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騰,李 娜,黃亦凡,王欣慧
(常州大學商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高質量發展戰略是中國現階段乃至未來一段較長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作為國民經濟的“發動機”以及其他產業部門間的“紐帶”,實現物流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推動整體產業部門高質量轉型的內在要求。2019 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對我國物流業提出客觀性、全面性、綜合性的評價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是物流業未來發展道路上的“指南針”,其中,第二十二條指出構建物流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由此可見,科學測度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是持續推進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和升級的前提,因此本文以長江經濟帶上9 省2 市為研究對象,構建合理的長江經濟帶物流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長江經濟帶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以期為未來長江經濟帶的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旨在促進物流業整體功能的提升,因此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影響物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方面[1],如Liang 指出物流效率的提升可以促進經濟貿易的發展[2];何黎明和楊守德研究發現技術創新是推進物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3-4];魏際剛認為戰略高度是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關鍵[5]。隨著高質量發展內涵的不斷深化和細化,部分學者開始轉向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定量評估,如Liu 從環境的可持續性和經濟效益評價了亞洲國家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6];Rose 從綠色物流政策角度考察了馬來西亞物流發展質量[7];林雙嬌、李繼云、衛宇杰和戴德寶分別針對全國、云南省和西北各省市從不同層面構建了反映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并采用層次分析法、極值熵值法以及組合賦權法多種方法對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了定量測算和評價[8-11]。
現有文獻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囿于樣本數據和研究視角的限制,目前關于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定量測度仍然較少,且在實踐上也缺乏對長江經濟帶的實證研究。基于此,本文試圖構建反映長江經濟帶物流發展狀況和特征的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和分析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為長江經濟帶制定更為有效的物流高質量發展策略提供決策依據。
由于目前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進程時間較短,難以對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動態演進過程進行系統測度和有效評估,因此,本文僅選取2020 年的截面數據,對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靜態測度和綜合評價分析。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重要內容:一是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設計;二是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三是具體二級評價指標的選擇。其中,二級評價指標的選擇和確定將直接關系到最終的評價結果。本文綜合考慮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各種因素以及與社會經濟間的聯系,按照科學性、適用性和可獲得性基本原則,構建由區域經濟質量、技術創新能力、物流產業績效、物流發展規模和綠色發展成效這5 個一級指標、17 個二級指標的物流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長江經濟帶物流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相比于專家評判法、層次分析法等一些主觀賦權的方法,熵權法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12]。在信息論中,熵是對系統有序程度的度量。熵值越大,信息的效用性越小;反之則越大。因此,本文擬采用熵權法計算各個測評指標的權重。
(1)數據標準化處理
采用極差標準化法消除數據的量綱,使所有數據介于0~1,具體方法如下:

其中:Xij為原始數據,min(Xij)為該指標的最小值,max(Xij)為該指標的最大值,xij為該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
(2)熵權法評價步驟
熵權法確定權重和評價指標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1 步:計算i 個省份j 項指標占該指標總的比重:

其中:n 為省份總數目,m 為指標總數目。
第2 步:計算j 項指標的信息熵:

第3 步:計算j 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值:

信息效用值越大,表明該指標越重要,對評價結果的影響程度就越大。
第4 步:計算j 項指標的權重:

第5 步:計算所有指標綜合評價得分: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所需的統計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長江經濟帶統計年鑒》(2021)、《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2021)、《中國物流統計年鑒》(2020)以及各省市統計年鑒,其中有些數據因無法收集到物流業的數據,采用郵政、倉儲及運輸業的數據。
根據前文所述的綜合評價方法,對2020 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得出各省市的綜合得分如表2 所示。

表2 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的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得分
由表2 可以看出,2020 年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的均值為0.090 9,排名靠前的依次是浙江、江蘇和上海,排名靠后的依次是貴州、云南、重慶和江西等地。不難看出,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高水平地區分布在下游的江浙滬地區,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核心省市和沿海發達地區,江浙滬無論是貨運量、客運量等物流總量,還是交通運輸體系的完備性和先進性,都遠遠超過了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因此這3 個地區的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也位居長江經濟帶前列,而西南地區一方面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另一方面經濟和技術實力也偏弱,使得自身物流業高質量轉型和發展受到制約,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也落后于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
進一步測算出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在5 個維度的不同結果,如表3 所示。根據不同維度的測算結果來看,各個省市在相應的維度也是不均衡的。從各個維度的均值來看,物流產業績效指數均值最高(0.029 4),區域經濟質量指數均值第二(0.021 5),而綠色發展成效指數的均值結果最低(0.008 2),這說明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區域經濟以及物流產業基礎情況大致來說發展的還是不錯的,物流業的產業績效可觀,但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的成效不高,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整改提升。

表3 長江經濟帶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分維度測算結果
(1)區域經濟質量維度:上海、江蘇、浙江這3 個省市的數據位列前三,而云南、貴州、江西這3 個省份則處于后三位的位置。具體來說,上海是我國東部對外開放較早的沿海城市,交通十分便利,積極對外開放,經濟實力與地位是全中國最高水平的城市。江蘇省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位居全國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全省下轄的13 個地級市也已全部進入中國城市GDP 百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次于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于上海,因而區域經濟質量維度位居第二。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北與上海、江蘇接壤,也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對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高于上海和江蘇,同時具有優越的港口優勢,因此其區域經濟質量維度僅次于上海和江蘇。
(2)技術創新能力維度:浙江、江蘇這2 個省份的技術創新能力相對其他省份來說比較突出。主要原因還是這2 個省市的主導產業。由于浙江、江蘇經濟發達,商業貿易繁榮,其大力發展制造業,因此需要不斷引進高端人才,R&D 經費支出額以及技術市場的成交額較高,為物流業的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這些舉措有利于促進傳統的物流業轉型升級,提高區域物流的發展質量。整體來看,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的技術創新能力兩極分化現象還是比較明顯的。
(3)物流產業績效維度:在該維度中,浙江、上海、江蘇這3 個省市的數據指數高于其他省市。這3 個省市的地理位置優越,物流業發展較早,有雄厚的基礎以及完善的基礎交通設施設備,物流業的從業人數也較多,為現代物流業高質量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物流產業績效維度相對較高。此外,浙江、上海、江蘇制造業的原材料大多來自區域之外,與此同時,大量的制成品需要運往國內外其他的區域,所以物流需求很大。而排名后2 位的省份是貴州和云南。貴州的山地高原居多,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云南是貴州的鄰省,相對來說也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經濟水平不是很高,物流產業建設也起步較晚,這些因素導致其物流效率不高。
(4)物流發展規模維度:江蘇、四川在該維度中分別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其中,江蘇在該維度的4 個指標中都發展靠前,比較均衡,因而其物流發展規模位列第一。位于中國西南腹地的四川,擁有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鐵路是四川與省內外交流的大動脈,已形成密度較高的鐵路網,鐵路營業里程遠高于長江經濟帶的其他省市。因此物流發展規模指數位列第二。相比之下,上海和重慶的物流發展規模排名靠后。上海和重慶作為我國的直轄市,雖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總面積相對其他省份來說較小,內河航道里程、鐵路營業里程和交通運輸用地面積相對來說就不會很多。除了上海和重慶,貴州的排名比較落后,由于經濟相對滯后,基礎設施不是很完善,所以導致發展規模較小。
(5)綠色發展成效維度:該維度中具有明顯優勢的省市分別為浙江、上海。由具體指標所測算的數據可以看出,浙江和上海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遠遠低于其他省市且浙江的森林覆蓋率也相對較高,整體來看,長江經濟帶的物流綠色發展成效相對較低,這對于物流的高質量發展是巨大的挑戰。綠色發展成效最低的省份是貴州,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11 個省市中最高的。與此同時,通過對數據進一步的研判,我們可以發現,綠色發展成效這項維度與其他4 項維度的波動基本呈現相反的趨勢。總而言之,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成效較低,需要各區域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決相關問題。
本文根據長江經濟帶區域為例,將評價指標分為5 個維度,包括了區域經濟質量、技術創新能力、物流產業績效、物流發展規模、綠色發展成效,選取了17 個指標從而構建了基于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2020 年物流發展狀況層面的物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通過運用熵權法計算這17 個指標的權重以及各個省市在每個維度的權重,客觀反映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程度。由此總結出以下結論:
(1)長江經濟帶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有待提升,各省市之間的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江浙滬三地的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遠高于其他地區,而西南地區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有待提升。
(2)從評價指標體系各維度的測算結果來看,長江經濟帶物流產業績效及物流發展的經濟技術基礎較為樂觀,而在物流綠色發展成效方面的表現較差,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整改提升。
(3)從各省市分維度測算結果來看,江浙滬三地在各維度的得分都比較靠前,但是浙江和上海的物流發展規模以及江蘇的綠色發展成效得分較低,是未來提升其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需要注意的方面。
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促進長江經濟帶物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成為長江經濟帶11 個省市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加大物流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優化各種交通方式的組合,提升長江經濟帶整體的貨物周轉能力,充分運用物聯網、信息監控等前沿技術,完善網絡物流公共平臺,信息共享,實現“智慧物流”。
(2)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和人才引進強度,提高貨物周轉效率和物流企業的生產運營能力,充分運用新工藝和新技術,實現物流產業低碳環保、低耗高效和可持續發展,加強綠色物流發展力度。
(3)不斷優化以江浙滬地區為重點的物流產業圈布局,發揮龍頭省市的帶動作用,扶持發展水平較低的西南地區,促進長江經濟帶區域物流一體化,從而實現物流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整體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