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珈漩
摘? 要:柳編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在建國前山東省農村地區就有加工柳編制品的傳統,后來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上升推動了省內柳編制品的生產,引起個體手工業戶向集聚性產業化的過渡并逐漸形成穩定的產業結構。本文通過梳理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柳編產業的發展概況,從生產環節、經銷環節兩方面入手,探析當地柳編的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及產業優勢。發展地方特色柳編產業在帶動貧困村民就業增收和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釋放新動能。
關鍵詞:改革開放;山東柳編;產業化發展;生產與經銷
山東省柳編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是目前全國柳編制品產值最大的省份,市場份額約占全國的80%,主要產地包括臨沂市、濱州市、菏澤市、德州市等。改革開放前,柳編還未形成大型產業化運作模式,其產品多流通于綜合性集市上售賣,消費者買來當作日常生活用品。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積極引導下,山東省不斷挖掘自身優勢,持續推進柳編發展,培養集種植、加工、出口為一體的外貿出口型產業,形成產品多元化、發展集群化、市場國際化的發展格局。其中臨沂地區是柳制品的重點產區之一,共有12個縣從事柳編生產,以郯城、臨沐和莒南縣較為發達,1985年全區柳制品產值925萬元,約占全省柳制品總產值的一半以上[1]107。柳編產業的發展不僅提升了農民們整體收入水平、帶動鄉鎮企業發展,也對傳播中華文化有重要作用。
一、發展概況
山東省地處黃河腹地,氣候適宜,降水量相較同緯度的內陸地區偏多,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林業的生產,也為柳編制品批量生產奠定基礎。其生產原料除取自天然灌木外,還取自人工栽植的杞柳、檉柳、白蠟、旱柳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國家放寬林業政策,各級恢復了林業機構,林業生產開始持續、穩步發展。20世紀70年代開始,山東沿黃(河)和沿沂(河)地區撥出良田4萬余畝擴種綿柳條,僅臨沂地區就種3萬畝,為柳編產品原料的供應提供保障。而國外需求的增長也是柳編產業得以迅速發展的推助力,歐洲各國有廣泛使用柳制品的習慣。該時期由于歐洲柳制品不能自給自足,開始轉向中國購買物美價廉的柳制品,代替已過時的塑料制品和價格昂貴的藤制品,從而刺激了中國柳制品的生產。1973年,臨沭縣柳編產品被納入國家首批柳編出口計劃,當年出口200余套,填補了我國柳制品出口空白[1]104。80年代后,在改革開放總方針的指導下,各地工藝美術企業,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企業,利用當地有利條件和有利時機,通過原料加工、補償貿易合作生產、合資經營等方式,組織引進了不少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使柳制品行業的生產狀況得到改善,擴大了生產和出口能力,增強了產品的競爭力[2]105。80年代,國務院就全國輕工業管理體制、輕工業工作重點轉移、集體經濟政策、鼓勵沿海地區發展輕工產品出口、改革貿易體制、原材料供應等30多個方面制定了政策和措施,極大促進了輕工業發展,柳編生產也逐漸從個體作坊向產業化過渡,編制行業企業有所增加,工業總產值得到突破和提升。90年代,省內輕工業產值持續增長,國家也鼓勵發展地方特色型產業,加大柳編商品出口以換取外匯。1990年,鄉(鎮)、村草柳編制品企業出口交貨值高達6831萬元,相比1980年提升了69%。1995年,草柳編制品業增長到510家[2]106。
進入21世紀,山東省柳編產業展現出蓬勃的市場活力,被譽為“中國柳編之都”的臨沂地區成為主要產地。龍頭企業和加工點逐年增加,生產品類和經銷方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向現代型轉型,同時國家的扶持和幫助有效推動柳編產業得以快速發展。2009年起,臨沭縣連續12年成立“臨沭縣柳編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設立柳編產業發展管理辦公室。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條柳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關于公布進一步扶持柳編產業發展的十三項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點對臨沭縣杞柳種植、柳編人才培育、柳編文化企業國內國際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國際體系質量認證等給予財政支持,為柳編產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2013年,習總書記蒞臨臨沭縣曹莊鎮朱村“老支前”王克昌家,看到一家人干農活做柳編時說:“我們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贝撕笈R沭縣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牢記習總書記囑托,借助“臨沭柳編”地理標志這一品牌,通過創新工藝、開發新品、延長鏈條、做強電商等舉措,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出了一條“柳編脫貧之路”。2017年,臨沭縣柳編發展在生產原料、生產品類、經營方式等方面已逐漸完善,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出口為一體的產業鏈體系。該縣杞柳基地面積高達10萬畝,柳編從業人員增長至12萬人,開發柳編工藝品2萬多個品種,產品暢銷歐、亞、非、北美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柳編工業總產值20億元[3],在助農惠農,幫助群眾增收方面臨沭縣柳編產業發揮典范引領作用。
二、生產環節
柳編的生產從選柳、泡柳、編底、編幫到收口,其過程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能省略,這對手工藝人的技術要求也很高,因此機器無法完全復刻柳編制品,只能作為輔助工具。隨著國家對工藝美術產業發展的扶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柳編制品的生產主體、規模、品類、功能有所變化,除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遠銷美國、法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同時,農民們總收入得到提升,從業人員數量增加,有效助力農村實現脫貧。
(一)生產主體和模式
山東省柳編生產和創作的主體大致分為農戶、加工公司、經銷公司,技藝傳授以師徒制、企業培訓為主。生活實用類產品的生產主力是農戶,他們通常在忙完農活后的閑余時間從事柳編制作,屬于分散式生產。在20世紀,農村里多數年輕人和中年人在家從事柳編生產;21世紀后,年輕人多選擇去城市工作和發展,只留下農村婦女或一些老人在家編條。此時期生產組織形式趨于多元化,最初階段中間人從公司獲取訂單,給農戶們派活,后來發展成“經銷公司+加工公司+中間人+農戶”,加工公司從經銷公司獲取訂單,再聯系中間人讓他們派單給農戶,從農戶手中收購柳編后,加工公司會根據設計圖紙,進行噴漆等工藝,再搭配布料、鐵制部件點綴,最后作為裝飾品,出口到歐美地區。這種形式相當于將經銷公司的生產部門獨立了出來。加工公司可同時為幾家大經銷公司服務,服務對象比較固定[4]30。而經銷公司下設部門多,主要負責公司管理、與客商洽談產品后期加工、包裝、運輸等工作,有時訂單數量多便將生產交給加工公司。
政策出臺、市場需求、收入增加是影響柳編生產的重要因素。柳編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當地從業者進行種植、生產以及加工,國外需求的增加也意味著原料生產面積需要擴大。政府曾出臺過鼓勵農民種植杞柳的文件,如郯城縣沙敦鎮政府1999年出臺政策:老百姓每種植一畝杞柳,政府獎勵100元錢和一包化肥[4]24。激勵了農民們種植杞柳,從而為柳編提供原材料,擴大其生產數量。省外種植基地也會與山東省柳編企業建立聯系,如2003年黑龍江長水河農場投資39850萬元在臨沐縣成立了北大荒柳編工藝品有限公司,實現年產值2億元,銷售柳條原材料30萬噸,開發出柳編制品3000余種,拉動杞柳種植基地1萬畝。市場行情的推動使農戶們足不出戶就能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獲得收益,從業人員也可以將柳編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以賺取外匯,柳編產業的發展解決了大量的人口就業問題。據臨沭縣商務局公開信息,柳編從業人員收入比臨沂市人均收入要高出10%。除此之外,柳編技藝也解決了部分殘疾人的就業問題,2008年大興區禮賢鎮鯤鵬種養殖有限公司建立了殘疾人職業康復站,聘請山東師傅傳授柳編技術。部分殘疾人在師傅的指導下,學會了柳編菜籃子和一些工藝品的制作,他們每日上午、下午各工作2個小時,公司支付20元勞動報酬[5]。
(二)生產品類
從功能上看,柳編制品分為生活實用類和裝飾陳設類兩大類。生活實用類柳編制品早在陶器出現前就已被人類使用。當時,人們把柳條編織成圓形器皿,用于盛放食物,繼而在部分容器外面涂上爛泥,用來燒煮食物[6]。后續農民們延續了用柳編制品當作生活用品的習慣,并在集市上自編自銷。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其審美需求上升,促使柳編品類日益豐富,大小尺寸一應俱全。20世紀70年代柳編制品進入國際市場后,為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其創新力度不斷加大,花色品種由少到多,工藝水準也越來越高,由單一編條手法的創新逐漸走向產品造型、材料、功能等多元化創新,形成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的裝飾陳設類產品。1990年,山東柳制品已擁有10大類,其中以洗衣籃、購物籃、面包筐等占較大比重,約60%以上[7]261。2007年,各柳編加工企業根據國外客戶用途要求開發出寵物用具、吊籃、花盆、家具儲物產品等,根據原材料的性能開發出布柳、草柳、木柳、鐵柳等12門類1萬多個品種。這些產品的開發和創新,花色品種的增加,有力地促進了國際市場的開拓。
在品類轉型的過程中,裝飾陳設類產品與生活實用類產品在功能、材料、造型方面有所區別。在功能方面,前者主要集中于室內收納和裝飾,后者常當作日常生活的用具;在材料方面,后者的材料是柳條,前者附件和搭配材料擴展到草、蘆葦、玉米皮、樹皮、竹條、藤、紙等,正是材料的創新使用使柳編產品花色品種更加多元化,價格也有所增長。例如臨沭縣商務局外貿科科長馬秀山在采訪中提到一個小型柳編筐成本是10元人民幣,但經過龍頭企業的創意深加工,在海外市場上能賣到10美元的高價。在造型方面,后者以籃類、盤類、桶、筐類、箱類為主,前者的外形更加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如郯城萬全工藝品有限公司開發的一種專門適應樓梯空間的盛物籃,另外也會在木架或金屬架上編柳條,加大了產品體積和創意空間。柳編產品是具有環保性質的手工藝品,因使用成本較低、田園氣息濃厚等因素廣受歡迎,其品類和樣式的擴大跟社會環境、消費主體息息相關。
另外柳編制品對帶動農戶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主要通過種植杞柳和柳編制作來提升收入。據2008年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查報告統計,一家農戶種1-2畝杞柳,考慮產量浮動并除去費用,1畝地年收入約掙2500元;另外再加上日常編織收入,農戶的年收入能達到6000-7000元。每家農戶編條的數量不一樣,要看農活和家務忙不忙。農戶最多的1年能編5000斤柳條,年收入達2萬多元。其中一個編筐均價3元,一天平均能編25個,每日收入約41元[4]39-40。而編織技法越復雜的產品時間周期越長,因此價格也高,目前編織一個中型燈罩能賣80元,編織一個柳編包要花費一兩天左右,每件均價300元,每日銷售額達3萬左右。
三、經銷環節
山東省柳編早期以自產自銷為主,經營較為分散,流通平臺和銷售模式單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工廠為龍頭由點到面生產,集中進行技術指導,大批量集中收購、驗質、包裝和批量出口,形成井然有序的密集型產業格局。柳編的客戶由國內拓展到國外,通過展銷會、貿易交流會、產業園區和基地等平臺了解和購買柳編制品,此外電商服務中心的建立為商戶們提供銷售平臺和運營培訓,大批量柳編制品通過網絡銷售海內外。
(一)流通方式
在國內,山東省柳編產品早期的流通平臺以綜合性集市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逐漸拓展為家具公司、網絡等,互聯網的出現促使其流通形式發展為線上為主導,線下相結合。在早期,綜合性集市上流通的柳編數量較多,多為農戶自產自銷,出售的生活實用類產品能基本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有的賣家還會將部分原材料帶到集上,在攤位前一邊出賣成品、一邊編制。21世紀,網絡平臺的興起有效帶動了柳編產品的廣泛流通,2015年,商務部等1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提高電商扶貧開發水平”,形成了“互聯網+電商扶貧”的思路,推動省內柳編行業向互聯網模式轉型,并涌現出第一批淘寶村集群。阿里研究院的《2015年淘寶村報告》中明確指出,山東省淘寶村達64個,其中以菏澤地區占全省超過50%。淘寶平臺的建立也影響了物流行業的擴大,為解決配送問題,京東在2015年招募鄉村代理200余人,配送覆蓋當地的236個行政村居[8]。
在國外,早期出口的貨物以柳條居多,到了20世紀80年代,柳編工藝品市場行情開始變好,龍頭企業便積極創造條件,引導農民從“外銷柳條”轉向“外銷柳編工藝品”,采取國外的設計理念融合到傳統柳編產品,農戶們用手中的一根杞柳條,打開了海外市場。山東柳編制品在歐美、亞洲和大洋洲逐漸形成穩定的銷售網,國外客戶為實現利益最大化,在山東省建立柳編“合作專廠”,如日本西大商事在臨沐縣建立“魯臨西合作專廠”,日本兵庫縣在蒼山建立“作田蒼山柳制品合作專廠”。1982年,山東柳制品年收購額已達2868萬元人民幣,出口額達1009萬美元,較經營初期的1973年收購和出口額分別增長了50倍和210倍。山東成為全國柳制品出口首位,占全國柳制品出口的30%[7]259-260。
(二)銷售方式
國內外客戶通過貿易交流會、展銷會等平臺與經銷公司簽訂貿易合同,以獲取大量柳編產品。貿易交流會加強了國外客戶與內地的合作與交流,以及商檢、運輸、廣告、咨詢等業務活動。如1986年臨沭縣陸沙埠村農民陸漢利參加廣州春季國際貿易交流會,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等國家簽訂27萬元柳制工藝品貿易合同。21世紀初,菏澤草柳編織品在廣交會的的攤位由1個發展到2008年廣交會的80多個。曹普工藝公司、魯藝草柳編織廠、青林家居公司、美佳家居公司、珠峰木藝公司等年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隨之崛起,在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下,出現了一大批草柳編織品出口加工企業[9]。菏澤市曹縣還成立柳編協會、研究會,引導群眾更新觀念,打破傳統的守舊意識,把目標瞄向國際市場,走出創匯農業之路。除此之外,為了方便柳編制品產業聚集,省內地區會建立大型交易市場,如曹縣投資了76萬元在優質柳條生產中心——馬樓村建成了占地近100畝的曹古柳編交易大市場,吸引了河南、上海、內蒙古等地的客戶前來求購,日成交額達27萬元,培育出菏澤美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古營集條編廠等龍頭企業,以“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10]。
21世紀“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平臺的營銷方式逐漸增多,這對深耕國內外客戶和打造柳編品牌發揮重要作用。電商跨境作為新媒體營銷方式,主要是用短視頻、圖片介紹及實時授課的形式將草柳編的編織工藝和成品展現給國內外用戶,平臺依托大數據算法將內容推送給平日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企業和用戶。這種方式一方面提高了草柳編發源地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增強了中國非遺的海外影響力[11]。為完善電商平臺的建設,臨沭縣青云鎮于2015年正式運作柳編小鎮電子商務孵化中心,商戶們擁有了“一站式”服務平臺。其主要職能是對淘寶電商們進行專門培訓,包括運營和美工,通過培訓,將電商模式不斷細化[12]。
(三)消費群體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市場需求的增大,山東省柳編產品由國內擴展到國外,消費主體以游客、公司為主。游客通過展銷會、產業園區、博覽會、貿易交流會等平臺了解和購買柳編工藝品,用作室內裝飾、生活用品或以紀念品的形式贈送親友。山東是水產和水果重點產地,水果店和超市需要大量果筐、魚筐、菜籃等柳編產品。除此之外,家具公司和家居實體賣場也是柳編產品消費的主力。隨著人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柳編產品逐漸從實用性功能向審美功能轉型。
在消費需求方面,柳編之所以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與樸素的風格、精湛的手工藝制作、環保的綠色材料等因素有關,這也是柳編與其他工藝品相比的特色之處。曾有國外客戶看到臨沭縣柳編展覽館中的柳編制品喜愛不已,并感嘆中國農村還有富有北歐風格的家具,現在的消費者對家具的需求趨于多樣化、個性化以滿足精神需求。因此柳編產品結構逐步由低端產品向中高端產品轉移,部分已經延伸到藝術品領域,如濱州市博興縣非遺“守藝人”王貴芝的柳編禮服裙及葫蘆作品,不僅在比賽中拔得頭籌,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此外,用柳條編制成的工藝品純天然、無污染、綠色環保,尤其是柳制品廢棄后還可以回收再加工,資源可以循環利用,這有利于人們低碳消費,滿足國內外消費者崇尚自然、追求環保的需求,重建了人們健康雅致的綠色生活方式。
四、結語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在國家政府的指導幫助和市場需求的影響下山東省柳編制品逐漸從個體手工業戶脫離出來向集群化、產業化發展,完善了生產和加工模式,流通渠道和消費群體更加多元化。同時,國外出口的柳編制品比重自20世紀下半葉逐漸增長,加速了經銷公司和加工公司的合作及經銷模式的轉型,隨著“互聯網+電商”模式的發展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使更多的人關注到山東省柳編工藝品,掀起一陣消費熱潮。山東省是文化大省,傳統民間文化歷史底蘊豐厚,通過挖掘傳統手工藝資源和拓展經銷模式,不僅可以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對構建新型農村文化產業結構,樹立齊魯文化形象品牌,在全球化國際競爭形勢下維護民族文化形象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二輕工業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2]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鄉鎮企業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3]郎偉超.為臨沭柳編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第四屆中國(臨沭)柳編商品交易會開幕[N].山東科技報,2017-11-24(A1).
[4]潘魯生,趙屹.手藝農村: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查報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5]李翠屏,韓艷秀.山東師傅傳授柳編技術[N].法制晚報,2008-12-03(C11).
[6]許贊有.中國柳編工藝[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1.
[7]山東省地方史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對外經濟貿易志·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261.
[8]楊雪晴.“互聯網+農村電商”扶貧模式的金融支持探析——以山東省臨沭縣柳編產業為例[J].中國商論,2019(12):50-52.
[9]代國川.草柳編出口:助推菏澤“三農”發展[N].菏澤日報,2008-10-24(A2).
[10]銀生,振朋.曹縣柳編老產業煥發出新活力[N].菏澤日報,2008-04-30(A2).
[11]孟雯雯,孟曉蒙.跨境電商新媒體非遺文化產品營銷研究——以草柳編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2(2):227-229.
[12]孫叢叢.山東臨沭:小柳條編出幸福生活[N].中國文化報,2022-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