者感受到的溫度。另外,該博物館還在入口處搭建了數字化的展覽廳,數字化展覽廳內部體現的就是北極的歷史發展面貌,當參觀者置身其中的時候,他們也會有一種身處冰窖的感覺??偟膩碚f,這一展廳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冰塊,參觀者可以有身臨其境之感。哈爾濱世紀汽車歷史博物館在設計的時候,也結合了沉浸式展陳設計的思路,從聽覺和嗅覺等多個角度出發,安插了時光穿梭區,搭建起了互動性的投影屏幕,這樣就可以讓觀眾感受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變化,分析當時的城市面貌。而當參觀者繼續向前行走的時候,他們看到的畫面也會與之前大不相同。博物館在內部安插了音響,音響也會模擬機器的轟鳴聲,這樣可以讓參觀者有時空穿梭之感,他們會感覺自己也處于那個年代中。再向前走,參觀者就來到了戰車展區,戰車展區對應的就是那動蕩的年代,所以墻上也安裝了一些殘破的紅磚,在這里,該博物館也在內部安裝了一些投影儀,專門播放一些戰爭紀錄片,能夠讓參觀者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
本文主要從互動體驗的強化、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滲透、情感設計的強化、直觀感受的強化這幾個角度論述了沉浸式展陳設計的應用路徑。沉浸式展陳設計較以往的傳統展陳設計有很多優勢之處,但其在博物館中的應用仍然任重而道遠,設計人員要保持充足的耐心和熱情,要結合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設計中凸顯博物館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