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仁海 劉成元 黃威 代秀云 劉興二 仲義 夏遠峰 蔡鑫茹 劉俊 吳鳳新



摘要:以兩群論為基礎,構建瑞德和蘭卡斯特-Iodent 這2個強雜種優勢群體,育成2個強優勢系列玉米自交系,進而育成優良雜交種。2009年冬在海南三亞構建K10×吉D2417選系基礎群體,采用系譜法經6代自交加代育成系列母本自交系。2011年夏在公主嶺用Mo113、吉D43076、PD72B和PH207 這4個自交系合成選系微群體,隔離區種植,自然散粉1次,以孤雌生殖誘導系作父本進行誘導,育成系列父本自交系。2012年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范家屯試驗地按照增廣NCⅡ不完全雙列雜交試驗設計,分析了6份育成的自交系產量、農藝性狀的配合力及與產量間的關系,以及各個組合產量的平均雜種優勢。通過遺傳分析篩選出高配合力母本自交系吉D225、吉D65377、吉D5344,父本自交系吉D3F、吉D797。利用這些自交系育成了玉米新品種吉單604、吉單621、吉單672,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總結了構建選系群體的素材起點要高、構建的選系群體要具有針對性,以及運用2種或2種以上育種技術組合進行育種等經驗。
關鍵詞:玉米;自交系;遺傳分析;選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S51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3)24-0078-05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1-2],已成為糧食、飼料、工業加工、能源等多功能、多用途的重要資源,表現出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推動著全球糧食生產迅猛發展[3]。美國研究人員預測,未來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依賴于品種源源不斷地推陳出新,而品種更新升級能力受制于種質資源的改良創新研究水平[4]。改良和創新種質是玉米育種持續不變的核心所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前沿的、遺傳基礎豐富的種質資源,育種工作者無論用什么辦法,做多少工作,都得不到預想的結果;不進行種質資源改良創新研究就得不到優良的育種素材,尤其是抗病基因的發掘與利用,玉米新品種研究將舉步為艱,產量和抗性再上新臺階亦難上加難[5]。大力推進玉米種質資源引入、鑒選、改良、擴增及新品種選育研究,鼓勵種質原始創新,做大做強民族種業,加大玉米生產力度,對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國家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6]。吉林省農業科學院以兩群論為基礎,分別構建了瑞德、蘭卡斯特-Iodent 這2個強雜種優勢群體,育成了母本自交系吉D225、吉D65377、吉D5344,父本自交系吉D3F、吉D797,并利用這些自交系育成了玉米新品種吉單604、吉單621、吉單672,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
1 母本系選育過程
1.1 瑞德群體構建
K10為瑞德種質的骨干自交系[7],因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良好的綜合性狀、較高的配合力等特點,在中國北方玉米育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吉D2417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自育自交系,選自PH6WC×33D22[8],該系具有高配合力、高產、優質、廣適、拱土能力強、宜機播等優點。本研究構建 K10×吉D2417選系基礎群體,以期育成高配合力母本自交系。
1.2 自交系選育
2009年冬在海南三亞以東北春玉米區骨干自交系K10和瑞德種質自選系吉D2417雜交組配選系基礎材料K10×吉D2417;2010年夏在吉林公主嶺完成F1加代,取得F2,冬季在海南三亞種植500株套袋自交,選收246穗;2011年夏在吉林公主嶺采用系譜法,選擇優良穗行自交,冬季在海南三亞選擇優良穗行自交并進行測配;2012年夏在吉林公主嶺加代自交,配合力測定,冬季在海南三亞加代自交,復制優良組合;2013年夏在吉林公主嶺加代自交并進行雜交種多點產量試驗,冬季在海南三亞繁殖自交系,穩定,育成3個高配合力同源系,系譜分別為K10×吉D2417-5-1-2-1-2-3-1(命名為吉D225)、K10×吉D2417-36-2-1-5-3-3-4(命名為吉D5344)、K10×吉D2417-65-1-2-1-3-7-7(命名為吉D65377)。
2 父本系選育過程
2.1 蘭卡斯特-Iodent群體構建
自交系Mo113選自1134×Mo17,屬蘭卡斯特種質[9],具有早熟、配合力高、花粉量適中、耐旱性好[10]等特點;吉D43076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自育自交系,選自PH4CV×吉846,屬蘭卡斯特種質,具有配合力高、品質好、產量高等特點;PD72B和PH207為美國解密的Iodent種質,具有配合力高、綜合抗性好、植株稍高的特點。選用Mo113、吉D43076、PD72B和PH207作為選系素材,充分融合蘭卡斯特和Iodent種質構建選系基礎群體。
2.2 自交系選育
2010年夏將Mo113、吉D43076、PD72B和PH207 這4個父本系兩兩雜交配制6個雜交種,冬季在隔離內種植,每個雜交種播種1行,每行25株,花期自由散粉,按行混合收獲脫粒;2011年夏每個穗行取100粒混合做母本,以高誘5號做父本進行誘導,父母本行比1 ∶4,設置隔離區,花期母本去雄,秋季選優良單株收獲,挑選單倍體籽粒,冬季采用化學加倍的方法獲得DH系;2012年夏繁殖、測配,冬季綜合鑒定、配合力分析,篩選符合育種目標的編號為LI-3和LI-797的DH系,分別命名為吉D3F和吉D797。
3 自交系的遺傳分析
2012年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范家屯試驗地選取性狀差異較大的6個母本類自交系吉D225、吉D5344、吉D65377、吉D3246、吉D5563和吉D4832作為被測系,以父本類自交系吉D43076、PHB1M、吉D3F和吉D797作測交系,按照增廣NCⅡ不完全雙列雜交試驗設計,對6份被測系的主要數量性狀進行遺傳分析,共配制24個雜交組合。分析了6份自交系在產量、農藝性狀的配合力及與產量間的關系,以及各個組合產量的平均雜種優勢。一般配合力分析結果表明,自交系吉D5344、吉D5563能降低穗位高,提高莖稈穿刺強度和莖稈直徑,可用作矮稈抗倒育種材料;自交系吉D225和吉D5344表現增產,增加穗行數和行粒數,而吉D5563、吉D3246、吉D4832表現減產(表1)。
特殊配合力分析結果表明,自交系吉D225、吉D3246、吉D5344增大穗長,提高穗行數和行粒數,而吉D4832表現相反;自交系吉D5344、吉D65377表現增產,且吉D65377表現減少禿尖,提高容重。產量性狀的一般配合力、總配合力與小區產量的相關系數均達到顯著、極顯著水平;產量平均雜種優勢分析結果表明,吉D225的雜種優勢最強,母本一般配合力效應值為7.82;其次為自交系吉D5344,母本一般配合力效應值為5.98;篩選出吉D5344×吉D3F、吉D5344×吉D797、吉D65377×吉D3F、吉D225×吉D3F 這4個強雜種優勢組合(表2)。
4 高配合力自交系利用
4.1 吉單672選育
該品種2014年以吉D5344為母本、吉D797為父本組配雜交種;2015年進行初比試驗,2016年參加多環境產比試驗,綜合表現高產、穩產、廣適、綜合抗性突出等特點,2017—2018年參加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組區域試驗,2018年參加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組生產試驗;2017—2018年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進行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2018年在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進行品質分析;2019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玉20190100。該品種適宜在吉林省中早熟玉米種植區、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和內蒙古中早熟玉米種植區大面積推廣種植。
4.2 吉單604選育
該品種2015年以自選系吉D65377為母本、吉D3F為父本組配雜交種;2016—2017年進行所內產比試驗,2018—2019年參加吉林省友邦聯合體中早熟組區域試驗,2019年參加生產試驗;2018—2019年在吉林市農業科學院、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院進行人工接種抗病(蟲)性鑒定;2019年在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進行品質分析;2020年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吉審玉20200056;2022年完成內蒙古自治區同一生態區引種備案,引種備案號:蒙引玉2022340號,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該品種適宜在吉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中早熟玉米區種植。
4.3 吉單621選育
該品種2015年以吉D225為母本、吉D3F為父本組配雜交種;2016年在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試驗地參加初比試驗,2017—2018年參加多環境復比試驗,綜合表現高產、穩產、廣適、綜合抗性突出等特點,2019—2020年參加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組區域試驗,2020年參加東華北中早熟春玉米組生產試驗;2019—2020年在吉林省農科院進行人工接種抗病性鑒定;2020年在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進行品質分析;2021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玉20210235。該品種適宜在吉林省中早熟玉米種植區、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和內蒙古中早熟玉米種植區大面積推廣種植。
4.4 3個雜交種的特點
吉單604、吉單621、吉單672具有高產穩產、綠色抗病、優質專用等特點。
4.4.1 高產穩產
吉單604、吉單621、吉單672區域試驗平均產量分別為780.3、731.6、756.1 kg/667 m2,分別比對照增產7.0%、9.5%、7.2%。生產試驗平均產量分別為760.0、662.8、734.6 kg/667 m2,分別比對照增產10.1%、7.9%、8.1%,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增產試驗點占比分別為90.5%、92.9%、92.1%,綜合表現均為高產穩產(表3)。
4.4.2 綠色抗病
經人工接種鑒定,吉單604抗玉米絲黑穗病、穗腐病、灰斑病,中抗大斑病、莖腐病;吉單621抗玉米絲黑穗病、大斑病,中抗穗腐病、莖腐病和灰斑病;吉單672抗玉米灰斑病,中抗絲黑穗病、大斑病、穗腐病和莖腐病。3個品種對5種病害均達到中抗及以上水平,符合國家綠色抗病品種審定標準,均屬綠色抗病品種(表4)。
4.4.3 優質專用
吉單604、吉單621、吉單672籽粒容重均達到720 g/L以上,達到GB 1353—2018《玉米》一等品質標準,品質優良。吉單621粗淀粉含量75.20%,達到國家高淀粉品種審定標準。吉單604籽粒粗蛋白含量10.02%,屬高蛋白品種(表5)。
5 總結
難在選系,重在組配[11],選育優良玉米自交系的前提是構建遺傳基礎豐富、雜種優勢明確的基礎群體,有了高起點基礎群體,還應配以合理的選系方法和技術,比如單倍體育種技術,加快自交系選育速度,盡早進入雜交種選育進程,以提高育種效率。
5.1 構建群體的素材優中選優
作為構建選系群體的素材要有盡可能多的優點,比如自身產量高、配合力高、有廣泛的適應性、較好的商品品質、抗多種病害、優良基因多、農藝性狀好等,在選擇素材時要慎之又慎,優中選優,這樣才能為下一步自交系的選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在構建瑞德群體選擇母本系時選用了K10和吉D2417 這2個瑞德種質,K10作為瑞德種質中的骨干系,在育種和生產中應用已超過30年,目前仍然在應用,具有早熟、優質、高配合力、農藝性狀優良、適應性廣等特點;吉D2417選用先鋒公司母本群骨干系PH6WC和另一瑞德種質33D22做素材選育而成,具有高配合力、產量高、品質優良、廣適、一次播種出全苗、適宜單粒種植的優點。用這2個自交系作為構建瑞德群體的素材,屬于強強聯合,組材目標明確,雜種優勢明顯,育成的吉D224、吉D5344、吉D65377等自交系配合力高,綜合性狀突出,雜種優勢強。
5.2 構建群體時要有針對性
雜種優勢強弱的重要制約因子是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12-15],玉米育種實踐表明,只有創制出配合力高的自交系,才可能組配出強優勢雜交組合[16]。在構建選系群體時要考慮自交系育成后怎么使用,按照2個雜種優勢群理論,要有針對性。筆者在構建蘭卡斯特-Iodent群體時,目標是育成與瑞德群有強優勢的自交系,進而育成符合育種目標的雜交種,應用于生產。首先確定了非瑞德群的蘭卡斯特種質和Iodent種質,這2類種質和瑞德群都有高配合力,兩者融合可以使有利基因聚合,強化雜種優勢;進而選擇了蘭卡斯特種質優良自交系Mo113和吉D43076,以及高配合力Iodent種質PD72B和PH207,為了使有利基因充分聚合,在合成6個單交種后又進行了1次隔離條件下混合授粉,加大有利基因性狀的重組概率。
5.3 常規育種與單倍體育種技術有機結合實現快速育種
常規育種技術可以更好地創制選系基礎群體,比如用雜交、回交、復交、混粉、構建小微群體等方式進行基因重組,增加有利基因的積累頻率,構建選系群體;單倍體育種技術大大縮短了玉米自交選育的周期,提高了種質資源的原始創新,2個世代即可育成純合自交系,顯著提高了育種速度[4]。筆者在選育父本系吉D3F和吉D797時將2種育種技術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常規育種技術將自交系配制成單交種,為了打破不良基因的連鎖,使有益基因累加,豐富遺傳基礎,更益于創制優良自交系,采取隔離環境中自由散粉的方式,實現基因重組,以期獲得更多的有益基因型,基礎群體構建完成后,利用單倍體育種技術快速育成穩定自交系,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紅操,譚 華,鄒成林,等. 熱帶玉米新品種桂單669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 湖北農業科學,2021,60(11):16-18,44.
[2]張麗麗,樊 葉,薛兵東,等. 遼東玉米全程機械化高效栽培模式應用[J]. 湖北農業科學,2021,60(20):20-23.
[3]焦仁海,王雪巖. 吉林省玉米科研進展情況及建議[J]. 中國農技推廣,2013,29(增刊1):94-96.
[4]焦仁海,仲 義,劉俊等. 玉米種質資源研究發展現狀及創新途徑[J]. 農業與技術,2022,42(11):87-90.
[5]焦仁海,劉興二,徐艷榮,等. 外來玉米種質在吉林省的應用與創新[J]. 東北農業科學,2016,41(1):1-3,19.
[6]張志軍,梁素明,康 偉. 玉米新品種先普1318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 種子科技,2022,40(19):57-58,125.
[7]王 巍. 玉米自交系K10及其近源系在早熟玉米育種中的應用[J]. 雜糧作物,2010,30(6):379-381.
[8]蔡鑫茹,劉 俊,夏遠峰,等. 玉米自交系吉D284和吉D2417的創制與應用[J]. 玉米科學,2022,30(6):13-18.
[9]王明泉,蘇 俊,李春霞,等. 我國北方部分玉米自交系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玉米科學,2010,18(3):11-15.
[10]蘇治軍,郝轉芳,謝傳曉,等. 我國常用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評價[J]. 玉米科學,2009,17(5):19-24.
[11]張艷紅,劉興二,仲 義,等. 淺談東北地區玉米育種材料的選用及選系方法[J]. 東北農業科學,2020,45(4):5-8.
[12]王元東,陳紹江,段民孝,等. 玉米P群自交系與國內傳統骨干系的雜種優勢表現及其配合力分析[J]. 玉米科學,2006,14(4):21-25.
[13]劉文國,李春雷,劉宏偉,等. 吉林省不同時期骨干玉米黃改系主要性狀配合力分析[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6,47(1):9-14.
[14]張 野,孫貴星,楊 巍,等. 玉米Mo17及其改良系單株產量遺傳研究[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4,36(3):265-270.
[15]進茜寧,李 威,王平喜,等. 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及相關性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21,49(6):68-72.
[16]吳紹骙,汪茂華. 玉米品種資源的搜集研究和利用探析[J]. 河南農學院學報,1981,1(1):1-7.[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