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蓉 熊夢云



摘? ?要:“四個面向”戰略方向的提出為我國人才培養指明了新方向。新型農業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建設現代化農村的關鍵。貴州省作為農業大省,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對于建設好發展好貴州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從貴州省農業人才現狀入手,分析貴州省新型農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農業教學體系脫離實際、學生對農業認同度不高、離農去農現象嚴重、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政府對人才扶持力度不夠等問題,并從政府和高校兩個方面分別給出對策建議,以助于完善新型農業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四個面向”;新型農業人才;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S2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2-0098-03
“四個面向”內涵是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1]。要把堅持“四個面向”作為做好人才工作的目標方向,實現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三農”問題歸根究底是“人”的問題,必須解決農村發展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建設新型農業人才隊伍是基于“四個面向”戰略方向的重要選擇。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為主。全省60%以上是喀斯特地貌,從東至西海拔高差懸殊,垂直高度達2 766米。中小地貌組合錯綜復雜,其中山地面積占71.34%,丘陵面積占20.97%,洼地、盆地面積占7.69%。土壤以地帶性黃壤和非地帶性石灰土為主,適宜生長多種多樣的作物。在地理條件限制下,貴州省不能像平原地區那樣大規模發展成片的耕地。在合理規劃高標準農田,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貴州省重點規劃發展了12種特色農業產業。因此,貴州省迫切需要培養各類新型農業人才,因地制宜發展各類農業,實現鄉村振興。
一、貴州省農業人才現狀
(一)貴州省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貴州省是勞動輸出大省,且近些年來有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據2020年人口普查統計,貴州省戶籍人口中外出人口為845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27萬人。城鎮常住人口2 049.59萬人,占53.15%;農村常住人口1 806.62萬人,占46.85%。過去10年,貴州省城鎮人口增加了874.8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了493.25萬人。城鎮人口增加的人群大部分來源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最終導致貴州省農村老齡化程度加深,農業發展“后繼無人”。青壯年勞動力的不斷流失使貴州省面臨農業人才匱乏、農業人才結構失衡的問題(如圖1)。
(二)貴州省涉農院校基本情況
貴州省現有普通高等院校75所,其中,涉農本科高校12所,涉農高職院校13所。這些涉農高校共開設110個涉農專業,主要有園林、園藝、畜牧獸醫、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動物醫學、綠色食品生產與加工、水產養殖學等。涉農院校共有涉農專任教師1 316名,其中,正高級教師209名,占15.9%;副高級教師469名,占35.6%。2020年涉農專業畢業生共4 488名,僅占2020年高校畢業生總數的2.3%。具體數據詳見表1、表2、表3。
涉農院校學校開設涉農專業的目的大體相同,都是培養農業類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綜合人才。但是從上表數據來看,很明顯,專業設置都偏技術型,培養體系單一,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綜合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在專業設置上沒有非常切合貴州省大力發展12種重點特色農產品產業(茶葉、食用菌、蔬菜、生態畜牧、石斛、水果、竹、中藥材、刺梨、生態漁業、油茶、辣椒)的現實情況,沒有培養出當下貴州省經濟發展急需的新型農業人才。在培養總量上,在校學生和畢業生均低于高校學生總數的3%,招生數也只有總體招生數的3.5%,并不可觀。在師資力量上,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共39 418名,而農學專任教師只有1 316名,僅占3.3%,師資力量明顯不足。
二、貴州省新型農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教學體系脫離實際
貴州省現有涉農院校分布在各個城市,均遠離農村。而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著諸多環境上的差異,尤其貴州省地質條件復雜、生產條件不一,各個地區都有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及產業。以城市為基礎構建的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對農村真正的發展狀況以及真實的人才需求了解不是很到位。在對貴州省涉農院校的教學體系研究之后發現,大部分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缺乏特色專業,沒有緊扣貴州省12種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需求;在課程設置上,重理論、輕實踐。這種教學體系培養出來的農業人才沒有專業特長,無法滿足貴州省發展特色農業的需要,脫離了實際。
(二)學生對農業認同度不高,離農去農現象嚴重
在對貴州省某涉農院校農業類學生近幾年本科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后發現,畢業生就業去向按人數多少大致分為以下三類:第一是升學。升學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就業競爭激烈,很多人為了在就業上有更強的競爭力而選擇繼續深造。第二是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等。這些工作在薪資待遇上高于專業對口的農業工作。最后是農業類私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學生受傳統就業觀的束縛[2],在培養過程中沒有樹立正確的農業職業價值觀,對農業職業的認同度降低,因此離農去農現象嚴重。
(三)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
目前,貴州省很多涉農院校都在多方面加強了實踐環節教育,建立了各種校企合作關系。但是,企業需要的是具有實踐經驗很快能上手的員工,而不是缺乏實踐經驗、初生牛犢般的學生。由于高校缺乏先進的實驗器械與實訓場地,老舊的實驗器械使學生所學的內容跟不上行業最新發展趨勢,無法達到企業預期的效果,降低了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使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的計劃陷入瓶頸[3]。
(四)政府對人才扶持力度不夠
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為22 407.39元,較上一年降低4.65%。而2020年貴州省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只有19 562.7元,較上一年降低15.02%,增長率位于全國倒數第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可以看出,貴州省政府在普通高等教育中還存在著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經費投入不足意味著很多學校基礎設施薄弱,資金投入及辦學條件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勢必影響到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三、基于“四個面向”貴州省新型農業人才培養路徑
(一)政府層面
1.營造“知農、學農、愛農”的良好社會環境。想要培養更多的新型農業人才,貴州省政府就必須在全省形成“知農、學農、愛農”的社會環境[4],提高社會大眾對于農業人才的認可,增強農業人才堅定不移從事農業工作的自信心。人才是鄉村振興最基本的保障,農村沒人就談不上振興。當前很多農業人才不愿回村發展。因此必須扭轉社會上落后的思想觀念,引導社會大眾尊農、愛農、助農,承認農業、農村、農業人才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培養新型農業人才的過程中,也要培養他們艱苦奮斗的實干精神、敢下基層的奉獻精神。
2.改善或新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盡管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但是農村的發展遠跟不上城市,農業青壯年人口為了更好發展而流入城市,農村逐漸陷入“空心化”境地,迫切需要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反哺農村。要讓新型農業人才回到農村工作,首先要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比如,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貴州省村村通公路的背景下,還需要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保證飲水安全;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改善衛生環境;保障農村教育資源,讓村里的下一代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
3.引進新型農業人才。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最缺乏的是新型農業人才。因此,政府要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扎根農村。首先從完善大學生村官制度和選調生制度入手。大學生村官制度是為了鼓勵引導畢業大學生到農村從事農業工作,但是很多人只把這個當做以后考公的跳板,并非真心扎根農村;而選調生在基層任期滿后一般會調回上級部門[5]。因此,為了留住這些人才,可以考慮延長服務期或解決其編制問題,讓他們安心在基層工作。除此之外,要完善人才管理機制,確保晉升渠道公開透明。最后,地方政府可以適當提供培養經費委托各涉農院校培養新型農業人才。
4.建立健全新型農業人才激勵政策。薪酬和發展前景是影響農業人才擇業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應建立健全新型農業人才激勵政策,吸引新型農業人才。對于新型農業人才來說,能夠得到與自己付出相匹配的薪資報酬,可以增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新型農業人才激勵政策可以分為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物質激勵主要指福利和薪酬,建立具有行業競爭力的薪酬體系。精神激勵即根據公開公正的考核,打通新型農業人才晉升渠道,進一步激發新型農業人才工作的積極性。
(二)高校層面
1.增加涉農專業經費支出。對于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各高校應該增加資金投入,改善教學設施,建設實訓場地,增加師資投入,引進優秀教師。增加對涉農專業資金投入,從長期來看,可以促進現代化農業發展、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因此,高校要增加涉農專業培養經費,監督管理經費用途,確保經費用在培養新型農業人才上,而不是用于其他與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無關的地方。
2.提高生源質量,簽訂服務期限。就涉農高校歷年的招生情況來看,全日制大學生中很少有主動選擇填報涉農類專業的,很多學生是被調劑到涉農相關專業的,導致其本身內在的學習動力不足,進而畢業工作選擇方面偏向于遠離農村地區[6]。因此,各高校可以根據貴州省各類農業人才缺口,在招生時針對性地適當降分,從而吸引一些學生主動填報涉農專業。除此之外,可以推行免費農業招生制度,在公開自愿的原則上,與這些學生簽訂服務期協議,約定畢業后這些學生必須在農村工作一定年份,從而真正將人才輸送回農村。
3.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各高校在新型農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人才需求和現代農業發展,也要改革傳統農業人才培養體系[7]。傳統的涉農學科教育重理論輕實踐,與農業生產脫節,今后高校應盡力改善教學設施以及實踐教學條件,增加田間生產實踐、社會調查等環節;同時,給學生提供校外帶薪實習的機會,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8]。除此之外,貴州省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辦學能力的大小,在能力范圍內適當設置符合貴州省特色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興農業學科,為貴州省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輸送人才。
結語
總之,實現“四個面向”離不開農業人才。貴州省涉農院校培養新型農業人才是順應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一項戰略任務。貴州省政府應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增加對涉農高校培養新型農業人才的資金支持,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新型農業人才薪資待遇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各涉農高校要積極改革傳統教學體系,優化農業學科課程設置,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大力支持畢業生返鄉創業,助力貴州省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參考文獻:
[1]? ?潘建偉,林鳴,萬建民,等.堅持“四個面向”,實現科技自立自強[J].科技導報,2021,39(16):9-13.
[2]? ?張彤,李亞勍,蔣紅波,張代平,丁忠民,楊宇衡.創業型農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討——以西南大學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7):167-172.
[3]? ?楊娜.鄉村振興戰略下涉農高職院校農業人才培養的路徑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3):280-282.
[4]? ?張路.科技創新背景下現代農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農業經濟,2021,(11):125-127.
[5]? ?劉東濤,米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北農業人才培養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1,(24):103-105.
[6]? ?郄晶晶,張瑞瑞,張藝琴,趙彥敏,鄭博.“新農科”背景下農業人才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1,12(17):8-9.
[7]? ?黃建頡,羅興錄.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人才培養探討[J].農學學報,2020,10(5):97-100.
[8]? ?李麗,馬淑梅.綜合性大學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7,(8):116-118.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