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如博



摘? 要:筆者結合實際案例對青繡品牌文化的設計思路進行探討,對青繡的歷史淵源及其發展歷程進行系統梳理,剖析青繡品牌文化當前文創產品現狀及問題,并探尋青繡品牌文化當中代表性的精神文化符號。對青繡以及青海地區地域文化的解析和創新設計途徑研究,有助于推動文創產品的設計發展,滿足公眾對文化的消費需求,促進中華優秀地域文化研究領域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青繡;文創產品;創新策略
一、青繡底蘊文化的流變及發展現狀
(一)青繡品牌文化概述以及發展
青繡是指代青海地區各民族以及民間傳統刺繡的合稱,是我國極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當今的社會發展中,傳統的民間技藝對于該地區來說有著廣泛的影響,它既是傳統精神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內核的載體,已然成為象征該地區文化交融的符號,青繡當中的各種圖紋蘊含著青海地區各族人民傳統的審美方式和美學觀點。
青繡的形成與發展是歷史發展道路上選擇的結果,青繡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漢朝。由趙充國屯田時從中原地區傳入青海,同時也是第一次大規模將漢文化引進青海的重要里程碑。歷代王朝對于青海賜贈的同時,也帶來了中原王朝先進的刺繡工藝,對于青繡地更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支持。青繡同時也是和親的產物之一,青海也是歷史上多數和親公主的途經地以及定居地,例如文成公主、弘化公主等(如圖1)。除了以上兩點政治因素以外,還有就是商貿因素,同時也是青繡文化不斷充盈并形成自己特色的重要原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創造了青海貿易空前的繁榮景象,著名的唐蕃古道在青海境內由東向西再折返向南,構建起了青海與西南地區文化交流的精神橋梁,為青海地區帶來了豐富的不同地域的文化信息,這些因素的結合與發展促進了傳統青繡文化中不同圖案紋樣(如圖2)以及所涵蓋的不同精神文化故事。
青海地區在歷史上是游牧以及農耕文明的交匯之地,其民族文化呈現出多樣化、獨特化的形式。在時間的恒河中,青海地區在世代傳承中留下了豐富的地域文化遺產。青繡的發展也映射著青海地區文化不斷演變和交融的過程,從最開始的中原儒釋道文化再到西藏佛教文化、北方的草原游牧文化、西域的伊斯蘭文化等,這些文化在青繡的傳統紋樣中均有展現。青繡所涵蓋的地域文化精神是極為豐富且有待深究的,所以本文通過探尋青繡中所涵蓋的地域文化符號為推進我國的文化創新產業提供新的設計思路與方法。
(二)青繡“五大類別”的介紹及其特色展示
青繡,主要的分布地區以河湟地區為主,輻射海北、海西、黃南等地[1]。種類以及特色各具風格,歸納為“盤繡”“堆繡”“藏繡”“蒙古繡”以及“河湟刺繡”五大類別。每個類別的圖紋以及色彩搭配具有不同的精神文化內涵,極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
河湟,位于青海省東部地區,其有多民族世居于此,分別為漢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這些民族歷來把刺繡作為日常用品的一部分,無論是服飾、慶典、禮儀字畫、宗教等都采用刺繡的方式進行裝點。其本身的刺繡風格受江南地區影響,同時結合當地的游牧文化,形成了特色的刺繡形式。河湟刺繡的圖紋樣式,主要以花卉魚鳥為主,例如佛手抱桃、孔雀戲牡丹、喜鵲探梅、鹿羔聽鐘等紋樣。除此之外,幾何紋以及圖騰紋也是刺繡中比較常見的,例如回紋、波紋、龍紋、鳳紋等。河湟刺繡工藝主要延續江南地區技法,以平繡為主,此外穿插盤繡、拉繡、網繡、鎖繡等繡法。河湟刺繡的主要用途在于日常的衣物,或觀賞性的錢褡、荷包、儀式性壽幛、宗教用品等。
土族盤繡是青繡當中相當獨特的一種刺繡風格,做工精細巧妙。盤繡有別于其他幾個刺繡的地方在于:它采用的是以黑色的純棉布為底,在其上方再裱布料作為畫布。傳統盤繡的色彩主要以紅、黃、藍、綠、青、紫、白等七色為主。而盤繡的圖案紋樣繁雜多樣,其主要紋樣如太極圖、五瓣梅、云紋、菱形、人物、佛像等,再配上以太極紋、蓮花紋、萬字紋為基礎的連續圖紋(如圖3)。盤繡除了本身的紋樣以及色彩選擇的獨特性外,其本身的針法也十分特別,主要采用一粗一細兩根線,穿細線的一根針從繡布反穿入正面,然后再用粗線在其穿入的針上進行繞圈,最后用細線進行固定粗線圓圈,如此循環反復。這樣的刺繡方式使圖案整齊美觀并且極具觀賞性和耐久性,深受土族群眾的喜愛(如圖4)。傳統土族盤繡的主要裝飾部位為服飾的領口、袖口、腰帶等[2]。
藏繡是青海地區少數民族傳統刺繡類型當中較為有影響力的刺繡工藝,且與唐卡堆繡并稱為藏傳佛教的三大藝術,也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當中極具特色的刺繡派系之一[3],且藏繡的主要用途在于宗教裝飾(如圖5、6),例如廟宇經堂裝飾、唐卡繡制等。藏繡的刺繡風格追隨藏傳佛教的文化特征,同時又融合了漢民族農耕文化的相關元素,極具民族風格。藏繡的繡法主要包括平針、纏針、套針、跳針等,且紋樣大多遵循唐卡中佛教經典形象,例如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白度母、蓮花生大師等。繡稿嚴格遵循唐卡繪制中的構圖以及度量經,以刺繡的方式再現佛陀的形象[4]。
與之相呼應的還有堆繡,堆繡是唐卡中的一個類別,唐卡分為卷軸唐卡、刺繡唐卡、提花唐卡、貼花唐卡(又名剪堆,即堆繡)和寶石唐卡。堆繡也跟藏繡一樣主要圍繞宗教寺院文化,其造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堆繡采用“堆”“剪”的方式在布幔上用不同色塊的布料進行堆疊,且最具代表性的紋飾為太陽紋、萬字紋、八角紋、漩渦紋等。傳統堆繡的色彩選擇以黑、藍、紅、黃、白這五種為主,黑色被人們認為是對祖先的尊崇。
皮繡不同于以往的刺繡。皮繡是指將馬尾、馬鬃等制作為絲線繡制在改良后的皮張上。這種獨特的刺繡方式,展示了青海地區人民追求無拘無束的獨特藝術魅力。皮繡的發源地位于湟源,這同時也是古羌民族的故鄉。皮繡的發展與湟源的往來商貿有著密切聯系,湟源處于農牧區交接地且皮張貨源充足,從而促使了皮革加工業的發展,并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為皮繡的產生創造出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其工藝手法意象雄渾深沉、風格不羈粗獷,極具當地民族地域風格。
綜上所述,從時代的不斷更替中,人們能夠感受到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青繡藝術家以及工匠之間的創造性設計,這基本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形態。在時代的不斷演化中,人們感受到了青繡的巧妙設計以及在中國傳統刺繡當中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它自始至終貫穿在整個歷史脈絡中,青繡紋飾不單單只是紋樣,更是古人文化以及精神財富的一個重要載體。
(三)青繡品牌文化當前發展現狀
近些年,青繡的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以及行業的大力支持,且隨著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成立,為青海地區的青繡品牌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海東市也為此制定了2020—2022年的行動方案,通過青繡產業三年的高質量發展,新增產業法人單位12家,吸納個體經營戶200家,帶動就業人數超5000人,培育評選青繡產業示范戶50家等。預計到2022年,海東各族群眾在全國開設的青繡產品經營門店將超過50家,基本建成青繡特色產業體系,帶動當地各族繡娘在家實現脫貧致富。
但是,除了整個市場大環境的推動,還需要的是青繡自身設計的轉型升級,如何將青繡代表性地域文化符號與當前時代趨勢相結合,是需要更加深入探究的問題。
二、當前青繡紋樣在文創產品應用中的問題
(一)青繡文創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
在進行線上的市場調研的時候,人們發現與“青繡”相關的文創產品多數只停留在旅游文化上,地域文化符號并沒有進行深度的挖掘,在相關的文創產品上出現了文化符號直接照搬挪用的情況。設計師只是相關傳統文化元素的搬運者,不加思考地直接照搬元素,忽視了載體與地域文化之間的聯系,導致青繡品牌文化的產品開發始終停留在表層,文創產品歷史背景與寓意有待深究,產品的同質化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二)青繡文創產品地域文化符號缺失
青繡當中其實有許多優秀的地域文化符號有待進一步挖掘,不能僅限于表層傳統紋樣的樣式。地域性文創產品作為當地文化的載體,不僅可以展現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可以映射當地文化的未來發展趨勢[6]。所以,青繡相關文創設計,更需要設計者全面客觀地調研當地的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以及核心的地域文化符號,并將其提煉為可視化的元素融入產品設計中。此外,使用者的體驗感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節點。只有將精神文化元素注入文創產品當中,才能使產品更深層的精神文化價值體現出來。
三、地域文化符號融入青繡品牌文創產品設計策略
(一)探尋青繡文化中地域性典型元素并進行解構與重組
青繡歷史悠久,是多種文化相互結合的成果,只有更深層地去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和標志性圖形紋樣,才能使消費者與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對青繡地域文化符號進行解構與重組是提升青繡地域特征的重要途徑。傳統紋樣本身是需要設計師將這些符號再次進行解構創新,以形成符合當代社會審美與社會價值的功能性載體,同時也要延續產品本身的實用性。在創新地域文化這個方面,一些優秀的案例可以借鑒學習。如上善設計的“刺繡拾光水乳禮盒”平面包裝設計(如圖7),選取三種傳統紋樣“花鈿”進行元素的再解構與重組,從而分別映射三只化妝水的功能屬性,結合刺繡與平面兩種材料的碰撞,最終呈現出一套具有東方美感與現代交融的設計作品。除此之外,刺繡耳機(如圖8)也展現出地域文化與現代產品的完美結合。這個設計是選取哈密刺繡當中的代表性地域元素,進行元素再設計與重組后與現代產品相結合,以形傳意的方式展現中華優秀刺繡紋樣其本身的精神內涵,意與形的概括是中華未來文創之路的精神內核。
(二)探尋青繡文化中地域性精神內核以提升文創產品價值
優秀的文創設計產品既滿足了產品本身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同時又能將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地域性文創產品則更需要通過產品去反映當地的人文價值與文化內涵,讓消費者不再僅關注于產品的外觀表層,而是激發消費者對于文創產品背后所承載的相關文化的熱愛。因此,設計者需要切實地了解和學習不同地域文化符號在當地的不同精神寓意,并且合理地運用其所涵蓋的寓意,最后濃縮成具象元素。所以,只有將青繡的地域文化充分融入產品設計,才能不斷地提升產品的價值。
(三)探尋青繡文化中文化情感引導產品設計的風格
生動形象的地域文化故事也是文創產品當中較為核心的一部分。文化情感屬于人內在的心理機制,而藝術設計則是將這種潛意識以表象視覺圖形、色彩等方式呈現出來。青海地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漫長且曲折的過程,而青繡本身就是這段文化以及歷史的物質載體。在確定產品的設計風格前,不斷地去探究更深層的地域文化精髓,使產品的設計風格更能體現青海地域文化特征。
四、結語
信息時代高速發展,“快餐化”的設計方式逐漸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文化創意產業也深受其影響,造成千篇一律現象。毫無創新的流水線制作,導致現有的文化創意產業逐漸進入一個難以擺脫的思維定式,并逐漸麻痹。本文從文化創新的精神底蘊出發,融匯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將中華優秀非物質遺產青繡地域文化進行重新梳理并解構其精神內涵,同時古今交融,深層剖析并總結性地提出了“精神內涵提升文創價值”“文化情感引導產品風格”等設計創新要點,并以具體的案例進行了展示和驗證,旨在為中華優秀傳統紋樣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法策略,輔助其相關研究學者和設計師開發出更具有時代精神內涵的文化創新產品。同時,新的文化創新形式能夠將中華優秀文化名揚海外,增強其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進一步帶動文化創意產業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才項多杰.從“青繡”產業視閾探討青海文化產業的傳承與發展[J].新西部,2021(9):31-36.
[2]楊捷.盤繡圖案在現代服飾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1(21):69-70.
[3]郜覺.地域文化視角下的文創產品創新設計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2(3):60-61.
[4]王穎.文化符號融入文創產品設計研究—以西安歷史街區為例[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報,2022(1):87-90.
[5]李勰維.地域性文化符號在文創設計中的創新應用—以敦煌紋樣為例[J].綠色包裝,2022(4):101-104.
[6]廖鐘源.打造地域文化符號:新文創時代海絲文化的價值重塑[J].東南傳播,2022(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