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已成為教師教學過程中關注的重要話題。啟發式教學運用于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活動,在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生物知識的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提高了高中生物的教學效率。同時對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意義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生物;啟發式教學;應用;策略
新課改下,高中生物的傳統化教學已無法與高中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相適應,為了突破生物教學的瓶頸,教師需要注重教學創新,積極主動地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作為對教學手段的創新,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化教學效率低以及學生的探究能力欠缺、思維僵化等問題,以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在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需注重教學內容和啟發式教學的有效結合,構建靈活生動的課堂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
1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1.1有助于激活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事實證明,學生只有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活動,才能對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探究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學習生物知識。高中生物的學習過程,學生常常會遇到很多專業名詞,類似于“變異”“蛋白質”“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等,這些名詞相對抽象,很多學生都無法有效理解,如果教師仍舊采取灌輸式教學,就會影響到學生的理解,并使學生覺得生物知識的學習較為枯燥。而啟發式教學的應用,則能有效解決該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一起探索生物學中專業名詞的實際含義,把灌輸式教學轉變成理解式學習,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有效理解抽象知識,并促使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驅動力,激發其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1]。
1.2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自主性
高中生物的傳統化教學中,都是教師作為主導,學生能夠進行自學的空間十分小,對教師有著強烈的依賴心理,這種情況,會影響到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自學意識形成。而啟發式教學的運用,不僅能發揮出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而且還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即教師通過多種啟發手段,開展課堂教學,提供給學生開放化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解決生物學習中的問題,并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科學思維能力。
1.3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驗能力
實驗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但在傳統化教學當中,部分教師認為實驗教學的開展太繁瑣,過于浪費教學時間,所以,就會采取灌輸式教學法,課堂的教學效果不佳。而啟發式教學的應用,生物教師可組織開展實驗教學,把復雜的生物知識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經過觀察和操作實驗,得到相應的感悟與啟發。例如在對淀粉酶位于不同溫度催化淀粉水解的實驗進行探究講解時,學生通過在實驗中觀察現象、動手操作以及記錄數據,就能對酶的活性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并讓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獲得啟發,鍛煉了學生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2]。生物實驗的開展,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生物知識,還能節省教師在課堂上多次講解的時間,并且使學生更加充分地掌握相關生物知識。
1.4有助于調節課堂教學氛圍
為了啟發學生自身的科學思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生物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需通過多元化教學形式,調節課堂的教學氣氛,使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趣味化。為了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合理應用啟發式教學,教師可啟發學生積極質疑與思考,通過不同的方法啟發學生,為生物課堂的教學帶來新活力,提高學習效果。
2啟發式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創設啟發式教學情境
要將啟發式教學科學合理地運用于生物教學,就需明確啟發點,以便于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地開展。興趣作為教師啟發學生的首要要素,是確保高效教學的重要條件。因此,在導學環節運用啟發式教學是最佳的機會,即在課堂初始,就激發學生學習與探究生物知識的興趣,并通過啟發式教學情境的創設,啟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為后期教學的高效開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創設啟發式教學情境的策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創設多媒體的視圖情境。啟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求知興趣,圖片、視頻是最直接且有效的啟發素材,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可通過視圖情境的創設,依據生物課程的教學方向,在互聯網上搜集一些相關的圖片與視頻,整理編輯制作成Flash微課視頻,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播放,讓學生通過視圖資料的觀看,找到情境所包含著的理論知識,這不僅能順利導入新課知識內容,還能啟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與形象思維[3]。
(2)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生物知識的提煉源自實際生活以及自然界,通過生活化情境創設,能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因此,生物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可通過現實生活當中的生物現象當做教學起始,例如列舉出自然界當中的植物生長的現象或者相關動物行為,提出相應的導學問題:“同學們,你們在自然界,有沒有見過相關生物現象?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將生活問題作為導入,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獵奇精神就會被充分調動,積極主動地探討與分析,使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動力得到有效激發,充分掌握教師講解的生物知識,并能通過學習的知識解釋實際問題。
(3) 創設生物史教學情境。生物作為一門學科,歷經了漫長的歷史以及發展過程,這些生物史也能當做啟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材料。在進行生物史情境創設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生物史的相關資料,或者是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將與生物學有關的科學家研究事跡與卓越成果講解給學生,將生物學相關的科研成果在社會發展中的運用講述給學生,指導學生學習生物科學家堅持不懈、嚴謹認真的科研精神,拓展學生的科學視野以及文化視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學行為。
2.2應用啟發式典型事例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注重學科內容和實際生活的密切關聯。因此,在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啟發式事例的運用,讓學生從熟悉的、與生活相關的事例當中獲得啟發,主動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與探討生物問題。創設與學生生活相貼近的情境,既能開啟學生的學習思維,又能降低學生理解生物知識的難度,幫助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逐漸過渡至對生物知識的探究,便于學生更好地接受相關生物知識。由此可知,教師選擇什么樣的事例通常對生物教學的效果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事例選擇時,要遵循新穎性、典型性的原則,因為典型事例能更好地啟發學生的學習。例如在對“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呈現DNA生物鑒定的素材,隨著DNA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往的一些疑難案件也通過DNA鑒定有了新的突破。2020年南通公安DNA實驗室運用DNA對比技術,成功地破獲了以往的積案,實現命案全破的優秀戰績。民警通過已經相對成熟的DNA比對技術,鎖定了10年前的搶劫案嫌疑人,找到了十幾年前的命案嫌犯。接著,教師可啟發學生思考:“這個事件中,警察是通過什么技術確定了嫌疑人的?”此時,學生就會發現,DNA鑒定技術是破案的關鍵,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DNA是存在哪里的?是怎樣實現基因遺傳的?”經過該過程,學生對學習的生物知識產生濃厚興趣,積極主動探究與遺傳學有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3設置啟發式問題
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提問是常見的方法,通過問題的巧妙設置,可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設置教學問題時,要想實現啟發的作用,就需充分認識到學生之間的認知差異,設置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將問題作為驅動,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問題,促使學生依據教師設置的問題,獲得相應的啟迪,確定解決生物問題的思路,感受到探索知識的樂趣。在設置問題的時候,需注重問題之間的環環相扣,要在學生的疑惑處、關鍵處提出問題,避免出現“啟而不發”的情況,通過問題的合理設置,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時刻保持良好的狀態。例如在對“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的內容進行講解時,首先,生物教師可將《侏羅紀公園》中的片段播放給學生觀看,觀看后,提出相應的問題:“電影中,科學家是通過什么方法將滅絕了的恐龍復活的?”學生在經過思考后,得出答案:科學家是通過史前蚊子的身體中獲取到恐龍的血液,再從血液當中提取到遺傳基因,通過遺傳基因,培育、繁殖出恐龍。對于這個問題其實較為簡單,學生只需認真觀看電影片段就能知道,而經過該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到遺傳基因具備的功能,接著,教師又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否通過恐龍DNA來復活恐龍呢?DNA都存在哪里?蛋白質是怎樣合成呢?”通過設置不斷遞進的問題,啟發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得出問題的答案。通過啟發式問題的合理設置,不僅能啟發學生確定探究問題的方向,還能鍛煉其思維能力,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生物知識。最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基因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那么,基因是如何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呢?通過教師的啟發式提問,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使學生逐步理解本章的主要知識點,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2.4開展啟發式實驗
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時期,教師都習慣于運用灌輸式教學法,高中生物的傳統化教學,不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啟發式實驗的開展,立足于自主性原則,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凸顯出學生的課堂學習自主性。高中生物的主要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與掌握到相關生物知識,教材中包含的文字內容,僅依賴于口頭講述,學生是無法有效理解的,而許多知識點通過實驗加以驗證,就能以更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有效掌握相關重難點。實驗教學相較于理論講解,能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深刻體會到生物知識的趣味與奧妙,轉變學生對于生物知識枯燥的看法。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啟發式實驗教學的開展,可指導學生自主思考、判斷與分析,從而使學生形成科學思維,并提高其自學能力。例如在對“內環境穩態”的相關內容開展教學時,由于這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因此,教師可通過啟發式實驗,引導學生理解與掌握內環境穩態的概念,根據教學內容,把實驗劃分為相應的步驟:首先引導學生提前準備兩個試管,一個試管中加入一定量蒸餾水,而另一個試管則加入血漿,測量與記錄兩個試管中液體的pH;然后,在兩根試管中均加入等量鹽酸,記錄并比較加入鹽酸后pH的變化;最后分組討論實驗過程記錄的數據,并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加以分析,以獲得相應的結果。啟發式教學整個實驗過程需學生獨立完成,而教師則在該過程中進行引導與啟發,經過模擬內環境,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了解到內環境的相關知識,而且還能通過實驗操作,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其自學能力提高。
3結語
啟發式教學運用于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能有效克服傳統化教學的弊端,促進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生物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因此,高中生物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需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啟發式教學情境、啟發式典型事例、啟發式問題、啟發式實驗開展,優化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孫方.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應用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1(1):14.
[2]勉海林.探究啟發式教學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20):4748.
[3]姚銀霞.高中生物教學中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巧用研究[J].讀寫算,2020(28):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