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通知,自2023 年1 月1日起,商業養老金業務開展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試點區域為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河南省、廣東省、四川省、陜西省等10 個省(市)。
商業養老金定位于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普惠性、創新性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是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組成部分,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發展具有支持和補充的作用。兩者主要區別在于:個人養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實現養老保險補充功能的養老保險制度;商業養老金是個人自愿參與,市場化、法治化運作的養老金融業務,由養老保險公司提供包括賬戶管理、規劃顧問、產品購買、長期領取等一站式服務。
在中國境內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者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勞動者,才可以參加個人養老金業務。而年滿18 周歲的個人,都可與養老保險公司簽訂商業養老金業務相關合同,通過商業養老金賬戶長期積累養老金。
入圍首批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的機構有4家,分別為中國人民養老保險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已通過的《陜西省養老服務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過補貼、補助、購買服務等方式,為經濟困難的失能老年人提供護理補貼;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療期間或者其中夫妻一方去世的,子女所在單位應當支持其護理照料老年人,給予適當陪護時間。
中國科協、中國銀行、中國聯通聯合印發《“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方案(2022—2025 年)》,幫助老年人提升數字技能。三部門將組建專業人員師資隊伍,研發通用培訓教材,豐富體驗學習、嘗試應用、互助幫扶等數字技能培訓形式和內容,讓老年人能學有所得。
為切實保障經濟困難老年人基本生活,山西省決定從2023 年1 月1 日起,提高經濟困難的高齡老年人補貼標準。山西省城鄉低保家庭中80 周歲(含)至99 周歲(含)的老年人,每人每月補貼標準不低于70 元。要求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 年版)》為80 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由市縣自主確定補貼標準。
此次城鄉低保家庭中80 周歲至99 周歲的老年人調整標準所需資金,從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中統籌解決。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與貝殼研究院聯合發布《2022 年老年人住房需求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調研面向上海、北京、南京、合肥、大連等14 個城市,搭建了中國老齡化群體住房消費行為的新框架——老年住房交易“雙驅動”模型。“雙驅動”是指影響老齡化群體參與住房交易的兩個基本動因,一是居住改善,二是代際支持。報告指出,超過9 成的老齡化群體購房自住,其中有25.3%的老人出于代際支持目的。老齡化群體更傾向于全款購房,占比達到83.2%。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程師開發了一種電子貼片,可監測深層組織中包括血紅蛋白在內的生物分子,這為醫療專業人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獲取關鍵信息的途徑,可幫助發現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惡性腫瘤、器官功能障礙、腦出血或腸道出血等。
這種新型、靈活、外形小巧的可穿戴貼片可舒適地貼在皮膚上,進行無創長期監測。它可在深層組織中以亞毫米空間分辨率對血紅蛋白進行三維映射,精確到皮膚以下幾厘米,而其他可穿戴電化學設備一般只能感知皮膚表面的生物分子。它還能實現與其他組織的高對比度。由于其光學選擇性,它可通過集成具有不同波長的不同激光二極管,以擴大可檢測分子的范圍及潛在的臨床應用。
“戴口罩會導致肺結節”“口罩上殘余的環氧乙烷致癌”等傳聞,讓不少人對戴口罩產生了疑慮與擔憂。醫學專家認為,目前絕大多數口罩消毒采用環氧乙烷,它確實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類致癌物,但拋開劑量談毒性是不科學的。一個口罩從包裝好,到環氧乙烷殺菌,經過7~14 天的解析,再經歷出廠、倉庫、運輸、銷售等環節,最后到消費者手中,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環氧乙烷本身極易揮發,出廠時已經符合國家標準,再加上長時間的揮發,存在殘留并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制作口罩用的熔噴布是由聚丙烯高分子材料加工而成的超細纖維,在正常的使用時限內,不會產生小分子物質。聚丙烯即便在外力作用下碎裂,也是以大顆粒形態存在的,很難被吸入肺中。而口罩內層的原料PP 紡粘纖維即使碎裂成100 微米量級的毛屑進入呼吸道,也會被多重人體屏障阻擋和呼吸道自我清除機制排出,不會產生肺結節。
意大利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與較少攝入乳制品的人相比,每天攝入200 克牛奶(相當于一杯)的人被診斷出糖尿病的概率要低約10%,而每天攝入100 克酸奶的人患病風險降低6%。在額外攝入奶酪、黃油、液體奶油等全脂乳制品等食物的人群中,未發現明顯的預防患病效果。
乳制品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維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有利地影響葡萄糖代謝,即身體對糖的加工。此外,益生菌已被證明對葡萄糖代謝有益,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經常食用酸奶與降低患2 型糖尿病的風險有關。
美國匹茲堡大學科學家發現,每天早起曬太陽的老人思維更敏銳,抑郁癥狀更少。
研究對象是1800 名老年志愿者,平均年齡為73 歲。科學家們給這些老人每人佩戴一個手腕監控器,持續監測他們的活動情況,為期一個星期。科學家發現,老年人的日常活動方式大概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是早起運動型,他們早上7 點鐘之前起床,每天活動時間加起來超過15個小時;第二種是晚起或者早睡型,日常活動時間大約13 個小時,健康狀況和早起型相比較要差一些,出現認識障礙的概率為12%,而早起型老年人這一比例為7%;第三種和第四種老年人的日常活動缺少規律性,其中一些老年人每天早晨起床要更晚。后兩種老年人出現認知障礙的概率最高,分別為18%和21%。此外,他們出現抑郁癥狀的可能性也高。
科學家們考慮可能影響思維能力的其他因素,如年齡和受教育程度,但仍發現日常活動方式和人的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相關。保持運動、保持與外界的聯系有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