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斌
平頂山市中醫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99
重癥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種臨床常見急腹癥,起病急,病情兇險,易引發多種并發癥,使得患者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者可導致病死[1]。相關文獻報道,SAP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腹腔感染,發生率約21.07%~45.43%,是判斷病情嚴重程度重要指標,也是導致患者病死重要危險因素[2]。早期診斷SAP合并腹腔感染,并給予及時有效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極大臨床價值。對SAP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來說應給予合理抗感染治療,但隨著抗菌藥物的應用普及,病株耐藥性不斷增強,這無疑增加抗感染難度。臨床需明確SAP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細菌譜及其對抗菌藥物敏感性,以達到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的目的。本研究選取樣本醫院118例重癥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分析其腹水或壞死組織標本病原菌學及藥敏試驗結果,明確病原菌構成及其抗菌藥物耐藥性,為制訂用藥方案提供數據支持。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2020 年10 月平頂山市中醫醫院收治的118 例SAP 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男女比例為53∶65;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8.82±10.3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20 h,平均時間(11.24±4.02)h;SAP類型:57 例脂源性,44 例膽源性,17 例其他;身體質量指數(BMI)18.91~27.23 kg/m2,平均BMI(23.02±1.95)kg/m2。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納入標準:①符合《重癥急性胰腺炎共識指南》[3]中關于SAP 的診斷準則,經CT 檢查證實。②符合《中國腹腔感染診治指南(2019 版)》[4]中腹腔感染診斷標準,經病原菌培養證實。③發病至入院時間<24 h。④年齡18~70 歲。⑤首次發病。(2)排除標準:①孕婦。②伴有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病、重要臟器功能衰竭。③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④發病前出現感染。⑤近期使用過會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的藥物。⑥臨床資料缺失。
采集SAP合并腹腔感染患者10 mL腹水或少量壞死組織標本放于培養瓶,加入增菌液,置于全自動血培養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型號:Bact/ALERT)進行細菌培養,再用微生物分析儀(法國梅里埃公司,型號:VITEK32)鑒定病原菌,以紙片擴散法行藥敏試驗。質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糞腸球菌(ATCC35218)、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1)記錄并分析118 例SAP 合并腹腔感染患者腹水或壞死組織標本病原菌構成。(2)分析主要革蘭陽性菌(包括葡萄球菌屬、菌腸球菌屬等)抗菌藥物耐藥性。(3)分析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等主要革蘭陰性菌抗菌藥物耐藥性。
研究開始前召開討論會確定各項調查項目。參與研究者均為本科室醫師,調查開展前均接受疾病與統計學相關知識的統一培訓,并通過理論知識問卷考核后,開展調查工作。研究對象從醫院病歷管理系統中抽調,同步獲得患者相關詳細病歷信息,在鑒定病原菌時,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操作,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正確性。
118 例伴有腹腔感染的SAP 患者腹水或壞死組織標本共培養出病原菌115 株,其中革蘭陰性菌72 株,占比為62.61%,主要包括銅綠假單胞菌12株(10.43%)、大腸埃希菌20 株(17.39%)、產氣腸桿菌4 株(3.48%)、肺炎克雷伯菌8 株(5.22%)、陰溝腸桿菌6 株(6.96%)、鮑曼不動桿菌6 株(5.22%);革蘭陽性菌36 株,占比為31.30%,主要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6株(5.22%)、腸球菌14 株(12.17%)、表皮葡萄球菌4 株(3.48%)、其他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2 株(1.74%);真菌7 株,占比為6.09%,主要包括白色假絲酵母菌4株(3.48%),見表1。

表1 病原菌構成情況 例(%)
藥敏試驗結果顯示,腸球菌屬、葡萄球菌屬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耐藥率較低,均為0%,而腸球菌屬、葡萄球菌屬對環丙沙星、克林霉素及慶大霉素耐藥性高達100%,見表2。

表2 腸球菌屬、葡萄球菌屬等主要革蘭陽性菌抗菌藥物耐藥性情況
大腸埃希菌對亞胺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美羅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率較低,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亞胺培南耐藥率較低;大腸埃希菌對左氧氟沙星、頭孢他啶、頭孢曲松及氨芐西林耐藥性相對較高,均在80%及以上,尤其是氨芐西林耐藥性高達100.00%,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曲松及氨芐西林耐藥性相對較高,均在80%以上,見表3。

表3 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等主要革蘭陰性菌抗菌藥物耐藥性情況
SAP 存在兩個死亡高峰期,即急性反應期與感染期,現階段急性反應期病死率已得到明顯改善,而感染期則成為造成SAP患者死亡的第2個高峰期。感染期通常發生在SAP 后4 周左右,患者一旦進入感染期,病死率便會明顯升高。SAP合并腹腔感染為感染期常見并發癥,此時患者機體會大量釋放炎性介質,進入血液循環后可誘發全身炎癥反應,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6]。因此,盡早給予SAP 合并腹腔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療十分重要。但抗菌藥物種類繁多,為合理選擇抗菌藥物,發揮抗菌藥物效用,需明確引發腹腔感染病原菌分布,行藥敏試驗。
腸道出現問題是引發SAP合并腹腔感染主要原因,而腸道問題通常由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等感染所致。本研究表明,118 例SAP 合并腹腔感染患者腹水或壞死組織標本共培養出病原菌115株,其中革蘭陰性菌72株,占比為62.61%,主要包括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革蘭陽性菌36 株,占比為31.30%,主要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6株、腸球菌14 株,真菌7 株,占比為6.09%。與涂仁娜[7]研究結果相似。說明革蘭陰性菌是引發SAP合并腹腔感染主要致病菌,出現原因可能為腸道內菌群移位,革蘭陽性菌腸球菌感染也與腸道內菌群移位有關,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與腹腔引流液逆行感染有關[8-9]。另外,需注意既往較為少見的產氣腸桿菌、鮑曼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也開始出現。
本研究行藥敏試驗后,腸球菌屬、葡萄球菌屬等主要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寧耐藥率較低,均為0,大腸埃希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美羅培南耐藥率較低(≤20%)銅綠假單胞菌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亞胺培南耐藥率較低(≤20%)。說明SAP 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葡萄球菌屬、腸球菌屬等革蘭陽性菌時,可給予萬古霉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治療,主要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革蘭陰性菌SAP 繼發感染患者時,可選擇亞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羅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羅培南等抗菌藥物不僅耐藥率較低、抗菌譜廣,且易穿透胰腺屏障,在未確定SAP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病原菌構成時,可首選以上藥物,在得到細菌培養與藥敏試驗結果后,可個性化選擇耐藥率較低藥物,提升療效,促進患者預后恢復。此外,腸球菌屬、葡萄球菌屬對環丙沙星、克林霉素及慶大霉素耐藥性高達100%,大腸埃希菌對左氧氟沙星、頭孢他啶、頭孢曲松及氨芐西林耐藥性相對較高,均在80%及以上,尤其是氨芐西林耐藥性高達100%,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曲松及氨芐西林耐藥性相對較高,均在80%以上,臨床需加以重視,在確定SAP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葡萄球菌屬、腸球菌屬等革蘭陽性菌時,需避免使用左氧氟沙星、頭孢他啶、頭孢曲松及氨芐西林,主要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需避免使用左氧氟沙星、頭孢他啶、頭孢曲松及氨芐西林耐等抗生素。
綜上所述,革蘭陰性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為SAP伴有腹腔感染者壞死組織標本或腹水的主要病原菌,其次為革蘭陽性菌(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對大部分抗菌藥物耐藥率均較高,臨床應依照病原菌分布情況與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抗菌藥物治療,保證用藥有效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