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芹
摘? 要:數千年的歷史沉淀與積累下所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財富,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的精神支柱。然而,在當下信息大爆炸時代,人們每天都在不斷接收和傳播著海量信息,導致社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多種價值觀并存,良莠不齊,影響人的心靈,對小學生群體也帶來了較大的改變和影響。當前復雜的形勢使小學生群體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在傳統文化學科教學中,需要有效融入德育,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正向引導,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落實立德樹人任務,培養小學生的優秀人格與道德品質,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生;傳統文化;德育理念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入課堂,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優良品德,對建設文明和諧社會、發展現代化社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在傳統文化教育中,還可以利用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和認知,提高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積極維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但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如何將德育有效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難點。
一、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未能夠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價值
傳統文化是我國不斷發展的重要滋養動力,也是提高我國凝聚力與向心性、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支柱。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對個人道德素養與價值觀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小學生群體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與了解并不深刻。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由于小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教育價值認知不深刻,導致傳統文化教育始終存在著局限性。
(二)缺乏體驗傳統文化的親身實踐
在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課本文字的學習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還要能夠重視學生在傳統文化中的親身體驗過程。事實上,體驗傳統文化同樣屬于一種重要的實踐學習過程,通過體驗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更真實、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幫助小學生群體形成鮮明的印象。從體驗過程中使小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價值,也是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效果進一步提升的關鍵途徑。但是在實踐教學分析中發現,很多小學生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普遍缺乏應有的親身體驗過程,教師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多以講解、討論教學為主。在這種缺乏親身體驗的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極易降低學生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傳統文化教育效果難以進一步提升。
二、小學傳統文化中滲透融入德育理念的策略
(一)培養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得以傳承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中華民族重要的價值取向與精神追求。在傳統文化學習過程中,學生既能夠領略其中瓊樓玉宇、舞榭歌臺的華美,也能夠體會到古人眼里的壯麗山河。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擁有對傳統文化鑒賞能力的基礎上,能夠懂得傳統文化背后的深刻含義,才能夠真正算得上理解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懂得傳統文化。因此在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對加強傳統文化學習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要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可以從了解中華文明的基本歷史做起。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每個人應當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而感到驕傲、自豪。其次還要能夠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廣泛閱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使學生在學會鑒賞經典作品的同時,從中領悟到傳統文化中的人生智慧與哲理啟示,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與發展記憶力,對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想使學生的傳統文化鑒賞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就不能過于依賴以往的傳統文化教學模式,而是能夠結合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知識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鑒賞方法。
比如在“精于勤 荒于嬉”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深刻理解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述《聊齋志異》中《棋鬼》的故事,學生往往對這些怪力亂神有著較為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而教師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能使學生懂得《棋鬼》中書生癡迷下棋,敗盡家業而導致父親被氣死,死后仍然不知悔改,而耽誤重新投胎做人的機會。通過這樣的故事講解,往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本節課教學主題的印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能夠懂得“活到老學到老”的含義。
(二)加強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體驗過程
對小學生而言,親身體驗比言傳身教所產生的效果更明顯,在傳統文化教學工作中同樣如此。小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借助更多的機會幫助學生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親身體驗過程,使學生在從書本中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從實踐體驗中將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從而讓傳統文化的學習變得更具實踐性優勢。
為了能夠加強小學生的傳統文化體驗效果,還要能夠在多方因素的共同配合下把好教學實踐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歷史文化元素,如本地區所具有的紀念館、博物院、文化遺址等傳統文化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參觀的同時,提高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加深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印象,這在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感知傳統文化魅力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還可以通過與歷史博物館進行合作,定期來校舉辦傳統文化展覽活動或者講座活動,使更多學生在學校里有機會領略傳統文化背后的深刻底蘊與文化價值。通過這些活動過程,往往可以有效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教學體驗質量,促進整體傳統文化教育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
比如,在“玉不琢 不成器”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僅僅是在教材內容、多媒體展示中見過被精心雕琢的美玉,僅少數學生家庭中有一些碧玉手鐲、玉佩等貴重物件,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見過古色古香的玉器。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的印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帶領學生觀察博物館中展覽的玉器,使學生在欣賞玉器的過程中,將本節課教學知識進行回顧性學習,從而引導學生懂得玉石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夠成為價值連城的美玉,人也是如此的道理。只有能夠不斷提升自我、充實自己,才能夠有機會實現個人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升華。
(三)使傳統文化浸潤校園生活以形成氛圍
傳統文化的學習絕非死板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應當體現出應有的活躍性特征,使傳統文化得以真正滲透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基于此,學校可以積極促進傳統文化走進學生的校園生活,在校園里形成傳統文化氛圍,這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讓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
在環境布置方面,學校可以在走廊墻壁上懸掛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書法作品與水墨畫作品;在樓梯臺階上刻畫古代名人的名言警句;在學校花園里建設孔子雕像;在每個班級的黑板報上設計更多以國學經典作品為主題的黑板報內容等。
學校還可以定期在校內開展傳統文化習俗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習俗活動,引導學生在體驗傳統文化習俗活動時,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經典魅力。比如,元宵節可以在校內舉辦猜燈謎活動,引導學生在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燈謎中體會古人的智慧;端午節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包粽子,在此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講述伍子胥或者屈原的故事,吸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注意力,引導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內涵,從而加強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的思想價值觀。
(四)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改變
學生很多時候覺得傳統文化與自己的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甚至因為教材內容上所提出的案例在生活中比較少見,而降低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基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創新現有的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勤能補拙”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皮影戲展示的方式,給學生展示古人在清晨打掃房間、勤學勉勵的一日活動,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觀賞皮影戲的過程中體會到農民伯伯辛勤勞動、實現大豐收的場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既能夠加深對“晨灑掃 保整潔”“古圣賢 尚勤學”的認知印象,還能對皮影戲產生印象與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線下的學習中,更多地了解皮影戲,了解這門藝術背后的故事,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與保護積極性。
又比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以播放秦腔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從《下河東》中了解眾多古代名人的事跡故事,如湯王和伊尹、紂王和聞仲、周文王和伯邑考、周武王和姜太公等人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五)在寓教于樂中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認知水平
1. 借助朗誦閱讀以感知傳統文化的韻律美
在小學傳統文化教學中,古詩詞屬于其中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大聲朗讀、淺聲吟誦、動作演讀感受古文中的韻律美,從而使學生加深對古文的理解,在感知古詩詞中的韻律美中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玉不琢 不成器”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這一句話中認識《禮記》這本書,在課前誦讀導入環節以及教學演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仿聲誦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在誦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適當的停頓,感受其中的節奏感與韻律美,使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其中的文學魅力,這對提高學生傳統文化學習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在音樂渲染中幫助學生營造意境美
很多學生喜歡現代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的興趣不高。教師在傳統文化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借助音樂,達到渲染課堂教學氛圍的目的,借助古典音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使學生在聽覺美的意境享受中,提高對古文的理解水平,這樣有利于更好地滲透立德樹人教學理念。
比如,在“知錯改 善大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負荊請罪”的故事環節,引導學生認識“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同時在此基礎上,從互聯網上搜集配樂誦讀版,引導學生在欣賞配樂的過程中,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從而加深對“負荊請罪”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真正走進了余音裊裊而語盡意不盡的意境中。
3. 在身臨其境中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的情懷
正所謂詩以有境界而自成高格,在詩歌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并不熟悉古詩文中的許多場景,無法產生相應的共情。為了能夠改善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相應的情境氛圍中,使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產生與古詩文之間的共鳴感,從而體會到古詩文中所蘊藏的美好品質。
比如,在“投以桃 報之李”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懂得“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含義,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場景,比如給學生講述兩個小朋友之間互贈禮物的情節,但是一個小朋友認為另外那個小朋友送禮物是應該的,自己可以不送。在這樣的場景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果你是送禮物的小朋友,你會怎么想?教師引導學生以第一視角身臨其境、直面問題中心,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提高了學生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感悟與理解,學生懂得了“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優良品質。
三、結語
在現階段傳統文化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和途徑融入德育,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不斷完善個人的優良品質與道德情操。這不僅僅是現代教育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體現,更對小學生今后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宗桂. 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 學術研究,2013(11):35-39.
[2]張衛良,龔珊. 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機制探究[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5):128-130.
[3]王悅. 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機制[J]. 科教文匯,2022(11):28-31.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