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夏,王藝璇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是指患者因冠狀動脈突發性急性持續性缺血或缺氧而導致患者心肌壞死的一種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1]。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術是臨床常用治療AMI 患者的一種治療方式。PCI 可將患者血管在短時間內疏通,實現冠狀動脈血運重建,促進血流灌注量恢復,從而緩解心肌缺血及缺氧狀態,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但若未在黃金時間內對患者進行救治,患者仍有生命危險[2]。美國心臟協會及心臟病學會基金會在關于PCI治療指南中建議,對AMI患者應將其入院至首次球囊擴張時間(D-to-B時間)控制為<90 min,縮短D-to-B時間可最大程度上促進AMI 患者預后改善[3]。但臨床研究[4]發現,正常的急救及護理流程,程序過于繁瑣,可能延誤患者最佳治療時機,故手術室胸痛救治優化程序,在保障患者救治效果的同時,優化縮短救治時間對AMI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于心肌梗死行PCI術患者采取手術室胸痛救治優化流程,觀察并分析其救治效果及對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影響,目的在于為此類患者提供臨床治療方案的參考,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20 年1—6 月收治的100 例在手術室采取胸痛救治優化流程后行PCI 術的心肌梗死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樣本醫院2018 年1—6 月收治的68例在手術室未采取胸痛救治優化流程前行PCI術的心肌梗死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62 例,女38例;年齡42~80 歲,平均年齡(65.48±6.24)歲;心功能分級為2級28例,3級56例,4級16例;合并癥為糖尿病19例,高血壓58例,高血脂23例。對照組中男45例,女23 例;年齡40~76 歲,平均年齡(64.25±5.83)歲;心功能分級為2級26例,3級32例,4級10例;合并癥為糖尿病16例,高血壓30例,高血脂22例。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2)發病時間不超過12 h。(3)完成直接PCI 術者。排除標準:(1)直接行PCI前出現心臟驟停行心臟復蘇者。(2)冠脈造影后因多種原因延誤再灌注治療者。(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室胸痛救治流程。護士根據分診將患者送至搶救室后,監測患者心率、心電圖等生命體征,建立靜脈通道,待患者辦好住院相關手續后,送至相關科室進行救治。
觀察組采用手術室胸痛救治優化流程。(1)前期準備。①對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包括AMI病因、治療及護理等方面內容,同時開展急救模擬訓練、技能訓練等,如心肺復蘇、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心電圖操作及相關知識等。指導護理人員如何正確使用搶救儀器,促使其熟練掌握整體護理方法與流程,在考核成功后方可上崗。②建立新型綠色流程管理模式。制定救護流程及風險管理制度,對于心肌梗死患者開通綠色急救通道,并確保通道的通暢性,建立胸痛中心急救網絡,聯合多科室診療,采取先診療后繳費流程,急診搶救室張貼搶救流程,配備急救藥品及設備,便于實際操作有序不亂。③強化醫護急救技能培訓。院內制定規范性急救技能培訓標準,可舉行急救操作能力比賽,進一步提高醫護人員急救能力。④院內明確門診急救綠色通道范圍。主要包括休克、心跳呼吸驟停及急性心肌梗死等,門診接收到此類患者時需在接診與搶救的同時,及時上報,以便做出合理接診方案。(2)急救護理。患者由急診入院后,接診護士10 min內安置患者,并予以相應處理,如予以患者吸氧,優先安排患者行12導聯心電圖檢查,于患者左上肢建立靜脈通道?;颊咭坏┐_診為心肌梗死后,醫師立即于其左上肢安置留置針,護士遵醫囑予以患者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藥物,并將其標識為“胸痛患者”,以便于綠色通道救護,并對患者進行采血,快速將標本送檢,將患者心電圖結果交于醫師后,盡力安撫患者情緒,簡單明了的與患者家屬溝通相關注意事項等問題,在取得同意后,對患者進行大致評估,通知相關科室進行手術準備,根據評估結果預測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攜帶必要的急救儀器及物品(如除顫儀及搶救儀器等),經綠色搶救通道將其送入導管室,詳細與介入醫生及導管室護士進行交接。(3)手術室護理。心肌梗死患者行PCI需爭分奪秒,介入醫生及導管室護士接到通知后立即著手患者術前準備。患者取平臥位,監測患者心電及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予以患者吸氧監測血氧情況,行PCI時患者全身肝素化,準確記錄肝素使用時間與劑量。為避免穿刺口出血或感染,護士需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若出現異常及時予以對癥處理。手術室護士需熟練掌握手術流程及各種器械操作等,便于在術中正確傳遞器械,協助醫師順利完成手術,隨時根據醫囑變化治療操作,術后送患者返回病房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患者目前病情,并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工作,督促患者家屬補齊相關手續,如后續繳費工作等。整個優化過程中合理利用綠色通道,先救治,再繳費,盡量3 min內完成靜脈血液采樣,15 min出檢查結果,8 min實現心電圖檢查,盡可能縮短D-to-B 時間,使患者心肌短時間內得到灌注,控制患者病情。
(1)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及D-to-B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包括氣短、感染、心率失常。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住院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及D-to-B 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開始手術時間以及D-to-B時間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開始手術時間以及D-to-B時間情況(±s)
組別觀察組(n=100)對照組(n=68)t值P值住院時間(d)16.38±5.32 23.41±6.88 7.456 0.001開始手術時間(min)43.21±11.24 69.35±13.45 13.654 0.001 D-to-B時間(min)56.32±12.25 83.45±16.48 12.232 0.001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例(%)
經臨床研究[6]發現,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積與其梗死時間呈正相關,梗死時間越長,其梗死面積越大,導致患者病死風險增加。故針對AMI患者需采取積極及時的治療措施,以在短時間內恢復心肌梗死區域血流,延緩患者心肌壞死進程,從而降低患者病死率[7]。研究[8]顯示,AMI患者若在發病1 h 內獲得有效救治,可將死亡率降低約1.2%,若在發病6 h 內獲得有效救治,可將死亡率降低約5%~6%。但臨床實際中,AMI 患者在抵達急診室后,分診、檢查心電圖、建立靜脈通道、辦理入院手續及采集血液樣本等均需耗費時間,可能導致患者救治不及時而加重病情進展,因此,需優化胸痛救治流程,以及時挽救患者生命。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行手術室胸痛救治優化流程后,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及D-to-B 時間均縮短,且患者PCI術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降低,說明在心肌梗死行PCI 術患者救治時采用手術室胸痛救治優化流程,可簡化救治流程,保障患者及時獲得有效救治,降低PCI 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本院針對縮短AMI 患者救治時間實行手術室胸痛中心優化流程,一是前期對護理人員進行針對性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急救技能,可使護理人員冷靜處理患者突發情況,避免增加患者心理壓力等。二是開通綠色通道,建立胸痛急救中心網絡,可使患者人未到,信息先到,方便介入醫生及護士提前了解病情,做相應準備,合理利用醫院資源,先救治再繳費,可避免患者錯過最佳救治時間,急救室內張貼有救治流程,并配備有急救藥物及設備,促使整個救治過程有條不紊,可確保救治過程快速順利進行。三是在患者入院后接診護士在短時間內安置患者,并予以對癥處理,盡快為患者輸氧、監測患者心電圖、建立靜脈通道、采血取樣等。盡量安撫患者及家屬情緒,同時與患者家屬溝通此次救治相關注意事項等,取得同意后評估患者大致情況,經綠色通道將其送至導管室,與介入室醫師進行交接,可縮短患者開始手術時間[9]。行PCI時患者全身肝素化,護士準確記錄應用肝素時間及應用劑量。四是PCI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穿刺點有無出血或感染等現象,若出現異常及時對癥處理,可減少患者PCI術后不良反應發生。通過上述種種胸痛救治優化程序處理,心肌梗死患者可在短時間內獲得有效救治,并可降低患者PCI術后不良反應。李宣霖[10]在研究中采用對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胸痛救治優化護理流程后,患者得到及時救治,救治效果較好,本研究結果與此結論具有同質性,說明對于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優化救治流程對其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顧琴[11]研究表明,對于急診胸痛患者實施優化護理流程后,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降低,本研究觀點同與其結論具有同質性。
綜上所述,應用手術室胸痛救治優化流程后,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流程簡化,患者住院時間、開始手術時間及D-to-B 時間均明顯縮短,PCI 術后不良反應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