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賈欣宇 裴英凡
摘? ?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國內各個高校均開展了以課程為載體的課程思政建設。因此,都在積極探尋各門課程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力求將課程思政與日常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實現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德育教育目標。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非常豐富,主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三個方面。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應與時俱進,打破常規的課堂教學,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拓展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以適應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將課程思政內化于金融基礎知識,深化于學生內心,讓思政效果顯現于學生的個人品德和職業素養。
關鍵詞:金融學;思政元素;大學生;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2-0119-03
一、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一)樹立青年學生正確的“三觀”意識
青年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只有樹立青年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保證青年學生能夠在祖國建設中做出卓越的貢獻。青年學生心智尚不成熟,正處于價值觀念的波動期,因此,這個時期是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意識的最佳時期。金融學課程是金融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學時和學分占比大,是金融學專業學生奠定專業素養的基石。深度挖掘金融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教學實踐不斷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深入推進,真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至常規教學的方方面面,從而有效引導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因此,需要深挖金融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對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有力引導,在學生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主動學習之、深思之、領悟之、踐行之。
(二)強化青年學生的專業能力
國家對思政教育非常重視,不但強調思政專業的引領力,主張構建更為科學有力的思政專業課程體系,而且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教育,積極探究各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其發揮應有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導作用。因此,高校教師應重視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入,促進課程思政的科學化、深度化、融合化發展,助力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教育。通過金融學課程教學不斷發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不僅有利于學生習得基礎知識、掌握相應金融知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專業能力,提升他們的問題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不僅可以掌握金融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可以準確認知國家發展所需,將自身職業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有機結合,從而更有利于激發自身的專業特長與報國之志,在我國金融事業發展中成長為行業棟梁。
(三)提高青年學生職業素養
金融學的課程開設主要面向金融學專業以及經濟類部分專業,因此畢業生大部分服務于金融領域,其工作甚至可能涉及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未來從事金融行業的專業人才,如果在從業過程當中存在著品德和操守問題,那么就有可能會導致出現危害金融行業穩定的不良因素,以至破壞當前的金融市場穩定秩序。未來從事金融行業的專業人才必須有正確的金錢觀,面對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時一定要能夠進行正確的權衡。這就需要在金融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及時準確地向學生傳達正確的價值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品德修養。
二、金融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一)正確的價值觀念的思政元素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金融學課程在講解我國的銀行體系過程中,關于中央銀行的職能講解中應側重強調中央銀行在服務國家經濟總體戰略、維護金融穩定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使“富強”這一國家戰略價值得以具體體現。實踐證明,國家的穩定繁榮是確保民眾獲得更多收入的基礎和前提。同時,普惠金融制度下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者以及貧困家庭提供的機會平等的資金支持,更是“平等”這一社會價值理念的有力體現。
2.正確的消費觀思政元素
在金融學課程的教學中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合理規劃財富。例如,在講解金融學課程“信用”知識模塊中,對過度信用消費進行舉例講解,尤其是在互聯網金融時代背景下部分大學生追求享樂,不斷通過各大電商平臺的信用消費產品、消費金融公司消費,甚至借高利貸進行非理性消費,購買高檔手機和衣服等行為。為此,要在金融學的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中正確引用社會中出現的不正當消費導致的危害性事件作為課堂教學案例,引導學生規避不良貸款陷阱。
(二)民族自信思政元素
1.金融發展道路自信
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自信是民族自信的靈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金融發展道路也是在曲折中發展、在改革中進步。為了樹立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在金融學課堂教學中講授我國金融事業發展歷史時,將我國金融發展中的成果按照時間線進行展示,并且強調我國金融發展制度中突出了金融政策的獨立性。隨著世界性金融危機的頻發,我國應對危機的能力也不斷提升,對金融危機的“免疫力”也不斷增強。
2.金融理論自信
在世界經濟的風云變幻中,我國的金融事業也不斷順應時代進行改革,在不斷地試錯和檢驗的過程中,走出了中國特色。如今,在金融事業的改革發展中已經不斷地總結和摸索出適應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特色理論體系,如我國改革初期的“流動資金全額信貸”,資本市場發展中的“股權分置改革”、“有管理的浮動利率”、“黨對國家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機制”、“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的制度非對稱性安排”等理論,這些理論已經對西方傳統金融發展理論形成重大挑戰。在金融學課堂教學中要對中國特色金融理論進行總結,并在授課中讓大學生對中國特色金融理論產生充分自信。
3.金融制度自信
我國當前的金融體制建設遵循序市場需求,同時創新地在國內推行“一國多幣”制度,不僅僅尊重了港澳臺地區的經濟發展實際,也極大地保證了國家的政治統一。在金融市場監管中實行“一行兩會一委”制度,不斷完善監管體系,提升監管力度,保障金融安全。在金融學課程建設中要對我國金融制度的優越性進行總結和對比分析,以樹立學生對我國金融制度的自信。
4.中國金融文化自信
當前大學生對金融發展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的崇洋媚外,缺乏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準確認知。由歷史可知,在貨幣發展進化的歷史中,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運用紙幣的國家,并且逐步轉化為官方的法定貨幣。所以,在金融學課程講授過程中,在“貨幣”這一章節中可以挖掘的貨幣文化方面的思政元素非常豐富,可以堅定學生對我國金融文化的自信。
(三)“工匠精神”思政元素
金融行業從業人員與金錢面對面,需要有強大的理智來抗拒誘惑。世界范圍內金融犯罪頻發,危害金融企業和廣大公民的財產安全,反映出這部分金融從業人員職業素養不高,法律意識缺失。為此,在金融學課堂教學中必須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傳遞法制觀念,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金融人才。
在金融學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例如,在講授股票市場時,可以對當前股票市場中的部分股票進行綜合分析,講解股票投資分析運用的主要方法??稍谥v解過程中組織學生參加課內實踐,通過對股票市場交易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判斷某股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變化趨勢以及投資價值。讓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可以反映出學生們知識儲備的不同、分析方法和看問題角度的不同以及專注程度的不同產生的分析結果不同。就此,教師可以將“工匠精神”引入到課程教學中,激發同學們對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反思,引導學生在未來的從業過程中注意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
三、金融學課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學課程教師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金融學專業的教師在以往的課程內容講授過程中,更注重金融技術理論和專業知識的講解,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塑造,而忽視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以及正確價值理念的引領。在當前課程資質普遍化的趨勢下,金融專業課程教師在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也存在嚴重短板。比如,專業教師接受的思政教育培訓機會少,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往往趨于狹義化,更加關注的是黨政重要指導思想的思政元素挖掘,并沒有將學生的專業技能塑造和職業素養打造等更寬泛的思政元素融入。
(二)課程思政元素與學生學習和生活脫節
通過研究和實踐發現,最為高效的課程思政元素通常具備以下特點:以激發、提升學生的自主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揮。從金融學專業教學過程來看,很多教師能夠主動將思政元素融入,但這些元素表現得較為突兀,無法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由此導致課程思政元素明顯脫離學生實際生活,而具有強烈的說教性。學生可明顯感受到這種“外來因素”,以及其出現的目的,使得學生感覺興趣索然,從而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引導作用。
(三)課程思政教育方式單一
如今課程思政教育已經常態化,金融學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也在不斷提高對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還顯得過于傳統,仍然局限于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單純講授式教學,缺乏感染力。目前學習金融學課程的大學生已經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學生,他們思想活躍,敢于接受新鮮事物,勇于大膽表現個性與時尚,但他們也存在社會經驗不足、是非分辨不清、意志力不堅定等缺點,很難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蝕。因此,需要專業教師具備更強的思政教學能力,運用更為科學的思政教育理念,引入更為高效的思政教育方法,開拓更為廣泛的思政教育內容,不斷提升自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能力。
四、金融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實現途徑
(一)強化高校教師的思政敏感度
金融學專業教師并非思政課教師,對黨政重要指導思想中的思政元素往往把握程度不夠。為此,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更多參與課程思政教育培訓的機會,通過培訓和學習提高專業教師的政治認同,豐富專業教師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金融學課程不僅具有基礎性,而且具備極強的應用性。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金融業日益發揮重大的作用,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當前數字化金融發展迅速的形勢下,國家推出的數字貨幣等政策、維護互聯網金融發展秩序等方面的政策方針,都屬于與金融學課堂教學息息相關的重要思政元素,高校教師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更快更好地挖掘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思政元素,不斷增強課程思政教育效能。
(二)促進金融學課程思政規范化
為了促進金融學課程的思政規范化,在金融學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制定有關課程思政建設的一系列制度。例如,集體備課制度、教師思政培訓制度、思政成果獎勵制度以及課程思政競賽制度等常態化管理措施。為了保證金融學課程思政能夠真正發揮實效,應該以課程組為單位,針對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的磨課、評課制度。課程思政效果首先進行同行評價,合格課程可以進行實際線下授課,或者建設線上慕課,在課程實際完成后第一時間進行學生調研,了解學生學習效果,及時總結課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集體商討未來改進的措施。
(三)開展多元模式教學
1.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金融學課程建設中,為了提升課程思政的建設效果,應當適應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性格特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開創“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線上課程資源,在慕課中融入課程思政視頻資源、案例資源以及完善課后實踐內容,從而不斷增強金融學課程的思想教育價值。同時,運用更為豐富高效的思政教育方法,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學模式,使金融學課程教育更具藝術性、專業性、思想性和成效性。
2.充分發揮金融學課程組的作用
在課程群組內共建課程思政元素案例庫,強化課程組內不同課程之間的聯系;任課教師進行融合交流,通過不同課程內容之間的相互碰撞,找到更加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
3.課程思政與第二課堂相結合
為了保證課程思政能夠落到實處,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舉辦思政專題講座的形式,將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請到學校、深入課堂,將國家最新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向學生講解,并且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從業技能、未來發展的職業規劃等問題進行解答,以學生為中心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既能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又能夠使得學生將思政元素內化于心。
結語
金融學課程屬于金融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同時也屬于經濟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所以,該課程在教育過程中受眾面積大。同時,由于其所涉及的金融知識基礎性強,具有較強的趣味性,更容易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該課程往往在大二年度開設,所以更好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樹立民族自信心。這就要求金融學教師要提高思政能力,高校要將課程思政建設常態化。
參考文獻:
[1]? ?戴鴻麗.“金融學”課程思政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0,(4):102-107.
[2]? ?丁春麗,林婧.課程思政融入金融學課堂教學的研究[J].時代金融,2020,(26):140-142.
[3]? ?洪早清,袁聲莉.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高校課程改革取向與教學質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38-46.
[4]? ?孫越.新時代高校精準思政課程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24):48-50.
[5]? ?楊秀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前提、途徑與機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2):87-91.
[責任編輯? ?柯? ?黎]