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雯霞 郭孟宇
摘要:目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邊緣區的建設和更新逐漸受到關注。城市邊緣區作為城市的延伸部分,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其中,口子鎮作為城市邊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空間更新和優化有利于提高城市邊緣區綜合發展水平。然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限制,城市邊緣區的發展存在許多問題。其中,街道空間的規劃和建設是邊緣區更新的重要內容。如何優化更新設計口子鎮街道空間,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形象,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方法:文章通過文獻收集、實地調研等方式,在城市邊緣區的更新和優化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挖掘區域特色,強調恢復邊緣區城鎮風貌,突出沿街商鋪的立面與場地設計,打造獨特的城市形象,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同時,需要注重公共服務設施和人性化的街區設計,以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結果:加強居民參與和管理,形成共同維護的意識,將城市邊緣區的更新和發展納入長期規劃,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結論:文章以武漢江夏區口子鎮福橋街和南墩街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城市邊緣區街道空間優化更新的設計策略和建筑立面的更新問題,并為城市邊緣區的更新和發展提供科學可行的參考和建議,為相關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城市邊緣區;街道空間;優化更新;設計;建筑立面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3
1 城市邊緣區口子鎮概述
城市邊緣區位于城市邊緣地段,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具有明顯的城鄉過渡性,受到城市核心區的影響,鄉村在經濟和社會等要素層面的作用也會對城市邊緣區產生影響。與城市中心區相比,城市邊緣區特點鮮明。首先,城市邊緣區往往擁有大量未開發土地,面積廣闊。其次,城市邊緣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有待完善。再次,由于城市邊緣區遠離城市中心區,交通便利性較差,出行不便。最后,城市邊緣區往往面臨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挑戰。因此,對城市邊緣區進行優化更新設計,應該注重保留其特色,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和文化挖掘,提升其整體形象和吸引力,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邊緣區通常被忽視,受到的關注并不多,其環境和設施建設也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投入,這導致城市邊緣區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城市邊緣區的空間優化和更新對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1]。在更新和優化城市邊緣區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挖掘區域特色,打造獨特的城市形象。同時,需要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行人性化的街區設計,以滿足居民的多樣化需求。應將城市邊緣區的更新和發展納入長期規劃,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 湖泗鎮現狀分析
2.1 概況
湖泗鎮位于武漢市江夏區東南部,鎮域面積84.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36 500畝,人口3.2萬。湖泗鎮是江夏區南部鄉鎮的“口子鎮”之一,是一個農業大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旁邊有314省道經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湖泗鎮是湖北省重點貧困鄉鎮之一,人口多,基礎薄弱,一直是江夏區最貧困的“南八鄉”之一。為改變貧困的局面,要讓城市、集鎮與農村連為有機整體,讓農民進入市場,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2.2 街道空間
2.2.1 比例尺度分析
該地街道高寬比主要有三種類型。
D/H=5,街道西端圍合較開敞,該路段為居民區,整體圍合度較低,房屋空間布局凌亂,人行道與房屋落差過大。
D/H=4,街道中間段空間圍合緊密,該路段為商業區,整體圍合度非常緊密,且商鋪前的道路坡度較大,不利于經營。
D/H=2,街道東端圍合較開敞,該路段為居民區,整體圍合度一般,人行道與房屋落差較小,給人以較為舒適的感覺。
2.2.2 生活服務設施不足
生活服務設施,尤其是座椅數量不足。街道上的服務設施如路燈、垃圾箱等造型單調、不夠美觀,存在電線桿和行道樹相互交叉的現象,視覺效果凌亂。另外,由于垃圾箱數量不足,部分居民有時會將垃圾隨意傾倒路邊,影響環境衛生。由于民居高度低于道路高度,雨天容易出現雨水倒灌的問題。另外,街道砌鋪材質和砌鋪形式單一,再加上日常維護管理不及時,部分路段街道的地面環境不符合衛生要求[2],雜亂不堪,步行體驗較差,對街道空間的整體風貌造成了消極影響。
2.2.3 公共活動空間碎片化
街道的公共活動空間相對匱乏,居民區中無供人活動休息的場所,沒有明顯的景觀節點。空間利用率較低。
2.2.4 綠化雜亂
街道的綠化雜亂,缺乏行道樹,配置設計缺乏美感,植物種類單一,不連貫、不規律,有些樹木長勢不佳,且常與路燈、電線桿互相干擾。
2.3 建筑現狀
第一,從功能來看,建筑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商業建筑、民宅和服務建筑。其中商業建筑主要分布在十字路口中心地段,民宅主要分布在福橋街兩端,服務建筑零星分布在商業建筑與民宅中間,湖泗鎮具有典型的口子鎮特點。
第二,湖泗鎮位于城市邊緣區,建筑外觀受城市建筑風格的影響較大,外觀樣式繁多。建筑從外觀樣式上來分,主要可分為傳統老式建筑、普通樣式建筑和現代新式建筑,建筑風格較為凌亂。
第三,建筑立面較為老舊且缺乏統一的風格,不同年代的房屋與現代民居夾雜,顯得雜亂無章。建筑立面與整個街道環境缺乏互動,沿街界面不夠整齊。
第四,從整體來看,沿街建筑設計偏舊,且顏色雜亂,缺乏美感與統一規劃。這使得街道的空間感受到影響,缺乏環境氛圍。
第五,沿街商戶的廣告牌大小各異,色彩風格凌亂;特別是南墩街靠近政府樓的丁字路口處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成的供銷社和政府公房,由于建造年代久遠,幾成危房,與現代樣式的住宅顯得格格不入;缺乏人氣,城鎮顯得相對冷清。白天人流主要集中在南墩街,特別是十字路口附近。
2.4 江夏民居傳統特征
2.4.1 江夏民居概況
江夏民居是包括徽州民居、贛州民居和長沙民居在內的江南民居,展現了武漢先民的生活居住狀態。馬頭墻、木構門窗、厚實的石庫門、精致的木雕、四水歸堂的瓦頂屋面、天井及三合院構成了典型的江夏民居。
(1)墀頭:傳統墀頭裝飾繁多,且細節復雜。
(2)實木包墻:多用木板欄板和雕花推窗。
(3)門:傳統民居的門簡潔大方。
(4)檐口:傳統檐口秀美大方。
(5)欄桿:多用石板雕花做欄桿。
2.4.2 具體改造策略
(1)傳統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簡化原有建筑中的傳統形態符號,并適當將其加入建筑立面。
(2)注重建筑主體體量,功能構件成為裝飾細節。
(3)色彩統一,白墻黛瓦,綠樹藍天,栗色的木構,建筑與周邊景觀環境協調。
(4)高低錯落的山墻營造出更豐富的格局,形成富于變化的街道視覺景觀。
2.4.3 改造優化的依據
江夏傳統集鎮街巷以商業經營為主,基本由家庭式零售和作坊商業構成,多為“下店上宅”的建筑形式。在建筑立面上,一層為可全開整段木排門,上部挑單檐或重檐,挑檐上掛招牌,方便經營;二層為木板包墻,聯排雕花木窗,滿足采光需求,適宜居住。墀頭形式多樣,體現徽派風格。街巷以商業經營為主,“下店上宅”的建筑形式為建筑改造提供了依據。
3 總體設計
3.1 設計理念
立足傳統,復合發展。
3.2 規劃設計
街道整體設計圍繞實用、經濟、環保展開,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尊重當地文化和環境,規劃為一主一副、多景觀節點的景觀系統。
第一,街道以福橋街為主軸,并在街道出入口設置節點及標志物。福橋街西端設置了休閑垂釣區、娛樂廣場,東端設置了小游園來滿足人們的日常活動需求。兩條街道的交匯處為中心商業區。
第二,以南墩街為副軸,在西端增加了濱水景觀,東端外圍增加了極具特色的休閑長椅、街道小品以及互動裝置。其中由天然石材雕刻而成的雕塑在周圍植物的映襯下,增強了整個空間的吸引力和生機。
第三,商業區集中在兩條道路交會處最中心的區域,商業區旁邊是居民區及公共區,休息區位于主道路的西出口。
第四,更新人行道的路面鋪裝,加入有地域特色的圖案;重新整合設計沿街建筑的外立面,并隱藏外露的電線管道等。踐行統一規劃與設計理念,重新統一設計商鋪招牌,達到街道整體風貌協調統一的目的。
3.3 建筑設計
3.3.1 建筑改造原則
基于以下三個類型對建筑進行設計改造。
類型一:現代新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十字路口周邊,位于全鎮中心地帶,多為商業建筑,大多體量高大,且建筑年份較新,立面材料裝飾呈現現代化風格。本設計在現有基礎上增加云拱山墻、木包墻、曲形墀頭等裝飾,豐富建筑立面,線條復雜,裝飾精美,曲直相間,以營造繁華熱鬧的商業氛圍。
類型二:傳統老式建筑多分布于福橋街兩端,建筑年代較為久遠,立面外觀略顯破舊。對此,本設計以修繕裝飾為主,以使其與街道景觀更加協調。
類型三:數量繁多且外觀較為普通的傳統民用建筑穿插于街道之間。本設計在此立面基礎上增加墀頭、窗花等裝飾構件,山墻以斜山墻為主,力求簡潔大方,以使整條街道風格統一。
3.3.2 建筑立面設計
建筑外立面在吸收江夏傳統民居風格的基礎上,重新提煉更新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設計出符合現代要求的風格,凸顯民居的地域特征。
(1)云拱。現有建筑山墻面形式單一,造型簡單粗糙。利用湖北傳統民居中的云拱作為立面改造的形式之一,可以使街道立面變化更加豐富,也有利于對商業建筑和普通民居進行視覺區分。
(2)斜山墻。斜山墻主要用于普通民居和造型比較簡單的建筑,施工較簡單,與云拱搭配使用可以豐富街道層次,營造空間的韻律感。
(3)墀頭。先前的建筑檐口裸露在外,顯得不夠整潔美觀。現在則利用墀頭把檐口包住,以強化建筑檐口的視覺美感,并達到形式統一的目的。商用建筑與居民住宅的墀頭也有所差異,主要表現在造型、大小等方面。
(4)門。江夏傳統民居的門有石庫門和木排門兩種形式。可保留傳統石庫門,使門與原有建筑風格統一;也可將沿街商戶的鐵門改造成木排門,白天經營時,可將木排門拆卸下來,讓來往客人能更直觀地看見室內,吸引顧客,營造濃郁的商業氛圍。
(5)窗戶。原本的窗戶大部分采用鋁合金窗框加玻璃的形式,其優點是通風采光效果好,缺點是形式單一,沒有彰顯地方特色。現從兩方面進行改造,以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第一,采用實木構架包裹望窗。第二,在窗洞較小的建筑兩側增加一對盲窗,增強趣味性和裝飾性[3]。回字紋窗花更多應用在商業建筑上,菱形窗花則更多用在民居窗戶上。
(6)墻裙。外墻下半部分整體使用青磚飾面,讓建筑立面不再單一,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外墻上半部分使用土坯磚,并用白色墻漆粉刷。
(7)招牌。原有招牌材料多樣,形式混亂,現用傳統的牌匾式招牌,烘托商業區的繁華氛圍。
(8)欄桿。木質的仿古欄桿相比傳統的欄桿更加簡潔,富有裝飾性,充滿生活氣息。
(9)挑檐。現有挑檐多采用塑料材質,造型缺乏美感,現繼承傳統民居挑檐簡潔實用的優點,用青瓦代替塑料材質,收口處用墀頭包住。
(10)垂柱。利用木材包裹原有的水泥柱,突出建筑的結構構件。
(11)建筑顏色。當地建筑顏色雜亂,色彩不統一。此次改造,建筑顏色以白、灰、赭為主,充分體現了江夏民居的風格特點。
3.3.3 設計重點
(1)挖掘當地的民居特色。在街道空間設計中,挖掘當地的民居特色至關重要。可以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通過建筑形態、材料選擇、色彩搭配等展現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例如,在街道家具設計中,可以使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元素,如紅色木頭或竹編材料,以及融入民俗元素的花瓶或座椅。
(2)恢復邊緣區城鎮風貌。本次設計強調恢復邊緣區城鎮風貌的理念。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和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建筑風格,另一方面是為了突出街道的特色和品質。在設計中要采用有機融合的手法,盡可能保留當地原有環境風貌和資源,將現代化的建筑、設施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邊緣區的風貌更新。
(3)突出沿街商鋪的立面與場地設計。在街道空間優化設計中,突出沿街商鋪的立面設計至關重要。首先,設計要注重整體布局的協調性,避免立面設計單一、呆板。其次,要注重提高輪廓的清晰度和表現力。最后,設計要因地制宜,注重建筑和文化的融合,使立面設計的效果更加協調和自然。
4 結語
本文以武漢江夏區口子鎮福橋街和南墩街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城市邊緣區口子鎮街道空間優化更新的設計策略和建筑立面的更新問題。設計重點是挖掘當地的民居特色、恢復邊緣區的城鎮風貌、突出沿街商鋪的立面與場地設計風格。改造使湖泗鎮福橋街、南墩橋煥然一新,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當地居民的幸福指數,并增加了居民日常的活動場所。同時,也為城市邊緣區的更新和發展提供了科學可行的參考,更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向。
參考文獻:
[1] 趙卿.乾縣舊城更新發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
大學,2011.
[2] 劉琳琳.步行友好視角下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間優化策略
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3] 萬妍彥,李一霏.地域文化與鄂東南民居改造設計實踐[J].中華建設,2014(12):98-100.
作者簡介:翁雯霞(1979—),女,湖北武漢人,博士在讀,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郭孟宇(1999—),女,湖北荊門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