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橙
摘? 要:美術課堂作業的設計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提質”實效,因此,作業設計應擺脫無思維價值的練習,而是要進行探索創新。文章闡述了在“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作業設計可以關注的幾個維度:作業目標“分層化”、內容“鄉土化”、方法“多樣化”、材料“創新用”、形式“實踐化”,以期讓美術作業動、亮、優、趣、活起來,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關鍵詞:小學美術;作業設計;課堂教學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落實“雙減”政策的根本保障。通常美術課堂的教學設計分為以下幾個板塊:導入新課、內容新授、學生作業、作業展評、總結拓展。而美術課堂的學生作業作為教與學的重要環節和教與學的交匯點,占課堂時間近二分之一,它的設計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提質”實效。
美術是視覺的藝術,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技術手法,創作可供人觀看欣賞的藝術作品。藝術作品不僅形式多樣,創作方式、造型手法也十分多樣,最終呈現為二維或三維,動態或者靜態的效果。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最終反饋的“作品”便是課堂作業,其中包含著學生的情感、美感、價值觀和個性特征。
目前美術課堂的學生作業設計,常常讓學生使用水彩筆、美術本機械且重復地繪畫,畫作形式、內容、方法單一,學生學習易乏倦。所以,作業設計應具有一定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基于此,以美術核心素養和新課標為導向,以減負提質和整體育人為目標,圍繞作業目標、作業內容、作業方法、作業材料、作業形式這五個方面進行的作業創意設計,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讓學生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素養在美術作業中提高。
一、作業目標“分層化”,讓學生動起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要善于因材施教,應更多地從學生差異發展的角度來設計作業。教師可以采用課中、課堂、課時作業目標“分層”差異設計,使“分層化”適應學生個性的發展。
(一)梯度式小作業突破重難點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設置從易到難坡度的作業,時間不能太長,3分鐘內為宜,最后達到教學目標。如在教學人美版第一冊“圓的世界”一課時,教師可以先添加小作業“圓形變變變”,拓展學生思路,再由大小、高低、遮擋組織圓形成圓的世界。又如在教學人美版第七冊“生活日用品的聯想”時,教師可以先設計單個物品變換方向聯想的作業小練習,再引導學生進行多個物品的場景式組合聯想。再如人美版第五冊“臺歷的設計”一課,教師可以在開始上課時設計一個小作業,讓學生想辦法讓一張紙片站起來,學生對折一下,紙站起來了后,繼續讓學生做坡度小作業,“比一比誰想到的別的辦法最多、辦法最好”的小游戲,學生手腦啟動創意后,教師再提出:“我們今天要學習制作的臺歷的基座就有了,接下來該做什么呢?”各層次作業之間循序漸進,幫助學生突破了后續制作形式多變的臺歷作業的重難點。此外,教師還需根據學生作業的結果,及時調整預設目標,升降作業要求,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均獲得提高,分層突破重難點,保證課堂效率。
(二)設置基礎、發展、創新目標
美術課堂作業布置可以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教師可以從中確定基礎、發展、創新三級目標:重點設計為基礎;難點設計為發展;亮點設計為個別優秀學生的創新。這樣能讓每個學生都“跳一跳”,摘到“果子”。如在教學人美版第一冊“漂亮的建筑”一課時,教師可以讓還不會使用剪刀的學生用彩筆畫幾何形建筑,讓會使用剪刀的學生用剪、貼、畫多種方法表現漂亮建筑,讓動手能力、造型能力、創作能力較強的學生用剪、貼、畫、折、卷等綜合方法表現半立體的趣味造型建筑,甚至能夠表達出打開建筑門閂的創意表現。又如在教學人美版第三冊“添畫”時,作業實踐是讓學生仔細觀察風景圖片,大膽想象,利用繪畫與剪貼結合的方法,添加有趣的情節。教師可以設計兩個層次的作業:針對創意有困難的學生,結合圖片提供多種創意,啟發學生構思;針對有創意的學生,幫助他們不斷完善自己的構思。教師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均獲得提高。
(三)單元學習作業系統深入
教師圍繞一個課題進行大單元教學時,應讓每節單元課的作業涉及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運用、綜合探究等不同學習領域,讓學生逐步地、系統地、深入地達成單元學習目標。以人美版第十一冊的“造型別致的椅子”一課為例,可以把這一課題衍化為一個主題的學習單元,進行綜合探究。作業設計第一課時“欣賞評述椅子”、第二課時“造型表現設計椅子”、第三課時“設計運用制作椅子”。又如人美版第三冊由第一課“添畫”和第四課“繪畫游戲”組成的想象訓練大單元,本單元的第一課時為“室內的造型”,表現為風景畫紙添畫;第二課時為“室外綜合”,探究校園實物添畫;第三課時為“欣賞”,評述外國大師米羅的繪畫游戲。作業之間緊密相連,如臺階逐步升級,可以讓學生系統深入地掌握知識。
二、作業內容“鄉土化”,讓作業亮起來
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鄉土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術教育具有“根”的意義。充分挖掘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可以為美術作業的創新提供營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以“小鄉土”家鄉、“大鄉土”中華民族的鄉土材料、自然環境、校園資源、生態資源、風土人情、地方景觀、民間藝術等內容進行作業的創新設計,學生會感到熟悉,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活力。
(一)挖掘家鄉特色,讓作業變得生動
每個學生的家鄉或熟悉的地方都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地域文化,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地方、生活中去尋找、整合、創造,無論是就地選取的材料,還是身邊真實、生動、鮮活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展現家鄉的人文風貌的作品會更有親切感、更具感染力。如人美版第十一冊“圖形的魔術組合”一課,藝術家作品是夏加爾的《我和我的村莊》,內容表現的是畫家故鄉景物的魔術組合,教材的學生范作是生活小物品的魔術組合,如重慶被稱為“8D魔幻城市”,鄉土特色正適合用魔術組合來創作,讓學生帶著主人翁的自豪感把重慶特色進行圖形組合,作業會更生動、更有趣,還實現了讓學生認識家鄉、熱愛家鄉的德育目標。
(二)根植鄉土民族,作業有深度
“大鄉土”中國,有五千年璀璨的文化,“鄉土有界,文化無疆。”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會使美術作業更具深度、更具活力。如在人美版第三冊“怪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養料,讓學生設計《新山海經》異獸形象,對現實動物夸張變形,或將不同動物部位重新組合,或天馬行空的開展大膽創作。又如在教學人美版第八冊“植物寫生”中,教師可以設計作業,讓學生寫生《本草綱目》中最常見的植物,觀形態、記功效,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表現,再讓學生小組合作,粘貼成中國傳統冊頁進行展示。猶如新的《本草綱目》,作業新穎有趣,培養了學生對中華瑰寶中草藥文化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冊頁形式的作業展示,增強了作品趣味性和美感。
三、作業方法“多樣化”,讓作業優起來
常用方法的機械重復,也會造成熟能生“疲”,教師應打破常規,變常規方法為游戲趣法,變單一方法為多樣方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適合的方法創作,增加學習趣味、增強作業形式感、提高作品的美感。
例如在人美版第一冊“看誰涂得最好看”藝術實踐中,學生除了平涂,還可以用漸變、點彩、混色、刮畫等方法涂色。又如人美版第五冊“我的小天地”一課,學生分割塊面可以用蠟筆畫彩色表現,剩余四周黑白線描寫生,這樣的作品生動有趣,更具視覺沖擊力。鼓勵學生用多樣的方法完成作業,是一個學生自我摸索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十分具有價值,體現了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的重視。
四、作業材料“創新用”,讓作業趣起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豐富新穎的美術材料雖能帶給學生新奇感,激發學生創作激情,但煩雜的材料并不利于所有學生做準備,為了減輕學生準備大量材料的負擔,美術教師應該設計最適合表現本堂課作業的美術材料,將常見普通材料創新用、巧妙用,學生能事半功倍地創作出新穎美感的作品。
(一)常見材料創新用
在美術課堂中,美術作業的呈現載體為一張作業紙,雖簡便但乏味。若教師指導學生改變紙的形狀、底色或將不同畫紙組合,將常見的材料創新使用,不僅能讓學生有新奇感,還能提高作業美感,增強學生成就感。如教學人美版第七冊“自行車局部寫生”,可以改變畫紙形狀——由方形變為圓形;改變畫紙底色——由白紙變為以彩紙的拼貼畫紙。教學人美版第十冊“精細的描寫”,可使用瓜子袋和白紙,寫生瓜子散顆的組合運用。教學人美版第一冊“誰畫的魚最大”,巧妙運用透明紙畫魚和黑卡紙為底。將這些常見的材料創新使用,能讓學生作業煥發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二)鄉土材料挖掘用
教師應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收集各種“鄉土”材料,引導學生選取身邊容易找到的自然材料和廢舊材料等體驗藝術,學生不僅能體驗獨特材料帶來的新奇樂趣,還能培養環保意識。如教學人美版第六冊“一張奇特的臉”,讓學生利用水果網、易拉罐環、筲箕、大蔥、辣椒、橘子皮等熟悉的材料進行創造,作品新穎有趣。又如教學人美版第三冊“添畫”,讓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內找到地縫中的小草、消防栓、黃桷樹皮等,再用粉筆添畫,既沒有破壞校園的環境,又增強了校園的趣味,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作業拍照,保留紀念。以校園實物為圖案、畫紙,學生學會了發現和表現生活中的美,既激發了繪畫興趣,又培養了創意實踐能力。
五、作業形式“實踐化”,讓作業活起來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應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所以美術作業應“實踐化”,使學生能感受到“為生活而藝術”的樂趣。
(一)改平面為立體,為趣味而游戲
學生作業作品大多以平面的形式呈現,如果讓作業從平面變成立體,從二維藝術變為三維藝術,可以增加作品的空間感,增加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人美版第十二冊“精彩的戲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數張臉譜折貼,完成變臉的趣味效果。
(二)改室內為室外,為美好而探索
“雙減”政策下,學生不應被禁錮在作業的枷鎖中,而應更多地走出教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校園、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美術作品。如教學人美版第三冊“我們身邊的痕跡”時,讓學生在校園內的樹干、地磚、墻磚上拓印,采集不同的肌理;教學人美版第三冊“畫影子”時,讓學生一起在操場上找影子、玩影子、捉影子、畫影子。只要學生探索到的是好的、美的、積極的,并呈現在作業里,教師就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三)改靜態為“實踐性”活動,為生活而藝術
美術作業的設計,不止靜態作業,更需要動態作業。在“雙減”教學理念下,教師要設計以學生發展為主的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將美術與生活聯系。如教學人美版第五冊“各種各樣的樹”,可以讓學生給樹做樹牌,用所學知識美化環境,達到藝術作品生活化的目的。又如教學人美版第二冊“擺花樣”時,課堂拓展作業可以為學生回到家里,用各種食物擺花樣,迎接客人;如教學“過春節”時,學生實踐作業可以做一些燈籠、鞭炮、窗花、對聯、吊飾的手工。
六、結語
為了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美術,美術教師教的不應只是知識,還應該是價值觀念。教師手握標尺,影響著學生對世界最原始的審美觀和善惡觀,而美術作業是絕佳的途徑,美術作業可以引導學生的心靈,所以教師應認真嚴謹地創新設計美術課堂作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黃建新. 鄉土文化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有效利用[J]. 教育科學論壇,2016(08):39-42.
[3]尹佳,馮櫪瑩,彭婷玨. “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課堂作業設計淺探[J]. 成才,2022(15):37-38.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