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陳雪梅
(廣州醫科大學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1436)
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已成為黨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1]。高校圖書館“全民閱讀推廣”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線上活動越來越受到圖書館的重視和讀者的喜愛。高校圖書館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結合實際開展多元化的在線活動,既是各大高校“在線課程”的重要補充,更是圖書館改變傳統服務模式,拓展閱讀推廣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的重要課題[2]。
文獻調研發現,早在1999年,朱翠華、程川生[3]就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在線服務”的思路。截至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圖書館在線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近5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在線教育、智慧圖書館建設、虛擬參考咨詢等方面。王蓮[4]通過對中美高校圖書館在線信息素養教育(OILI)的理論和實踐展開分析,探討我國在線教育的相關問題。茆意宏[5]總結了疫情時期國內圖書館界在線服務的舉措,為圖書館在線服務提供建議。易明[6]等綜合利用專家咨詢、小組討論等方法,提煉高校智慧圖書館的29項主要功能項目。韓娟娟[7]調查了美國高校圖書館“主動式”聊天參考咨詢服務的現狀,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以期為我國高校圖書館的虛擬參考咨詢服務提供新思路。
雖然這些研究為圖書館服務創新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發展思路,但仍有進一步深入探索的空間,表現在:(1)相關研究結論多定位于在線教育方面,少有對各高校舉辦的在線活動開展總結和分析;(2)當前有關圖書館在線服務的研究多以綜述性研究為主,實證研究偏少;(3)研究缺少對相關理論的參照。圖書館在線活動是其在線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圖書館閱讀推廣的關鍵環節,是“全民閱讀”戰略與“互聯網+”戰略的有效結合,但從當前國內圖書館學界的研究來看,該領域仍有待進一步探索。
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利于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有力支柱[8]。考慮到高校圖書館尤其是“雙一流”高校圖書館,既集中了讀者對圖書館在線活動的強烈需求,也蘊藏著高校圖書館的巨大潛能,能夠很好地反映圖書館領域的整體趨勢,因此筆者選取36所“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作為調查對象,一方面,對其官方網站的“公告”“活動”等欄目進行逐條篩選,另一方面,對其微信公眾號的服務功能和推送信息進行篩選和統計,梳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在線活動的實踐路徑,以期為高校圖書館提供行動方案和實踐指導。樣本選取時間段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信息與文獻圖書館績效指標》中將圖書館“評估”定義為:對圖書館所提供服務的效益、效率及相關性的評價過程[9]。基于此,筆者將高校圖書館在線活動的實踐分析界定為活動宣傳、活動周期、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效果。
通過調查得知,36所“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主要通過圖書館主頁、微信公眾號發布活動信息,主要以推文形式推送活動通知和通過功能菜單設置活動專欄或活動日歷。調查顯示,共有28所高校圖書館在主頁或微信公眾號菜單欄設置了活動專題,其中以“講座與活動”“培訓講座”為主,僅有4所高校圖書館強調“在線活動”,并設置單獨板塊。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中南大學圖書館的“在線展覽”以及天津大學圖書館的“直播點播”專欄。由此可見,圖書館在線活動的傳遞渠道分散,不利于讀者快速獲取活動信息。
從活動周期分布看,36所高校圖書館在線活動數量分布不均,如圖1所示。4月活動數量達到頂峰,占活動總記錄的20%,而在寒暑假期間,活動總量均在100場以下,平均月活動數不足兩場。可見,高校在線活動開展的時間過于集中,較多高校在“世界讀書日”期間集中開展在線活動,而在寒暑假期間,由于在校讀者較少,圖書館在線服務出現“停擺”,活動分布不平衡,不利于調動讀者積極性。

圖1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在線閱讀推廣活動分布趨勢
36所“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均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或官網發布了在線活動的信息,內容可劃分為在線教育、閱讀推廣、互動交流等(見圖2)。在活動內容的設計上,各高校圖書館特色鮮明,形式多樣。(1)部分圖書館的在線活動是以固定欄目形式持續開展,具有延續性,易形成品牌,如浙江大學圖書館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微天堂真人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的“上書房行走”等專題。(2)部分圖書館將閱讀推廣活動細化,如山東大學圖書館將圖書推薦分為學霸書單、與師共讀、各學科書單推薦。(3)部分高校注重時事,推出“疫情”相關專題欄目,如南開大學圖書館的“我的戰疫生活”,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的“21天讀書戰‘疫’”。

圖2 “雙一流”A類高校圖書館在線閱讀推廣活動內容模式
雖然部分圖書館在線活動有突出的主題,但整體來看,與第三方聯合舉辦的活動重合度高。如英語口語大賽、閱讀積分打卡、學術訓練營等,圖書館自主設計的講座和競賽占比較少,原創度低。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線活動平臺涵蓋B站、騰訊會議、釘釘、知網、Zoom、抖音、快手等。除單一在線模式外,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等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線上+線下”模式。圖書館在線活動多以“單向輸出”形式開展,缺乏互動和引導,雖有部分高校開展了在線互動交流活動,但形式單一,以投票為主,難以激發高校年輕讀者的熱情和興趣。
調研期間,共收集近2000條活動通知,其中閱讀量超5000次的活動有45條,占比2%,詳見表1。

表1 閱讀量超5000次活動情況統計
在線活動的參與人數與其活動通知的點擊量成正相關關系,閱讀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受歡迎的程度及活動效果,因此產生高閱讀量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討。分析高閱讀量在線活動,發現比較受歡迎的主題類型包括:(1)原創活動。高關注度的在線活動均為原創性活動,而轉發信息、同質化信息的關注度均較低。(2)主題活動。武漢大學“微天堂真人圖書館”“猜書名”、南京大學“私家書房”、浙江大學“閱讀嘉年華”、廈門大學“i學堂”等高閱讀量活動均為各高校的主題品牌活動。(3)創新活動。東南大學的“第一個在圖書館的跨年夜”活動形式新穎,跨年直播熱度高,武漢大學“《拯救小布》新生開卡游戲”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新生在線活動,參與度高,可行性強。(4)互動活動。武漢大學“猜書名|飲水機旁的交談”、電子科技大學“閉館音樂伴你乘風破浪”、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甜炸了”以及各類競賽投票活動,以在線投票、留言精選等形式搭建與讀者互動交流的渠道,增加了用戶黏性。(5)標題吸睛。高關注度活動的宣傳標題均能做到“明確”又“吸睛”,既能讓讀者了解此次活動的主題,又能用一些關鍵詞吸引讀者進一步了解活動內容。
綜上所述,高校在線活動總體上仍有很大的可創造空間。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活動宣傳力度不足,品牌效應尚未形成;(2)活動周期分布不均,體系建設不完善;(3)活動內容同質化,活動創新不足;(4)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平臺渠道需拓寬。因此,高校圖書館應從總體規劃的角度,搭建閱讀推廣服務體系,提升圖書館在線活動的質量,優化活動效果。為更有效地分析高校圖書館在線活動的開展情況,筆者結合活動理論分析框架對研究實踐進行總結。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起源于康德與黑格爾的古典哲學,強調了活動在知識技能內化過程中的橋梁性作用,構建了主體、客體、勞動分工、共同體、工具與規則6個維度[10]。近年來,活動理論已經打破學科界限,應用于教育[11]、信息系統[12]、圖書情報[13]等多個領域。圖書館在線活動越來越受重視,也越來越有其重要的價值,必然將從單一活動向系統化、規范化發展[14]。活動理論為各界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框架,利用活動理論有助于對圖書館在線活動進行全面、系統地解析,為后續活動的設計、優化和評估奠定基礎。因此,引入活動理論探索在線活動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鑒于此,筆者在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參考活動理論框架,基于高校圖書館在線活動的特性,從主體、客體、共同體、規則、工具、分工6個要素展開分析,如圖3所示。

圖3 在線閱讀推廣活動體系要素及相互關系
(1)活動主體。主體是圖書館在線閱讀推廣的主要能動要素,一般由圖書館主導,學校社團組織合作,同時可借助第三方機構的資源和服務。多元化的主體構成有助于豐富圖書館在線活動的內容,跨界融合更是圖書館推廣在線活動的創新路徑[15]。
(2)活動客體。活動客體是指在線活動的對象,活動的開展需充分關注客體的反饋,增強主體和客體的互動,這也是實現在線活動價值的重要因素。高校圖書館在線活動的客體主要是指學生、教師等,圖書館需針對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在線活動。
(3)活動共同體。高校圖書館在線活動的開展由若干個組織或部門構成的共同體共同推進,依照相同的目標,共同商定并設計遵循一定規則的在線活動,并由此形成一個共同體。綜合調研結果得知,圖書館的共同體一方面是指用戶聚集形成的各類“團體”,如社團、學生會等;另一方面是指可與圖書館合作舉辦活動的數據商、團委、教學科研部門等。
(4)活動規則。在線活動的開展受到來自活動內外的各類規范的約束。圖書館作為在線活動的主導機構,需組織管理活動的各個環節,搭建在線活動體系框架,包括從活動設計到渠道推廣、從效果評估到調整完善。從高校圖書館的實踐經驗來看,若要獲得良好的活動效果,必然從活動設計之初遵循既定的規則,優化活動管理。
(5)活動工具。在圖書館在線活動中,工具是主體與客體之間實現交互的媒介,是指在線活動的展開形式,目前大部分在線活動的開展要借助在線平臺完成。第一類是社會化媒體,主要包括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第二類是在線互動平臺,如騰訊會議、釘釘等。
(6)活動分工。分工是指活動成員為了更高效的完成任務,優化活動結果進行的勞動分工。在線活動依托互聯網技術,其活動的主題設計、活動宣傳、活動運營、技術支持都需要主體和共同體之間相互配合,協同完成任務目標。
圖書館作為在線活動的主體,應統籌規劃和調配組織,把握活動的組織合作、活動策劃、品牌建設、宣傳推廣等一系列問題[16]。綜合活動理論要素的內涵和36所被調研高校的實際情況,筆者將在線活動解析為“宣傳推廣-品牌建設-活動設計-組織合作”4個層級,嘗試提煉其中值得借鑒之處,構建多元化在線閱讀推廣活動的管理服務體系,如圖4所示。

圖4 圖書館在線閱讀推廣活動體系
分析被調研高校圖書館的活動組織情況可發現,大多高校均建立了與不同組織的合作橋梁。(1)部分高校圖書館會利用第三方機構如出版社、數據庫商提供的活動資源,但同質化嚴重。圖書館舉辦在線閱讀推廣活動,其核心是資源的分享和推廣,出版社和數據商在活動中能發揮重要的價值,圖書館有必要與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充分利用其資源尤其是線上資源,豐富在線活動的內容。(2)部分高校圖書館會與團委、學生社團合作,其中武漢大學的“真趣書社”“閱微書社”“春英詩社”等已成為圖書館的親密伙伴。與學生社團合作,使學生深度參與活動的組織,既能更好地把握讀者的喜好,也可以拓寬活動的宣傳渠道。(3)部分高校圖書館會聯系校友會,發揮著名校友的引領作用,鼓勵學生閱讀并參與圖書館線上活動,拓展校園活動的深度和廣度。
目前高校圖書館推出的在線活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時間上都不盡如人意,未能形成體系。在模式上,多局限于在線講座、各類競賽等形式;在時間上,多集中在4月份。對高校圖書館而言,開展閱讀推廣要有文化意識和品牌意識,推廣在線活動,更要在內容完整性與形式多樣性上下功夫。
高校圖書館應從總體規劃的角度,搭建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在活動內容模式上,強化原創活動,弱化同質化活動;強化主題活動,創建活動品牌;強化互動交流,拓展交流平臺。在活動形式上,利用公共直播平臺,同時充分使用平臺中的互動功能,增強活動的趣味性。在活動時間上,應在突出“活動月”的同時,均衡在線活動的開展時間,以便調動讀者的積極性、增強用戶黏性,真正實現圖書館遠程服務常態化,圖書館活動不斷線。
品牌的建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圖書館盡早樹立品牌意識,逐漸形成多元化的在線活動品牌。首先,針對在線活動設計專門的品牌系列,再以不同的活動主題分類呈現。其次,定期推出品牌活動,使其具有延續性,鞏固讀者的參與黏度。最后,可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展開創新,不斷挖掘新的活動亮點,為圖書館在線活動注入新鮮的血液,激發讀者的興趣,提升品牌影響力。
公眾號和官網的活動通知是讀者了解圖書館在線活動的重要渠道,活動通知標題和內容的設計尤為重要。標題要主題清晰,兼顧吸引讀者關注。通知內容可加入音頻、視頻、活動選項等宣傳載體,以更直觀的方式調動讀者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另外,合理利用圖書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的菜單欄功能有助于解決活動類型繁多、活動內容不清等問題。菜單欄可將在線活動歸類整理,便于讀者根據個人偏好更深入地了解活動信息,提高資源服務時效。同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圖書館有必要制定活動日歷,以便讀者清晰地了解每周、每月活動動態。當讀者關注某個活動后,可在活動開始前提醒讀者,減少因過多的信息量導致錯失或遺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